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2月23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MDT2024年度总结会正式召开。自2007年成立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历经17年发展,在多学科诊疗、全周期管理、研究开展、成果转化、指南制定等多方面展现了“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本次总结会中,消化道肿瘤MDT团队成员分别分享了各学科在消化道肿瘤MDT中的作用与思考,对既往工作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副院长、消化道肿瘤MDT专家组组长蔡建强教授在总结中表示,“在我们这个团队,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医疗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启了多学科协作探索。2007年,正式组建了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团队,现如今已汇聚外科、内科、影像科、病理科、介入科、超声科等十余个学科的有力力量。
我们长期坚持的每周四的MDT讨论如同多兵种协同作战。通过跨学科会诊,能够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团队不仅牵头制订了《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更发起肝病研究与合作创新联盟(ITORCH),推动MDT模式标准化进程。
通过一个很具代表性的病例,可以看出这位直肠癌伴肝多发转移的老年女性患者,传统预后不足一年,但通过MDT团队8轮讨论研判,实施4次手术,并整合射频消融、放化疗等治疗,最终让患者实现无瘤生存至今。
每周四的多学科诊疗让患者5年生存率较单一学科治疗提升,MDT模式为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近年的发展中,团队将MDT诊疗流程不断细化,针对不同肿瘤类型和不同治疗阶段,制定不同的诊疗策略。例如,针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制定并发布了《结直肠癌肝转移多学科诊治专家共识》,并开展了大量的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为患者提供创新性治疗方案。在MDT讨论中,不仅有专家们的交流,还注重对团队中年轻人的培养,让团队发展更有活力。
针对“肝癌一线治疗疗效有限、二线治疗缺乏标准推荐、特殊类型肝癌疗效差等”诊疗瓶颈,MDT团队同步取得了多项丰硕的学术成果,这些文章中既有临床研究成果,也有新技术探索成果,例如包括对于可切除肝癌围术期和晚期肝癌精准治疗策略的探索研究;针对一线靶免治疗失败缺乏二线治疗方案的晚期肝癌患者开展细胞治疗和ADC药物治疗研究。团队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多模态医学大数据构建指导用药和疗效预测模型,并开展肝癌免疫治疗抵抗机制及增敏关键技术研究。
内科作为MDT团队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在2024全年共参与了全部46场MDT讨论的206例病例分析,并提交了79例病例,80%以上的病例体现了内科的全程参与。内科团队同样积极发起和参与课题研究,其中胃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结果获得了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引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循证证据和指南参考。
与国外肝癌患者所不同的是,我国肝癌患者绝大多数为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癌,对放疗高度敏感。放疗科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探索了中国特色肝癌放疗模式,并突破了国际的多重技术壁垒。例如,对于大肝癌我们独创了“类手术切除式大肝癌足量照射技术”,将保护的正常肝组织与外科手术保留肝组织保持一致,使其更适合与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改变了传统放疗无法联合靶免治疗的局面,提高肿瘤退缩率,保障了放疗与手术联合的安全性。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消化道肿瘤MDT团队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消化道肿瘤MDT团队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重点聚焦于肠癌肝转移、肝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难点疾病。经过十几年努力,也积累了大宗的连续病例的分析。在MDT团队中,肝癌术后、肠癌肝转移术后以及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5年生存率等指标均不落后于国际上先进欧美发达国家知名的癌症中心,甚至在一些指标上还能够超过他们的数据。
为了惠及更多患者,MDT团队开展不同层次的MDT服务,包括每周常规MDT、门诊MDT,还会向基层医院或其他省市医院进行推广等,让更多基层、偏远地区患者受益。
肿瘤精准医疗技术日新月异,MDT模式正从“多学科会诊”向“全周期诊疗”升级。蔡建强教授指出:“MDT不仅要将前沿技术纳入多学科协作体系,更要建立多学科合作研究的模式,为消化道肿瘤患者当好‘卫士’。”
综合整理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医师报、ioncology GI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