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每周一期,并由郎景和院士朗读部分文章节选。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郎景和
这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命题,一个艰涩而敏感的问题:在医学书中会提到宗教,在宗教书里会涉及医学,唯独缺少将两者结合的深入讨论。
其实,这一命题必将追溯到对生命本源和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认知与观念。科学、哲学、宗教和医学都形成了各自的“成见”,有相同与交叉,又有差异与悖离:科学昌盛发达,但也并不完全知道生命是什么;哲学试图诠释必然和偶然,又远不及科学丰富、壮丽;宗教把生命上升到灵魂性层级,但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往往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的神话;而医学是应该将三者结合起来的,医生是要背负起这一沉重的“十字架”的!
科学与哲学,我们已经谈了很多了,必须谈谈宗教。有一本《人类的宗教》的书值得一读。
所谓“终极关怀”(Utimate Concerns),不是“临终关怀”(Terminal Care),是指对生死、苦痛的观念、关心和态度。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宗教的、神秘的、神化的,却也是科学的、哲学的、生物的、医学的。人本身就是大自然中的一物,大概终归要回归于天地,抵抗这种力量终是徒然。
医学可能打破了生死的自然规律,或许误导人类抗拒必然的死亡。问题是,我们要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抑或死亡的意义。作为医生,我们的确在寻找消除病痛、延长生命的方法,但我们应该避免无意义的、甚至是善意的扰乱。有时,甚至我们常常得到的医疗有效,不过是医疗的暂时性胜利,值得垂死者荒废悲苦的余生吗?无论是科学理论、儒家思想或者宗教观念,“生生相息”是神学“生命延续”的维度,而不是“个体的万岁。”我们可能生几次,但只能被生一次!
宗教的基础是人的信赖或信仰所企冀、祈念和依靠的,其实不是什么别的什物,乃是自然。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这种依靠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上升到意识形态中,将其表象、思量、承认,则成为宗教。
这正是对病痛、伤害的面对,或者是医学被认识或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宗教对医学发展的长远、深刻震动,如影相随。
古代的医术,或称巫术,都有对自然、天地、神灵的崇拜,医的古字为“毉”,也是卜筮之意。但《易经》《中医》可以认为是脱颖而出,阴阳、五行乃为绝妙的哲学辩证法,成为对宇宙自然、人体功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时,这里的神、佛、灵等,都不是神秘的,不是迷信的,而是对变化无穷、难以测知的规律的一种客观公允的认识和一种积极主观的追求。
这便是我们解释医学和宗教关系的基本点和开门钥匙。
所以,医生是应该看一点宗教的书,或者懂得一点宗教的。
科学或宗教似乎是相悖的,但哲学却可以将两者调和起来。“人不一定是宗教的,但一定是哲学的;而一旦是哲学的,就有了宗教的洪福。”(冯友兰)
因此,我们是可以把宗教书籍当成哲学书籍来读的:学习辩证地看事物和问题、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变化与发展;学习客观、公正、仁爱、慈悲地对等世人。我们甚至可以说,医学是可以把科学、哲学和宗教调和起来的综合事业。
哲学、科学、宗教与医学,都是一种识世观念和生命模式,是环绕人的终极关怀所编制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包括知的智慧、爱的情感、业的工作、修的苦练。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又有新世纪的先进主义和现代科技发展,或许有各种“帽子”、各色“袍子”、各形“鞋子”……但需要初心牢记,砥砺前行。
作为医者,还是可以突出一个“爱”字,让我们来节录徐志摩的一段诗吧——胡适在追悼徐志摩时说:“他的一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爱是他的上帝。”而徐志摩在诗中说:“上帝,我望不见你……上帝,他眼里有你(我眼里有你)。”
于是,我们可以说,将它们结合起来,可以让我们共品医学中,智慧传统所广施的仁爱与喜悦!
■郎景和教授书法作品
“宗教不是上帝设计的,是人们自己设计的,人们以此去接近心中的上帝。”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