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儒亮时评】是人都要生病。尽管疾病并非完全由年龄决定,但慢性却多与年龄呈正相关。慢病年轻化是当前一个新动向。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自己,尤其是年轻人们,更要警惕,更当注意。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1-09-10
慢病管理的水库里常年漂浮着一座冰山,那些常见的、确诊的慢性病是冰山露出的一角,暗涌的海水里沉默的大部分,是更多尚未可知或者时常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无论在医疗的哪一端,在老龄化问题不断严重,慢病年轻化态势攀升的当下,“治未病”的意义凸显得尤为重要。
文 | 林欣
编辑 | 羿南
“确诊慢性病以后,我开始回想过去的生活习惯,才发现可能在很久之前,身体已经在提醒我要自律。”
“糖尿病6年,我也偷偷幻想过是不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病能治愈了,但是现阶段,我真的只想尝一口蛋糕。”
“20岁生日当天,我走进医院,做了人生第一次胃镜,妈妈听说后给我打了一笔钱,说一定要全麻,胃病本身就够遭罪了。”
“我每天什么都可以忘,唯独不能忘了吃药。别人没胃口可以不吃饭,我哪怕下一口要吐出来也要继续好好吃饭。”
搜索“慢性病”,从来不缺各式各样的故事,在病症名称各有不同的分享中,人们的倾诉出奇相似——往往病痛敲门时,才开始真正关心自己身体,而人生也因为确诊开始新的篇章。
慢性病是一种病人与自我的缺陷斗争的过程,不管是受降于它,接受了它,或者战胜了它,都是共存的方式。
“不完美其实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吗?”
2015年,闻馨怀孕时刚27岁,少女心性还没来得及褪去,孕晚期的一次检查中,她被医生告知患上了“妊娠糖尿病”,血糖严重超标,“正常情况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值应该是7mmol/L左右,她直接飙到了20mmol/L。县医院建议为了安全生产,必须转往市医院”,闻馨丈夫说。
确诊前,闻馨就知道“糖不一定是甜的”。因为父母是糖尿病患者,所以闻馨了解皮毛,但她从未想过自己年纪轻轻便和胰岛素产生关联。
“妊娠糖尿病”是由女性妊娠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的疾病,近年发病率日益增高。在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2%~18%。随着分娩结束,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可以逐渐恢复正常,但有一部分患者控制效果不佳,会转为II型糖尿病,即通常被视为老年慢性病的糖尿病,需要通过降糖药物或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曾经爱吃的甜食变成闻馨在孕晚期最害怕的东西,完全戒断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为母则刚。为了宝宝健康降生,闻馨和水煮菜相伴,开始为期两个月的无糖、无油的节制生活。彼时,她甚至不需要监督,自我克制极为严格。
产后,闻馨的克制全面崩盘,她也因此确诊为II型糖尿病。
此后5年间,闻馨一直以药物维持。一天一针胰岛素,再吃几颗口服药,除了控制饮食,这是闻馨唯一和糖尿病共存的方式。
“吃药时,血糖有时会忽高忽低。她整个人都非常难受。”闻馨丈夫说,“其实我们俩都是比较乐观的人,她有时候也爱撒娇。”但一场疾病,几乎剥夺了闻馨全部的快乐神经,药物维持期间,闻馨偶尔也会毫无征兆的落泪,心理医生的诊断是轻微抑郁症。
更严重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眼底出血、视力受损、神经炎引发手脚刺痛,闻馨和丈夫开始慌了。过半的家庭成员都和“糖”产生强关联,闻馨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涩。这是和父母一样的慢病,不同的是,她还很年轻。
“我才二十多岁,怎么就得上了慢性病?”同样的问题抛给医生时,大多数的回答都会指向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慢性病年轻化趋势已逐渐明显,当一个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出现问题时,所有的身体问题都被加速了,高压的工作和不健康的生活让疾病快速进展,多重因素一叠加,慢性病便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16岁那年开始,刘晓辉从不得不接受来自胃部的每一次翻腾。
“感觉胃里面装了一瓶被疯狂摇晃后的可乐,瓶盖被拧开,反酸就来了。”刘晓辉形容他的胃病症状时,找到的对标物是可乐。
他高中时嗜冰饮,夏天时一天能喝掉一箱近8升冰饮,胃部翻腾起冰凉入骨的舒爽感,也引发了他与胃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确诊反流性食道炎胃酸后,他成为校医室的常客,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招来胃的报复性“伤害”,青春的恣意不得不在喷薄而出的胃酸面前低头。
事实上,除了对冰饮、酒饮的喜好,刘晓辉三餐规律,饮食上偏淡口,鲜少辛辣。他的作息、饮食似乎比大多数人规律、健康,但疾病从不讲道理。
