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海峰 :用青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

2021-07-15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人文

2021-07-14_171222.jpg


王海峰医生


王海峰,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主治医师。作为第十九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队队员,王海峰于2016-2017年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人民医院服务半年。曾获得上海市优秀赴滇志愿者、云南省优秀志愿者,上海市卫生健康行业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医务工会积极分子,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杰出医师志愿者,同济医院优秀党员、优秀工会干部等荣誉称号。


香格里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雪山和鲜花盛开的草原;然而,在美丽传说的背后,却也有着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现实。


2016年8月16日,我作为第十九批上海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迪庆分队分队长,从沪赴滇,带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传播文明”的使命,在迪庆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展各项医疗工作。生于云南,心系家乡,我要用多年所学的医术回馈家乡,守护家乡人民健康。


磨砺•坚守


迪庆藏族自治州,海拔3400米左右,与拉萨海拔几乎持平。我知道边疆工作条件艰苦,出发前虽已做足思想准备,但到达后我发现现实比想象中更加艰苦。气候和环境与上海天壤之别,高寒缺氧,高原反应让我日常工作中的许多习以为常在这里变得不寻常起来。


我到了迪庆医院后,立即投入到工作中。作为迪庆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大多是危、急、重的患者。白班连夜班,手术连手术,过去在上海“连轴转”本是习以为常,而在迪庆连续两天通宵抢救患者后,高原缺氧加上体力严重透支,走出手术室的我瘫软在办公室,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灵魂出窍”的感觉,一个礼拜都没有恢复过来。但作为青年志愿者,肩头的重担,让我没有多余的时间考虑自身健康,很快我就调整好自己的精神面貌,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迪庆医院重症科刚刚扩建完成不久,医护人员相对不足,医疗资源较短缺。ICU医生每天亲自护送患者完成各种检查,制定治疗方案,病历等文书工作只有加班去完成。因为人手紧缺,连续值班成为常态,每天科里的医护人员都是在岗位间繁忙奔波。包括科主任在内,很少有人能够一周在家休息一两晚的,更别提日常陪家人、陪孩子,但从没有听到他们的任何怨言。他们在平凡的工作环境中,踏实地工作,在繁忙的ICU形成了一道稳固的“生死护卫墙”。


传授•带领


迪庆州是一个相对地广人稀的地区,地处高原山区,车祸、外伤、心脑血管意外患者众多,危重症患者比例较大。近几年,通过对口援建城市支援云南、援建医院,医院基础设施及规模已经达到了三级医院的水平。重症医学科建立只有半年时间,是一个新的团队,本地医生对于重症医学救治的医疗前沿动态还不是十分了解,救治技术与上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于是积极开展面对面的“传”“帮”“带”,通过实例诊断观摩,从最基本的采集病史教起,提升科室医生学术水平,改善整体医疗环境。结合当地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我开设了相关业务讲座,针对国际指南中哪些部分在高原地区治疗中适用、哪些不适用,与科室医护人员共同探讨。


在积极协调下,与我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医生们讨论疑难病例、手术示范,建立健全与当地医院的长效帮扶机制,促进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肠内营养是目前治疗危重患者常用的手段,但因为迪庆地处高原,常年气温偏低,加热好的鼻饲营养液很容易冷却,极易使患者胃肠道产生不适症状。在发现了这一问题后,我立即联系上海医院,专门购进了鼻饲营养液加热设备。患者胃肠道不适症状消失,小小的设备解决了长期困扰,让我感到欣慰。我的技术能力不仅得到了当地医生同行的认可,也被他们主动推荐给急、重症患者和家属,一时间,许多患者家属慕名前来找“上海来的王医生”。


感动•希望


短短两个月的援滇之旅,我收获了很多感动,身边的医护人员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让我感受到高原人的质朴与纯粹。科室里有一名医生家里长辈去世,可是因为交通不便,山路难走,他甚至来不及赶回去奔丧。看着同事强忍着悲伤依旧坚守工作岗位,我不禁感慨,在边远地区,许多人比城市里的人们付出更多,职业的使命感更强。当地医生积极为病患想办法,与患者家属商量救治方案,处处为患者着想,帮助患者节省医疗开支。信任也许比技术更重要。


一次云南行,一生云南情


可敬的同事,纯朴的患者,让我在感动中更加珍惜援滇的每一天。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医院义诊、健康讲堂、“99公益日”网络捐款、脑瘫儿童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我希望能够将更多的健康知识理念留在这里,我希望自己可以充当一座交流的桥梁,连接着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文化,连接着上海和云南;也希望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有志之士来到香格里拉贡献自己一份宝贵的力量,把云南建设得更美好。


来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供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