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胆结石该不该保胆?

2021-11-11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胆囊结石保胆切胆争议

【儒亮时评】“保胆”还是“切胆”,关键在于选择之弊如何看,以及我们是否建议接受?复发率高和癌变风险较高是“保胆”之弊;“切胆”之弊在于手术风险和无胆囊。两弊权衡取其轻!“切”要比“保”,更适合病变胆囊之治疗。医学上的考虑,符合法律上关于最小损害和比例原则的运用。因此,支持切除病变胆囊是优选。


来源:生命时报    时间:2021-11-04


最新共识明确反对保胆取石术;专家认为,其复发率和癌变风险较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殷保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 高 杰

北京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贺修文

不久前,《中华外科杂志》发表《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强调,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性手段,明确反对对胆囊结石等实施保胆取石手术。“保胆”还是“切胆”,这个在我国肝胆外科领域长期存在的争论,似乎已迎来最终的结论。

拖了40多年的胆结石癌变

年逾八旬的马老先生前段时间做了个大手术,不仅将胆囊全部切除,且因为病灶牵连问题,同时切掉了一小部分肝脏。谈及这一手术,老先生直言有些后悔,没有听从医生劝导,早些将胆囊拿掉。

马老先生的病情要从40多年前说起。1974年,年富力强的他突发胆囊结石引起的急性胆囊炎,疼痛难忍,但当时他恰逢因公出国,来不及就医,便只带了些中药服用以缓解症状。吃了一段时间药后,疼痛消失了,马老先生便放松了警惕。此后的几十年间,他每次体检都被提醒有胆囊结石,且在变多、增大,可因为没有再发生严重疼痛,即便有医生建议切除胆囊,马老先生也一直没能下定决心。

直到今年6月,马老先生再次体检,被提醒胆囊有了恶变迹象。在辗转几家医院先后做了血检、CT、核磁共振检查后,马老先生被确诊为胆囊癌。他后悔地说:“医生说,如果早点切掉胆囊,也就是个小手术,可现在不仅癌变,甚至连累了肝脏,手术一下子就变大了,有了一个20厘米长的刀口,还需切肝和清淋巴结。”

北京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贺修文是马老先生的主刀医生,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胆囊结石没发作不代表没有问题,每个人对疼痛的忍耐程度不同,不能仅凭个人感受下判断。马老先生体内的石头在增多增大,说明病情处于进展状态,胆囊在这些异物刺激下,产生炎性反应,就会增加恶变风险。

除上述保守治疗导致恶化的情况外,贺修文说,临床上还有不少“保胆手术”后复发导致病情加重的案例。比如,他接诊过一名多年前保胆取石的患者,该患者因病情复发前来就诊时,整个胆囊已经变得像皮革,还出现了癌前病变。

保胆取石术在我国曾经很流行

《共识》指出,胆囊良性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腺肌症等,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目前我国胆囊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不仅会导致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还会延误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时机。

以最常见的胆囊结石为例,国人发病率接近10%,其中无症状约占50%,这部分人群随着时间推移,最终会有约10%的患者产生临床症状。对胆囊结石的治疗,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方法,比如保守服药观察、体外震波碎石、保胆取石手术、胆囊切除手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高杰说,能够选择保守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其实较少,如果一名20岁的年轻人,胆囊内只发现一块石头,且只发作过一次,可以考虑吃药缓解,同时随访观察。贺修文补充说,即便具有明确的保守治疗指征,随访观察也不是无限期的,应以不超过10年为限,以免“量变”进展为“质变”。

参与《共识》制定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殷保兵说,有些排斥开刀的患者会考虑体外碎石,但经临床研究证实,胆囊结石震波碎石因带来过多并发症而被摒弃。体外震波碎石后,碎小结石排出胆道需要经两重关口:一是胆囊管,其直径只有2~4毫米,且存在螺旋状结构,不易让结石通过;二是胆总管末端Oddi氏括约肌,也难以让结石通过。一旦石头堵在胆囊管,可诱发胆绞痛甚至发展成胆囊炎;如果结石堵在Oddi氏括约肌,可能发生急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造成病情加重,严重者危及生命。

“保胆取石”的历史伴随胆囊切除术发展的历程。首例胆囊切除术由德国著名外科医生卡尔·兰根布奇在1882年完成。早期,一些高危人群的重症胆囊炎急诊切除胆囊有风险,手术切开胆囊后取尽结石放置引流管即可,等炎症消退后大多患者因年迈放弃了二次胆囊切除手术;到上世纪90年代,演变成开放小切口,后来经腹腔镜的“保胆取石”术式在我国部分医院开展,它契合了患者期待小切口、保器官的诉求,迅速流行起来。然而,取石留胆术式,因治疗效果不佳且易复发未被国际指南作为标准术式推荐,如欧洲肝病学会指南、东京TG18指南等,均未提及保胆取石。高杰说,他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进修时,谈到国内流行的保胆取石术,曾引发了美国同事不解,因为美国早已不再采用这一术式。

2020年11月,世界急诊外科学会更新发布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明确推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该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即使是老年人或其他被认为较衰弱的病人,也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是否保胆的四大争议

国际上,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公认的“金标准”,即使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也没有保胆取石的相关推荐。但为何这种较小众的术式,在国内仍有较多支持者?殷保兵说,这是因为在几大学术争议中,尚缺乏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争议一:保胆取石是否比胆囊切除的手术风险更小?

