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晚睡、打呼、午睡太久的人要注意了!睡眠习惯不好会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2022-08-03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脂肪肝

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睡眠障碍或许与机体的代谢紊乱有关。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晚睡、打鼾、白天长时间午睡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MAFLD)发生风险增加有关。该研究成果发表于《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image.png


MAFLD影响了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终末期肝病和一些肝外并发症,从而严重影响人群健康,造成经济负担。近年来,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增多,MAFLD的发病率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飙升,在过去十年中,中国MAFLD的发病率从18%上升至29%。


目前,睡眠障碍在人群中越来越普遍,且睡眠障碍会成会影响人体代谢,既往研究表明失眠和习惯性打鼾与高血压、糖代谢受损和血脂异常相关。然而,睡眠障碍是否会影响MAFLD的发生目前尚不清楚。


微信图片_20220802143100.png


为了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采用了我国华南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数据纳入了中国南方四个地区5430例年龄在30~79岁的人群。参与者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报告了睡眠行为,并接受了肝脏超声检查。


MAFLD的诊断为肝脂肪变性和以下情况之一:

  • 超重/肥胖,本研究定义为体质指数≥23kg/m2

  • 患2型糖尿病

  • 存在代谢紊乱


排除有肝硬化、肝切除术或肝癌病史的患者后,该研究共纳入5011例参与者(其中40%为男性),平均年龄64岁,平均体质指数为24.31 kg/m2



研究发现


分析数据发现,13%的参与者存在肥胖;15%的参与者患有糖尿病;58%的参与者患有高血压;35%的参与者患有代谢综合征。


最终28%的参与者被诊断为MAFLD,这些人群特点如下:年龄更大,更可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与那些没有MAFLD的人相比,他们的代谢情况更差。


关于睡眠与MAFLD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睡眠时间的长短与MAFLD的发生风险无关。然而,在对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服用药物和先前存在的代谢共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进行调整后,研究人员发现MAFLD的发生风险与晚睡(定义为晚上10点后入睡)显著相关,优势比为1.37(P<0.05)。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MAFLD与打鼾相关,优势比为1.59(P<0.05);与白天打盹超过30分钟相关,优势比为1.17(P<0.05)。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其他睡眠行为:早睡、每晚睡7~8小时、很少失眠、很少打鼾、白天不嗜睡的参与者与其他参与者相比,MAFLD的优势比为0.64(P<0.05)。也就是说,坚持早睡,保证睡眠时间7~8h,不失眠、不打鼾,白天不嗜睡的人发生MAFLD的风险要低。


相比之下,睡眠行为习惯较差且白天打盹时间过长的参与者与睡眠行为习惯良好且白天午休时间不超过半小时的人群相比,发生MAFLD的风险更高,优势比为2.38(P<0.05)。


进一步分析表明,有久坐生活方式和腹型肥胖的人群患MAFLD的风险较高,但肥胖的存在仅占睡眠质量对MAFLD风险总影响的20.8%。

总而言之,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十分重要,可能会减少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建议大家重视起来~


中国医学论坛报静薇编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