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远在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要发动一次“癌症大战”,目标是在10年内根除癌症。30年过去了,在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常规治疗对肿瘤的总体疗效并无大幅提高。据最新统计,我国每年新增恶性肿瘤病人200万人,每年因肿瘤死亡150万人以上;在我国的某些区域,肿瘤已成为第一死因。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高科技的诊断设备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大量的早期肿瘤被发现,同时,比以往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社会资源用于肿瘤的治疗。然而,对恶性肿瘤的总体疗效仍不尽人意,究竟症结何在?一部分思想开放、率先抛弃行业偏见的肿瘤专家开始反思传统的肿瘤治疗理念,提出在肿瘤治疗中应以“整体治疗”取代“单纯的肿瘤治疗”。
传统的肿瘤治疗医师认为:恶性肿瘤是人体内已形成的且在不断增长扩散的毒瘤,肿瘤细胞一旦形成就不可逆转,肿瘤和宿主完全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要治疗肿瘤,就必须彻底移除肿瘤,故标准的手术切除被称为“根治术”,切除范围越大,疗效越好;一切术后复发均归咎于切除范围不够大;当肿瘤侵犯范围大,无法手术切除时,才考虑其他治疗,这些方法被称为保守治疗或姑息治疗;而疗效评估则几乎以肿瘤体积消长为唯一标准;根治的标志就是无瘤生存。
显而易见,这些传统的肿瘤治疗理念不都是正确的。试想有两位基本情况完全相同的肿瘤患者:在原发病灶周围已存在微小转移灶。病人甲一心只想根治,坚决要求手术,结果肿瘤切下来了,但三月后肿瘤全身扩散转移,很快危及生命;而病人乙的医师认为手术难度较大,术后肿瘤残留的可能性很大,故对病人实施了创伤较小的局部消融治疗,结果肿瘤还留在体内,虽在不断增长,但速度很慢,若干年后,病人乙仍存活,且生活质量不差。这种让我们困惑不解的病例在临床上绝非少见,为何根治术不根治?姑息治疗倒能让肿瘤病人长期存活?
整体抗癌理念认为,宿主和肿瘤的比势是决定肿瘤病人预后的关键,在肿瘤的局部治疗中,减少创伤,保持机体的抗病能力与清除灭活肿瘤细胞同等重要,尤其在已有播散可能的肿瘤病例中。
手术范围越大,切除的肿瘤越多,但不一定疗效越好
手术目前仍是实体肿瘤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手段,其曾被当作唯一“可能根治肿瘤的手段”。然而外科手术也并非适用于所有肿瘤病人。对于较早期的局限性肿瘤,手术切除可达满意疗效,有的甚至可达根治目的;而对于中晚期或已有扩散、转移的肿瘤病例,手术不但不能根治肿瘤,手术的创伤反而会刺激残留的肿瘤细胞加速生长转移。
现代科学证实肿瘤不是单纯的局部病变,其是机体在长期的致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全身性疾病,也是一种基因病:即使在早期肿瘤病人中,血液中也可能存在散在的肿瘤细胞,只不过这些细胞尚未成瘤,也未在他处落户。这时,再彻底的外科手术也不能消除体内全部的肿瘤细胞,充其量是减瘤手术,术后残留下来的肿瘤细胞最终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杀灭。但不幸的是,几乎目前所有的肿瘤常规治疗(如手术,化、放疗)都以损害机体正常的组织功能或器官的完整性为代价,在消灭了部分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无一例外地也损害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因此从整体治疗观点上看,肿瘤治疗的最终疗效不能单纯看杀灭了多少肿瘤细胞,而应是杀灭肿瘤和保存宿主抗瘤功能的综合结果,单纯以扩大手术范围来强调根治不一定能得到较好的综合结果。
由于目前的肿瘤总体治疗疗效不尽人意,各种治疗手段又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所以综合治疗已成为当今公认的肿瘤合理治疗模式。随着近年来工程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各种高科技的肿瘤治疗手段应运而生,如多弹头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氩氦冷冻治疗、光动力细胞毒治疗、抑癌基因治疗、放射性粒子瘤内植入和高能聚焦超声刀(HIFU),上述的治疗手段都有以下特征:
科技含量高,不单纯依赖临床医师的手技,而在肿瘤综合治疗、肿瘤治疗最新进展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对治疗医师要求更高。
这些技术发展历史较短,有的仅为几年,多数肿瘤医师对此不甚了解,有些采取观望态度。
这些治疗手段虽尚未归入主流的肿瘤治疗,但和传统的治疗手段相比,至少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大量的新型的肿瘤治疗手段和已有的常规治疗方法一同,组成了肿瘤综合治疗的大家庭,各类手段可优势互补,形成肿瘤整体治疗优势。
肿瘤治疗应强调个体化治疗。由于肿瘤病情的发展千变万化,病人的个体化差异也很大,临床治疗中对同一类疾病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即使对同一个病人,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用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应对。如对一个早期的肿瘤,毫无疑问手术是首选,其它治疗是辅助,然而对一个术后肿瘤复发或多发转移的病人,手术已无用武之地。因而,对现有的各类肿瘤治疗手段,不能笼统地人为分为“首选治疗”和“辅助治疗”,临床医师应看到各类技术的本质,包括其优势和局限,合理应用,避免单兵种作战,以期达到最佳疗效。
来源:北京南郊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