微创技术普及,使经腹腔镜和胆道镜保胆取石具有切口小、手术风险小的特点,这是保胆取石的优势之一。

高杰认为,不论体表切口大小,保胆手术仍需要进入腹腔,并切开胆囊再缝合,胆囊壁完整性遭到破坏,这与胆囊切除术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没有太大区别。而且,保胆取石是全麻手术,其面对的麻醉风险也与切胆手术相当。更重要的是,胆囊切除术同样可以使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所以,在降低手术风险上,保胆取石并无优势。

争议二:保胆取石后的复发率到底高不高?

关于保胆取石后的复发率,目前研究各有说法。2002年,《中国内镜杂志》发表的一篇标志性文献中提到,北京等多家医院进行的895例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结果显示,术后结石1~6年的复发率仅为2.7%~4.1%。

而关于保胆取石后高复发率的研究相对更多,,国际期刊《肝脏病学》1997年发表的一篇随访50例保胆取石病人的研究称,患者1~5年内总体复发率为20%左右;《中华外科杂志》1999年报道称,保胆手术后累积10年的复发率为10%左右;2007年,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原解放军309医院)发表一项研究,对439名患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后发现,胆囊结石总复发率高达41.46%,复发频率最高出现在术后第5~6年,然后继续缓慢增加。

殷保兵认为,保胆取石后的复发问题,可以从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来看。宏观上看,胆汁成分变化(如胆固醇比例失衡)、胆道动力不足(如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道感染(如寄生虫、细菌感染)是导致胆结石形成的“大三角”。如今,临床已很少见胆道感染所致的结石,而以胆汁成分变化最多。胆汁成分中胆固醇、胆盐、卵磷脂三者互相平衡形成微胶粒,把不溶于水的胆固醇溶解于胆汁中,比例失衡易导致胆固醇晶体形成。换句话说,患上胆囊结石,就意味着有了致石性的胆汁或胆囊动力不足的病理基础,而单纯取石并不能改变胆石症存在的客观条件,因此很容易复发。

争议三:保胆取石会不会增加癌变风险?

这是一个无论保胆或切胆支持者都无法拿出数据的争议。胆囊癌发病率较低,其致癌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胆囊慢性炎症和胆胰管合流异常有关。贺修文认为,单纯取石既然无法改变胆囊的病理状态,其癌变风险就会比胆囊健康者,以及胆囊切除者更高些。况且病变的胆囊切除后,胆囊癌风险自然没有了,从各医院发布的案例来看,保胆手术后癌变者并不少见。

争议四:切掉胆囊是不是更伤身?

支持保胆取石的专家认为,对一个尚有功能而又无明显病变的胆囊施行“切胆”手术,弊大于利。

但胆囊切除术开创者兰根布奇教授提出过一个温床学说,即“如果胆囊成为产生结石的温床,那么胆囊切除就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保胆”保住的不是一个健康胆囊,更可能是“生病”的胆囊。高杰说,胆囊不分泌胆汁,只承担胆汁的储存和浓缩功能,在人体中的作用并非必不可少。它就像是胆道上分支出来的一个小水库,当这个小水库出了问题,拿掉它基本不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且胆囊切除后,胆管会部分扩张,起到一定存储胆汁的功能。反之,保胆取石是留下了一个已没什么功能又“受伤”的胆囊,犹如定时炸弹。

明确指征就可以放心切胆

从心理上来讲,人们都有主动选择“保留胆囊”的倾向。有时候,患者的保胆热情甚至超过专家,不顾临床指征,强烈要求进行保胆手术。殷保兵说,这主要与人们对胆囊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有关。人们以为胆囊是分泌胆汁的,切掉就会有消化功能障碍。切掉胆囊后,可能有患者会出现高油饮食后易腹泻等问题,但这类情况的占比很低,为1%~2%,只要恢复得当,保证定时吃饭、不大量摄入高脂饮食,通常就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虽然国际指南和新近发布的《共识》,均将胆囊切除术作为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手段推荐,但三位专家都强调,胆囊切除有着明确的手术指征,并非所有胆囊疾病全部“一刀切”。仍以胆囊结石为例,出现症状且反复发作、充满型结石、结石呈淤泥状、结石较大超过2厘米、胆囊功能已受损等情况,都应考虑胆囊切除。无症状的胆结石,比如胆囊壁是否明显增厚、胆囊收缩功能是否达标、有没有恶变可能等,需经专业人士评估来做出是保守治疗随访,还是行胆囊切除术的判断。

殷保兵说,胆囊结石本质是种代谢性疾病,应以预防为上,特别是要养成健康饮食习惯。首先保证饮食规律,早饭一定要吃,因为不吃饭时,胆汁没法排空,容易在胆囊淤积,进而形成结石,患胆囊炎的风险也会增加;限制高油高脂食物,以免因胆固醇摄入过多,加大结石风险,或形成胆固醇性胆囊息肉;减重者要注意,不要太快速瘦身,否则可能使胆汁中的胆盐、磷脂、胆固醇三者比例失调,胆固醇更易沉淀成结石;适当运动,多饮水,规律的生活习惯都是正确的预防措施。

责任编辑:张诗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