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因父亲患有胃癌,已过不惑之年的周先生很重视体检,2020年到医院做胃镜检查,发现有“胃息肉”,直径约0.7 cm。
由于害怕发展成胃癌,周先生当即接受了息肉切除手术治疗。
没想到,术后半年,周先生再去医院检查时,胃里面又长了一枚息肉。
这下他不淡定了:“这胃息肉怎么还没完没了了?它不会恶变成癌吧?”
今天,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主任练磊主任医师将为大家剖析一下胃息肉与胃癌。
问
胃息肉是什么?
通俗地说,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面的“肉疙瘩”,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查出胃息肉,先别焦虑。练磊指出:“不同息肉类型,恶变风险各有不同。”
临床上,大部分胃息肉的恶变率都比较低。
问
好端端的,胃里为什么会长息肉?
胃息肉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认为,可能跟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释放的某些物质,可能刺激胃黏膜,进而导致胃息肉。临床上,部分胃息肉患者在服药根治幽门螺杆菌后,息肉随之消退。
二是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
这名字听着很陌生,实际上,就是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它们都有抑制胃酸的作用。
三是胆汁反流。
一般可通过胃镜查出。患者常有上腹疼痛、胃灼热、反酸、恶心、消化不良等表现。
四是不良饮食习惯和遗传。
包括吸烟喝酒,常吃红肉,或腌制、油炸、辛辣食品等,都容易刺激胃黏膜,进而导致胃息肉生长。
问
发现胃息肉怎么办?
对于恶变风险高的胃腺瘤性息肉等,肯定有必要及早切除。
但有些患者发现,自己属于增生性息肉、散发性胃底腺息肉,恶变风险较低,医生却也建议切除,为什么呢?
原来,#息肉大小#也是一个考量因素。
练磊指出:“不管胃息肉的类型和多少,只要直径>2 cm,均建议切除。”
这是因为,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会引起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恶变风险也会相对增高。有的息肉长在贲门处,可能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有的息肉糜烂或表面形成溃疡,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导致贫血等,也可能需要酌情考虑切除。
此外,练磊建议年龄>50岁的胃息肉患者,每年进行胃镜检查,密切观察胃息肉的生长情况。当发现息肉突然增大或增多,须马上采取治疗措施。
不必。现在,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首选方法。该术式疗效确切,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而且无须开刀,在胃镜检查时便可以完成。
问
切完还继续长,可怎么办?
切除胃息肉后,如果胃部内环境没有变化,就还存在滋生胃息肉的“土壤”。
练磊表示,如果有以下危险因素,胃息肉切除后复发的可能性会比较大,建议加强胃镜随访监测。
包括胃息肉直径>1 cm,腺瘤性息肉,多发息肉,年龄>45岁等。
那么,如何尽量避免胃息肉复发?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应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三餐定时,戒烟戒酒,少吃辛辣、煎炸油腻食物,多吃新鲜蔬果等。
其次,不要过度劳累,避免长期紧张、焦虑。研究表明,焦虑是胃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多运动,有助于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再者,积极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避免胃部长期受刺激。
中山六院 平台发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