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瑞戈非尼安全有效,进医保为肝癌治疗再添助力

2020-12-02作者:Medical Editor-G资讯
消化系统肿瘤

自索拉非尼2007年上市以来,十年间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药研发进展缓慢,而在2017年,瑞戈非尼的上市为索拉非尼治疗失败后的肝癌二线治疗带来了新希望。那么,十年来肝癌靶向治疗进展如何、索拉非尼及瑞戈非尼等药物进入医保对于肝癌治疗的助力如何呢?对此,本报特别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邀请其就相关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image.png


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相继被纳入更新的国家医保目录,成为解决治疗难的有力手段,您如何看待这样的措施为肝癌治疗带来的转机?

 

随着精准治疗的蓬勃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陆续问世。在肝癌治疗领域,索拉非尼已上市10年,在大量临床患者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瑞戈非尼作为肝癌治疗的二线药物,是索拉非尼一线治疗之后肝癌治疗的另一有力武器。

 

近期,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相继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对于医生,尤其是对于肝癌患者而言是一个福音。通过医保可报销较高比例的药物费用,这使得更多患者可以长期将此类药物与其他抗癌药物交替使用、联合使用,从而获得生存获益,活得更长、更好。


在目前医保环境下,索拉非尼和瑞戈非尼在肝癌治疗领域的地位如何?


继索拉非尼之后,今年10月包括瑞戈非尼在内的17种肿瘤靶向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这使得患者能够以更经济的价格接受索拉非尼、瑞戈非尼等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治疗。同时,患者有了更多机会接受索拉非尼、瑞戈非尼与其他治疗手段的交替、联合使用,例如索拉非尼、瑞戈非尼联合围手术期的治疗、术后抗复发转移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及微波治疗等,扩大了索拉非尼及瑞戈非尼在抗肿瘤治疗中的适用范围。

 

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与索拉非尼有何不同之处?您对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有何经验?

 

瑞戈非尼已于2017年在中国上市,目前已有部分肝癌患者使用瑞戈非尼进行治疗。在不良反应方面,瑞戈非尼的不良反应谱与索拉非尼类似,例如手足综合征、腹泻等,其严重程度多局限于一级或二级,临床不需要减少用药剂量或停药。此外,服用瑞戈非尼的患者出现高血压不良反应的比例稍高,但通过日常监测或服用降压药即可缓解。所以,临床医生在患者使用该类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其相关不良反应,避免患者出现惊慌情绪导致减量、停药而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

 

在瑞戈非尼上市之前的十年间,许多肝癌临床试验虽然获得了良好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却未能取得长期生存获益,您如何看待近期指标PFS与远期生存获益之间的关系?

 

周俭教授:评价药物抗肿瘤治疗效果的金标准是患者的总生存期(OS)。肿瘤进展时间、PFS及客观缓解率等其他指标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判断患者肿瘤是否缓解、是否进展仍存在一定主观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研究者评价及独立评价间具有一定差距,所以判断抗肿瘤药物疗效的最终落脚点仍应是远期生存获益OS。

 

自索拉非尼上市10年以来,多数药物在与索拉非尼一线肝癌的头对头比较中未取得更好的OS结果,而2017年上市的瑞戈非尼,则可作为索拉非尼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

 

目前,索拉非尼及瑞戈非尼已经进入医保,使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用得长。未来,在联合外科、介入、射频消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的综合治疗的情况下,相信索拉非尼、瑞戈非尼将会发挥更大的抗癌效果。

 

本文由周俭教授审校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