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应用】
1.适应证 本品适用于对其敏感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杆菌属、枸橼酸杆菌、肠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如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社区肺部感染等)、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慢性肾盂肾炎或慢性膀胱炎急性发作等)、皮肤软组织和其他感染(如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外伤、创伤和手术后感染)及其他敏感菌感染。
2.用法用量 静脉滴注,成人的推荐剂量如下。
(1)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泌尿系统感染或全身性感染患者,一次0.1~0.15g,q.12h.;或一次0.2~0.3g,q.d.。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100ml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次滴注1小时。疗程为5~10日。依据患者的感染程度遵医嘱进行剂量调整。
(2)肾功能受损患者不宜使用本品。如必要使用时调整使用剂量,并应监测血清中的硫酸依替米星浓度。此外,血清肌酐水平及肌酐清除率也是最适合观察肾功能程度的指标。
(3)调整使用剂量时可采用下述2种方案中的1种:
1)改变给药次数的方案:延长2次常规给药的间隔时间。由于血清肌酐水平与硫酸依替米星的血清半衰期高度相关,因此实验室检查可提供调整给药间隔的指标。2次给药的间隔时间(小时)大致等于血清肌酐水平(mg/100ml)乘以8。例如一个体重为60kg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为3.0mg/100ml,该患者使用硫酸依替米星的治疗方案应为每次剂量为2mg/kg×60kg即120mg,2次间隔时间按血清肌酐水平3.0(mg/100ml)×8计算即24小时。
2)改变治疗剂量的方案:对具有肾功能不全的严重全身性感染者,可增加硫酸依替米星的给药次数,但应减少治疗剂量。对这类患者,应当测定血清硫酸依替米星浓度。
【治疗窗】
1.国内证据 每12小时给药7.5mg/kg者应使峰浓度维持在15~30μg/ml,谷浓度为5~10μg/ml;一日1次给药15mg/kg者应使峰浓度维持在56~64μg/ml,谷浓度<1μg/ml。
2.国外证据 药物治疗浓度:峰浓度为20~30μg/ml,谷浓度<5μg/ml;毒性浓度:峰浓度>50μg/ml,谷浓度>10μg/ml。
【药动学特征】
1.吸收 健康成人一次静脉滴注0.1g、0.15g和0.2g硫酸依替米星后的血清药物浓度分别为11.30mg/L、14.6mg/L和19.79mg/L。肌内注射后迅速吸收,约0.6小时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按1.5mg/kg给药,Cmax达(5.39±0.99)μg/ml。
2.分布 连续给药7日未见明显的蓄积作用,本品与血清蛋白的结合率为25%左右。基础研究显示本品可分布于周围各主要组织中,以肾脏中的浓度最高。
3.代谢与排泄 血液药物消除半衰期约为1.5小时,24小时内原型在尿中的排泄量约为80%。
【不良反应】
1.心血管系统 静脉炎、心悸、胸闷。
2.肝、肾功能 个别病例可见BUN、Scr或GPT、GOT、ALP等肝、肾功能指标轻度升高,但停药后即恢复正常。
3.耳 本品的耳毒性和前庭毒性主要发生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剂量过大或过量的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等,个别患者电测听力下降,程度均较轻。
4.胃肠道系统 恶心。
5.神经系统 使用时如果速度过快、剂量过大,容易导致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心搏骤停,危及生命,容易与过敏性休克相混淆。
6.过敏反应 罕见皮疹及皮肤瘙痒等。
【监测指征】依替米星的治疗窗窄、安全性小,可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为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建议有条件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并据此调整剂量,尤其对新生儿、老年人和肾功能减退患者。
【注意事项】
1.在使用本品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和第Ⅷ对脑神经功能的变化,并尽可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尤其是已明确或怀疑有肾功能减退或衰竭患者、大面积烧伤患者、新生儿、早产儿、婴幼儿和老年患者、休克、心力衰竭、腹水、严重脱水患者及肾功能在短期内有较大波动者。
2.本品可能发生神经肌肉阻滞现象,因此对接受麻醉剂、琥珀胆碱、筒箭毒碱或大量输入含有枸橼酸抗凝剂的血液的患者应特别注意,一旦出现神经肌肉阻滞现象应停用本品,静脉内给予钙盐进行治疗。
【药物基因多态性】 MT-RNR1(1555A>G)(rs267606617)和 MT-RNR1(1494C>T)(rs267606619)突变可能与依替米星的耳毒性有关。
来源:人卫药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