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返回列表
1. 分子检测技术包括哪些?(ACD)
A. 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B. 痰培养
C. 大肠杆菌耐碳青霉烯基因检测
D.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E. 腺病毒抗原检测
1. 针对免疫缺陷人群的免疫功能评价至关重要;
2. 不同免疫缺陷类型可能对应不同的易感病原体;
3. 怀疑免疫缺陷宿主感染,需进行全面的微生物学检查(包括侵入性检查),尽早取得病原学结果;
4. 早期进行广谱的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作者:徐九洋
免疫系统的分类
首先,面对病原入侵时,人体的第一道防御是解剖和化学屏障,如完整的皮肤黏膜、呼吸道上皮分泌的黏液、呼吸道纤毛规律摆动等。其次,发挥作用的是固有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中性粒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补体等。接下来是适应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和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
图1 人体屏障及免疫系统示意图
实际上,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工作时是非常精妙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细胞、细胞因子等在恰当的时间出现、作用、消退,共同完成抵御病原入侵的工作,同时也不会造成对机体过度的免疫病理损伤,如同一部“免疫交响曲”。当某个组分出现问题时,免疫系统不会因此完全瘫痪,但在执行某种特定功能时就会出现缺陷。
图2 “免疫交响曲”
免疫功能的评价
针对免疫缺陷宿主的免疫功能评价至关重要,可协助判断宿主的免疫缺陷类型以及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诊治。
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价固有免疫的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常规)、补体、血清细胞因子等。评价细胞免疫的检验主要是淋巴细胞亚群,评价体液免疫的检验主要是血清免疫球蛋白。但目前的检测方法大多反映免疫反应的“数量”,对于“质量”的评估尚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
免疫缺陷的定义
目前对于免疫缺陷宿主相关肺炎还没有明确的共识定义。根据2020年发表在Chest杂志的一份专家共识,免疫缺陷宿主的定义如下:
(1)患有原发免疫缺陷疾病;
(2)活动性恶性肿瘤,或CAP患病前1年内恶性肿瘤(不包括局部皮肤癌或早期阶段的癌症,如1期肺癌);
(3)正在接受化疗;
(4)HIV感染且CD4型T细胞的数量小于200 /µl,或比例低于14%;
(5)实体器官移植;
(6)造血干细胞移植;
(7)接受每日>20 mg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持续14天以上,或接受累计>600 mg泼尼松或等效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8)接受生物制剂类免疫调节药物治疗;
(9)接受抗风湿药物或其它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如环孢素、环磷酰胺、羟氯喹、甲氨蝶呤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也应考虑为免疫功能受损,比如糖尿病、肝硬化、脾切除、慢性肉芽肿病、衰弱状态老年人(如绝对卧床)、营养不良、贫血、透析、烧伤、中性粒细胞缺乏、严重淋巴细胞减低、补体缺乏、免疫球蛋白缺乏等。
实际上,导致免疫缺陷宿主肺炎的呼吸道病原体,与非免疫缺陷宿主肺炎的病原体大致相同。核心呼吸道病原体包括:
表1 免疫缺陷宿主相关肺炎核心病原体
除此之外,免疫缺陷宿主相关肺炎的其他可能(并且有相关药物治疗)的病原体还包括:
表2 免疫缺陷宿主相关肺炎的其它常见病原体
由于针对不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特点不同,免疫缺陷的类型可能会影响感染特定病原体的风险。
体液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可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或接受化疗、抗B细胞治疗(如利妥昔单抗)等引起。患者易感一些有荚膜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有乙肝病毒、VZV再激活的风险,在病毒感染后清除功能受损。
细胞免疫缺陷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受损,可见于HIV感染、移植后宿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等。一些细胞内病原体所致感染的风险增加,如分枝杆菌、军团菌、诺卡菌、肺孢子菌、曲霉菌、CMV等。
中性粒细胞异常患者: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患者,由于中性粒细胞缺乏,易发生内源性细菌菌群感染和假丝酵母菌菌血症。重点关注的病原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肠杆菌科、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卡菌、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等。
TNFa通路异常患者:TNFa抑制剂为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的脊柱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重大进展。但靶向TNFa通路的治疗可能增加肉芽肿性感染,包括分枝杆菌、军团菌感染等的风险。
