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药物研究是肿瘤治疗的源动力,而抗肿瘤新药更是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2019学术年会-暨广州医学创新论坛上,本报记者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胡夕春教授分别阐述了目前我国I期临床研究不足及化疗药物最新进展。
临床研究的不足及胃癌药物研发方向
一、我国I期临床研究面临的不足及应对策略
在本次大会上,沈琳教授为我们汇报了我国I期临床研究现状的报告,该报告数据由中国抗癌协会临床研究专委会I期临床联盟负责,张力教授牵头,对全国相关的I期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制药企业调研后形成。
2017年前,我国临床研究每年仅进行几十项,近两年,临床研究发展迅猛,迅速突破到近200项。数字虽然增长很快,但与欧洲、美国相比仍存在差距。在瘤种方面,所有研发重点仍是我国高发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血液系统肿瘤),同时也是国外高发肿瘤。2017年,我国特发的高发肿瘤,如胃癌、食管癌、鼻咽癌、肝癌相关的所有临床研究数都不足肺癌研究的三分之一。2018年,虽然以上四大瘤种在研究比例上有所提高,但这是由于肺癌的I期临床研究数量下降引起的,在研究数目绝对值上并没有明显改变。
我国特发的高发肿瘤是影响国人健康的重要问题,这方面研究相对薄弱是由于新药创新的不足。其他瘤种由于国外有研究,我们可以跟随国外研究的脚步。而对于特发的高发肿瘤,只有中国的研究者及制药企业致力于药物的研发,才会发展出更多的I期临床研究。另外,中国的研究者还应该从现有的药物中探索对该类人群疗效,包括寻找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等精准方面的探索。
另外,我国在I期研究中进行的更多的是剂量的爬坡,桥接的试验,耐受性的探索。真正的创新型的药物非常少,比例非常低。2017年创新性药物研究占9%,2018年虽然具体数字还没出来,但能看到增长趋势。创新药数量的增长,需要研究者和制药企业的共同努力。
随着大量研究中心出现,对于人员的需求以及培训需求也随之增长,这对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国抗癌协会临床研究专委会的基础上,I期联盟进行了很多努力,在刚成立时研究中心只有十家,扩展后可能会增至几十家甚至近百家。我在此希望,真正愿意致力于早期临床研究的中心都能到这个平台上来,大家多交流、多探索,从而共同进步。
二、精准医疗指导下的胃癌药物研究方向
虽然肿瘤都有异质性,但是胃癌的异质性在所有实体瘤中最强。胃不单是个消化器官,还有部分免疫功能及内分泌功能以及我们未知的功能,因此,我们对胃癌的认知仍不足够,一般都是选用在其他肿瘤中有效的疗法在胃癌中进行探索。例如HER2,遗憾的是抗HER2二、三线治疗结果是失败的,一线的联合治疗也遭遇了很多失败。实际上,即便是同样的生物标志物,生物学行为也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如PD-L1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可以看到很好的相关性,胃癌却未见到与免疫治疗明显的相关性。所以胃癌领域探索的失败,提示我们重新审视、关注胃癌的异质性和特殊性。可能在未来,我们治疗所选人群不是大样本人群,而是尝试HER2、c-Met、FGFR等靶点,或是我们还未知的靶点,这需要进一步探索。
未来,我们还须透彻了解胃癌的免疫特征或其他特征,如果不遵循胃癌的生物学特征,可能还会遭受失败。沈琳教授表示,希望可以和更多的科学家、转化研究者联合起来,共同去探索胃癌的分子特征和异质性特征,通过精准治疗手段来实现原研药物的飞速进步。
化疗药物的未来方向及目前最新进展
一、化疗药物未来研究方向
肿瘤治疗包括化疗、靶向、内分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目前免疫治疗进行的如火如荼,精准指导下的靶向治疗也是研究热点,相较之下,化疗显得相形见绌。然而,化疗能够杀灭增殖较快的细胞,虽然靶点不像靶向治疗那么清晰,但在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等的所有肿瘤治疗中,化疗药物仍是治疗的基准。
目前,我们已进入靶向治疗时代,PD-1、PD-L1单抗的免疫药物也成为治疗新秀,我们目前的研究目标是探索靶向、免疫治疗与哪些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或者说哪些化疗药物可以增强PD-1、PD-L1单抗的疗效。另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化疗药物的毒性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大家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注意标准、规范、合理应用化疗。
二、抗微管类药物的最新进展
抗微管类药物是化疗药物中较大一类,从最初的长春碱类药物到紫杉类药物,再到现在的新药UTD1,艾日布林,这些新药会很快会进入中国医生的视野,并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长春碱类药物在包括淋巴瘤、软组织肿瘤等在内的多种肿瘤中得以应用。长春碱类的VCR(长春新碱)、长春瑞滨、长春碱酰胺、VDS(长春地辛),在肺癌、乳腺癌领域也有循证医学证据。紫杉类药物应用较广,乳腺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是老一代的紫杉类药物应用范围。
2005年,出现了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该药是利用纳米技术,将紫杉醇包裹上白蛋白,从而使紫杉醇类药物的适应症进一步扩大。在曾经认为该治疗无效的恶性肿瘤中,如胰腺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也发挥了疗效。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来看,新型的紫杉类药物——艾日布林主要对乳腺癌有效,在肺癌、胃癌、前列腺癌等肿瘤中循证医学证据不足,仅具有II期临床研究结果,我们期待在其他瘤种也能取得好的疗效,当然这需要临床研究的结果证实。
另外,不得不提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微管类药物UTD1。由于相对其他肿瘤来说,乳腺癌对化疗较敏感,因此,所有抗微管类药物都是在乳腺癌中尝试的。UTD1第一个注册临床试验也是针对乳腺癌治疗的。对照组为卡培他滨单药,试验组在卡培他滨基础上加用UTD1。研究证明,二者联合不但能够提高有效率,还延长了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在所有的抗微管类药物中,UTD1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且有益于民族企业的药物。目前,该药在乳腺癌中治疗效果很好,相信上市后,会在其他瘤种中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编辑 | 郝冉(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