如今,27岁的他已经走在同龄人前面,过上了养生的日子。尽管酷热难消时,偶尔的清凉确实戒不掉,但与病共存的11年,他的身体也找到了适应的方法。年轻人总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遇上酒局,刘晓辉会尽量控制酒量,他深知半斤白酒便会出现胃部反酸,呕吐到掏空自己的无力感,因此饮酒前或饭后,会第一时间吃胃药、喝益生菌,把可能会发生在夜间的反酸提前压制。
这些常备药的服用方法,在他看来,自己甚至不需要医嘱。
慢性病治疗过程一般比较漫长,类似胃病这种慢性病,只要病情不发展,医嘱都大同小异,很多治疗手段不用完全依赖于医院和医生,刘晓辉正是在这种自我健康的管理和控制下,找到了与慢病共存的自救之路。
在城市的另一隅,闻馨开始尝试摆脱药物依赖。运动成为最合理、见效最快的方式。她也在大量的运动中尝到甜头——饮食后升起的血糖可以通过运动进行有效控制,自从明确这一点后,闻馨雷打不动地在下午进行锻炼。
北京奥森公园空气清新,闻馨一般会在下午的时候骑行过去,绕着公园走两圈。“一天不运动都会有罪恶感”,10公里步行,30公里骑行,一天的运动量达成了。与汗水一同分泌的多巴胺以及逐渐纤细匀称的身材,让闻馨收获了双倍的快乐,尽管糖尿病将会伴她终生,但也正是在这场持久战里,她找到了解题密码。
闻馨会偶然打破常规,“享受人间烟火”,但对药物的摄入也仅限于此。闻馨的父母和他们同住在北京,家里的糖尿病人多,对药物需求量比较大,在发现线上药房能买到大多数的常备药后,闻馨丈夫已经习惯在京东大药房下单,方便快捷。2020年初疫情暴发,人们闭门不出时,京东大药房支撑起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这两年里除了必须跑医院做检查,闻馨和丈夫已经习惯在线上购药。
那些在拥挤人流中排队看病拿药的迷茫感,已经是很久远的事。
中国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慢病管理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显示,我国现拥有超过3亿的慢病患者群体。慢病管理像是一片正在被开发的海洋,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慢性肠胃炎等不同的病种在里面扑腾出最高频的浪花。过劳,饮食不规律、不健康、缺乏运动等原因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到这座水库,慢性病年轻化的态势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一起,互联网的力量正在慢病管理的征程中掀起浪潮。
以往,人们总是将慢性病管理与医院关联在一起,但实际上与慢病共存的形式已经逐渐多元化,治疗场景已经不再局限于线下医院科室这一方天地,各类线上医药平台、互联网医院已经成为新的战场,为许多在大城市里讨生活,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去关注自己健康的年轻人,提供了一条通往健康生活的新路。
快30岁的时候,袁江才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大多数慢性病的脚步很轻,蹭着门缝进来后,往往还要潜伏一段时日。袁江的情况比较特殊,他属于疾病早已登堂入室撕下伪装,却因为不大常见而被忽视多年。在填完一系列的病情说明,详细回答网络另一端的医生问诊后,他在手机对话框里看到对方发来的“不宁腿综合征”这个名词,困扰了他多年的问题,就此有了答案。
进入青春期以后,袁江时常感觉小腿“不得劲”,小腿部位仿佛有虫子蠕动,有时也像蚂蚁在啃食。夜间卧床时这种症状最为强烈,严重时无法入睡。“必须揉一揉才能缓解,否则,难受的感觉会一直持续。”袁江年少时,父母会帮忙按摩,缓解这种凶猛的“生长痛”,后来日渐长大,奇怪的感觉一点也没消解,逐渐变成一种习惯,反倒是越来越严重的睡眠障碍开始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
“当下年轻人睡不着觉”几乎快成为社会的共识,不过与那些调侃的“主动熬夜”不同的是,袁江大多数时候都属于“被动熬夜”。按摩、听音乐、睡前锻炼、各种有助于睡眠的方式他都试过,但是睁眼等待黎明的痛苦一点没被减少,有时好不容易睡着,小腿又开始刺激大脑,必须动一动才安分。
更可怕的是,从16岁某一个夜晚开始,他出现了讲梦话的症状,之所以称之为“症状”是因为,他的梦话是咆哮如雷的脏话,不仅惊醒过父母,还曾穿透薄薄的墙壁,传达到邻居的耳中。
频繁的小腿不适并不影响生活,影响生活的“梦话”并不频繁,袁江在这种可以忍受但又比较为难的夹缝里,尴尬的生活了十多年,他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患有精神类疾病,但检查结果又十分正常。帮助他确诊的正是京东健康在去年8月推出的“京东家医”服务,在朋友推荐下,他购买了京东家医睡眠服务版,用“一年一顿饭的价钱”, 享受全科室医生7*24小时在线问诊服务,身为互联网人,他挺乐意做一次用户体验。
起初只是因为一次严重的落枕进行求助,健康管家周到又细致的指引让他决定试一试,讲出了在他生活里盘亘了多年的问题。陌生的医学术语——“不宁腿综合征”,伴随“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除了奇怪之外,又给了袁江一种安心的感觉。原来并不是什么生长痛,那些无端发生的睡眠障碍,令人尴尬的梦话习惯,通通寻找到了关联性。
“说实话,讲梦话这个症状挺丢人”,但是确认到自己真的是生病了,他竟然从中领略到一丝如释重负的意味。
“不宁腿综合征”在医学上被界定为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我国的患病率估计在1.2%~5%,从数据上看,属于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但又不被大部分人所知晓的疾病。在我国,慢病患者的两大特点为慢性病知晓率和控制率较低,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慢病,诸如“不宁腿”,有些知道的,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也控制不好。