表3 特殊免疫调节药物相关感染
感染特殊种类病原体:由于宿主存在免疫缺陷,某些机会性病原体会成为致病病原体。因此,在分离到特殊病原体(特别是反复分离到同一种特殊病原体时),需要考虑到宿主是否存在免疫缺陷。例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由于清除细胞内病原能力缺陷,易感伯克霍尔德菌;HIV患者易感PJP肺炎。
病原体不易清除:免疫缺陷状态除表现为易感某些特殊病原体外,还可表现为一些病原体感染后不易清除、出现持续感染。如在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体液免疫缺陷后感染新冠病毒可长期无法清除。
感染再激活:潜伏性感染可能在首次暴露的许多年后再激活,包括疱疹病毒(CMV、VZV)、隐球菌病、分枝杆菌感染等。故在开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之前,应筛查患者是否有相关的潜伏性感染。
失调的炎症反应:由于宿主免疫缺陷,一些病原体感染后无法清除,导致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从而出现失调的炎症反应。如EBV感染与一些原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有关。
多重感染:免疫缺陷宿主中多重感染常见,可包括PJP和CMV的双重感染,或病毒感染后序贯细菌或真菌感染。
1. 免疫低下患者感染的治疗原则:早期诊断,早期免疫重建,早期留取病原学标本,早期治疗。
2. 诊疗免疫缺陷患者时,获得具体的微生物学诊断十分重要。
a) 除传统的微生物学手段外,二代测序在免疫缺陷宿主肺炎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共识推荐免疫抑制宿主疑似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并且临床表现提示非CAP常见病原微生物所致者,送检mNGS明确病原。
b) 确定病原常需要侵入性操作,如支气管镜获得下呼吸道标本,甚至肺组织标本。检查应尽早进行,避免经验性治疗影响结果。
3. 获得初始标本后,应尽快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的原则:没有其他耐药细菌感染风险的免疫缺陷宿主肺炎,可以接受仅针对核心呼吸道病原体的初始经验性治疗。如为重症肺炎或需要ICU治疗,应经验性覆盖耐药革兰阳性菌和耐药革兰阴性菌;如果后续未鉴定出对多种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病原体,则可迅速降级。
1. 免疫缺陷宿主相关肺炎患者需考虑典型病原体,也需考虑非常见病原体。
2. 针对免疫缺陷人群的免疫功能评价至关重要。
3. 免疫缺陷宿主相关肺炎患者,尽早进行全面的病原学检查,积极进行侵入性检查获得下呼吸道标本,送检mNGS协助病原诊断。
4. 起始广谱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续根据病原学结果进行降级。
1.(多选题)患者男性,70岁,因“发热、胸闷20天”于2023年1月入院。既往间质性肺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长期甲泼尼龙8 mg qd口服,2月前接受抗CD20单抗治疗。外周血白细胞6.78×109 /L,中性粒细胞6.18×109 /L,淋巴细胞0.23×109 /L,CRP 5.89 mg/L,PCT<0.5 ng/ml,淋巴细胞亚群CD19+B细胞0/ul。胸部CT提示双肺广泛磨玻璃、实变影。口咽拭子新冠核酸(+)。查体:T 36.5℃,HR 124 bpm,RR 32 次/分,BP 115/79 mmHg,SpO2(不吸氧)93%。入院后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应包括:
A.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 抗新冠病毒治疗
B. 美罗培南 经验性抗细菌治疗
C. 复方新诺明 经验性抗PJP治疗
D. 更昔洛韦 经验性覆盖巨细胞病毒
E. 伏立康唑 经验性覆盖曲霉菌
2.(多选题)患者男性,40岁,因“发热、咳嗽、咯血、呼吸困难4天”入院,诊断肺炎、呼吸衰竭,急诊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后转入RICU。既往因IgA肾病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2个月。外周血白细胞11.95×109 /L,中性粒细胞比例98.7%,C反应蛋白>370 mg/L,降钙素原72.89 ng/ml。胸部CT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渗出影和实变影,纵隔气肿。病原学检查应包括?
A. 气管吸取物涂片+细菌/真菌培养+药敏,常见呼吸道病毒RT-PCR检测
B. BALF涂片+细菌/真菌培养+药敏
C. BALF mNGS DNA+RNA检测
D. BALF常见呼吸道病毒、不典型病原体RT-PCR检测
徐九洋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学博士 医师
毕业于清华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研究方向为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道感染
获得中日友好医院“优秀住院医师”称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赛道金奖冠军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入选中日友好医院首批“菁英计划”人才培育工程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及综述6篇
原创内容,转载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