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胃息肉切了又长!会变成胃癌吗?专家提示:真正需要注意的是这几点!

2021-10-30作者:cmt佳玲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因父亲患有胃癌,已过不惑之年的周先生很重视体检,2020年到医院做胃镜检查,发现有“胃息肉”,直径约0.7 cm。


由于害怕发展成胃癌,周先生当即接受了息肉切除手术治疗。


没想到,术后半年,周先生再去医院检查时胃里面又长了一枚息肉。


这下他不淡定了:“这胃息肉怎么还没完没了了?它不会恶变成癌吧?”


今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主任练磊主任医师将为大家剖析一下胃息肉与胃癌。


胃息肉是什么?

通俗地说,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面的“肉疙瘩”,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查出胃息肉,先别焦虑。练磊出:“不同息肉类型,恶变风险各有不同。” 


临床上,大部分胃息肉的恶变率都比较低


微信图片_20211021163410.jpg



●增生性胃息肉:比较“安全”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它的恶变率很低,仅有0.4%~1.76%。可以说,一般都不会癌变。


●胃底腺息肉:散发型的,基本不会癌变

这类胃息肉又可分为两种类型:散发型和家族型。散发型的基本不会癌变。但家族型的,大约有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率较高。


●胃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警惕!

占所有胃息肉的10%~25%。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男性较女性多见,癌变率很高,达40%左右。


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直径超过2 cm 恶变率更高。

好端端的,胃里为什么会长息肉?

胃息肉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认为,可能跟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释放的某些物质,可能刺激胃黏膜,进而导致胃息肉。临床上,部分胃息肉患者在服药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息肉随之消退。


二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这名字听着很陌生,实际上,就是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它们都有抑制胃酸的作用。


三是胆汁反流。

一般可通过胃镜查出。患者常有上腹疼痛、胃灼热、反酸、恶心、消化不良等表现。


四是不良饮食习惯和遗传。

包括吸烟喝酒,常吃红肉,或腌制、油炸、辛辣食品等,都容易刺激胃黏膜,进而导致胃息肉生长。


发现胃息肉怎么办?

对于恶变风险高的胃腺瘤性息肉等,肯定有必要及早切除。


但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属于增生性息肉、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恶变风险较低,医生却也建议切除,为什么呢?


原来,#息肉大小#也是一个考量因素


练磊指出:“不管胃息肉的类型和多少,只要直径>2 cm,均建议切除。”


这是因为,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会引起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恶变风险也会相对增高。有的息肉长在贲门处,可能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的息肉糜烂或表面形成溃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等,也可能需要酌情考虑切除。


微信图片_20211021163416.jpg


此外,练磊建议年龄>50岁的胃息肉患者每年进行胃镜检查,密切观察胃息肉的生长情况。当发现息肉突然增大或增多,须马上采取治疗措施。


Q

切除胃息肉,要“开膛破肚”吗?

不必。现在,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该术式疗效确切,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而且无须开刀,在胃镜检查时便可以完成。


切完还继续长,可怎么办?

切除胃息肉后,如果胃部内环境没有变化,就还存在滋生胃息肉的“土壤”。


练磊表示,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胃息肉切除后复发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建议加强胃镜随访监测。


包括胃息肉直径>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年龄>45岁等。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胃息肉复发?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应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三餐定时,戒烟戒酒,少吃辛辣、煎炸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果等。


其次,不要过度劳累,避免长期紧张、焦虑。研究表明,焦虑是胃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多运动,有助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再者,积极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避免胃部长期受刺激。


练磊提醒:

经常有上腹不适的症状,记得及时做胃镜检查。


目前,我国胃息肉胃镜检出率约为 4.2%,且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10年前患病的平均年龄为59.6岁,如今为 54.7 岁。胃息肉常无症状,即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也往往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


如果年龄在45岁以上,且长期抽烟酗酒,或有肠胃息肉史、有肠息肉家族史,又或是做过肠胃手术的人,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症状,建议及早进行胃镜排查。

中山六院  平台发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