慢病管理的水库里常年漂浮着一座冰山,那些常见的、确诊的慢性病是冰山露出的一角,暗涌的海水里沉默的大部分,是更多尚未可知或者时常被忽视的健康隐患。“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无论在医疗的哪一端,在老龄化问题不断严重,慢病年轻化态势攀升的当下,“治未病”的意义凸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届年轻人开始养生了,除了“枸杞男孩”、“药丸女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自救的方式瞄准“养生”。
睡不着觉的年轻人尝试关掉电脑,熄屏手机,还有人参加各类助眠项目,像袁江一样寻求在线医疗帮助的也不在少数。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服务消费白皮书》中显示,有87%的受访者期待拥有包括在线问诊、指标监测、预约挂号、主动随访等服务在内的家庭医生产品。
不论线上还是线下,身边有一个人能够提供专业性的健康管理意见,便是为勇敢的“打工人”披上一层铠甲。
全民的健康意识在疫情之后空前提高,在线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赛道,慢病管理是家庭健康服务的主要应用方向。为了更好地将医疗资源送到居民身边,近些年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政策。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家庭医生保障着居民最后100米的医疗服务,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全科医生缺口大,服务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地区“签而不约”等问题依然存在。作为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升级,以“京东家医”为代表的互联网力量,或将成为此中的破局之道。
打破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为医生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提供更优质的市场服务,互联网利用其连接万物的高效性,将医疗这一领域的医院、医生和患者在虚拟空间里重新分布,不仅提高了医生效率、更是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诸如袁江使用的京东健康家庭医生服务,正在努力改变海水的方向,让阳光直射到冰山上的更多地方。
年轻人养生态势凶猛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医疗模式已开始从“以治疗为中心”朝“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转向。
随着中国加速发展、人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慢性病、老年病、癌症等成为困扰国人健康的难题,早期的干预,包括运动,包括饮食节制以及营养干预,已成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最佳,也是损伤身体最小的手段,更是最安全的方法。
政策是风向标,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全方位聚焦影响人民群众的主要因素与重大疾病,着力解决重点人群突出的健康问题。努力做到“治未病、治小病”,从更多依靠临床医疗向更加有效预防疾病、更加科学的健康促进转变。
就诊与治疗的链条正在被互联网力量重构,各方行动背后,是“健康管理”的意识正在垒起大厦的基石。从构建者到参与者再到受益者,互联网思维将每个节点进行连接,系统效率一次又一次被优化,医疗领域里的科技力量不断进行融合创新。“社区医院联网”、“线上医药闭环”、“互联网医院”等医疗服务场景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一方面收益于“健康管理”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在实际中助力于健康中国的到来。
按照顶层设计的预期,家庭医生将成为改变医疗资源倒三角结构的关键。
“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主导,也需要来自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委于晓松教授在分享了对于我国家庭医生发展的思考时发出以上呼吁,“健康中国”已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互联网巨头手握巨大资源,兼具社会责任的企业理应担起弯道超车的重任。
又一个工作日在平稳中结束了,这段时间里,袁江的心情一直很愉悦。失眠的情况在接受了家医建议的CBTI方案后改善了不少,一周里至少能保证大半时间的安稳睡眠,尽管小腿的不适感仍在继续,但是袁江比以前更乐观,对于健康管家安排的进一步改善方案,他十分期待。
至少,他看到了平和共存的希望,接下来,他打算升级之前专项套餐,为父母也增加一份健康保障。
一切都在慢慢变好,袁江知道,他不是这阵风里唯一的受益人。
*文中闻馨、刘晓辉、袁江均为化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