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凝星聚AI,瀚守未来——2020血液实战大赛完美收官

2020-10-30作者:wy资讯
资讯


微信图片_20201030134330.png


由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主办,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凝星聚AI 瀚守未来”2020血液病实战大赛总决赛于10月25日在苏州成功召开。血液实战大赛的参赛选手们经历了重重选拔后,全国六强脱颖而出,会师总决赛。此次总决赛线下线上同步直播,全国众多血液病临床专家一起见证了这一场刀枪舌尖的精彩对决。


大咖助阵  决战苏州



吴德沛 教授


大会主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首先致辞。吴教授表示“血液实战大赛”是《中华血液学杂志》的品牌栏目,对于血液学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临床实战技能的提升意义深远。这一比赛不仅考察医生们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考验临床思维,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大家在临床实战中的应变能力。


王建祥.png

王建祥 教授


大会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王建祥教授致辞中表示,诊疗能力比赛形式多样,而“实战大赛”更为贴合临床实际工作,十分具有价值。此次大赛借助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和瀚晖制药搭建的交流平台,在阵容强大的点评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将会成为一场高水准的比赛。预祝各位选手取得理想成绩,展示临床风采。



王政博士


瀚晖制药总经理王政博士随后发表致辞,瀚晖制药一直致力于造福血液病肿瘤患者,多个抗感染药物如特治星马环素等及血液肿瘤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未来,瀚晖制药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患者和临床专家带来更多品质至上的新产品和新手段。同时,也希望能够继续同各位专家和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一道,为血液病领域临床医生与学者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郝思国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郝思国教授担任特邀主持。郝思国教授首先表示此次大赛汇集了全国血液病实战大赛的六强的选手,定会为大家奉献上精彩的思维碰撞和学术思索。希望通过此次实战训练,帮助年轻医生在临床中形成清晰的诊疗思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之后,郝教授介绍比赛规则及流程,并邀请者进行病例陈述。


抽丝剥茧  思维挑战



      


教授

    

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教授为大家展示了第一个病例,为一例罕见的急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的病例,患者女,29岁。血常规WBC 2.12×10^9/L,Neu 0.45×10^9/L,HB 84g/L、PLT10×10^9/L。肿瘤全套、风湿结缔组织病、溶血筛选等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免疫抑制剂、促造血药物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HPA配型无匹配血小板,安排亲缘来源血小板输注,血小板由0×10^9/L上升至32×10^9/L。其后头颅MRI提示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继续积极输血、防治感染,症状逐步改善。为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于第10日粒系重建,第13日血小板脱离输注,复查MRI示颅内病灶较前改善。第23日病情稳定出院,目前3月余,患者无明显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感染表现。


 选手们分别针对此病例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了作答。多位专家对选手们的回答进行了点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中兴教授提示大家,对于头颅CT低密度灶,除梗塞外也应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刘红教授指出,对于出血和脑梗并发症的治疗应该思考得更为全面,治疗时机和策略需根据患者检查制定更为详细的方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表示六位选手表现出色,展现出优秀的实战能力。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凤奎教授表示,对于一个全血细胞减少且血小板非常低的病例,原发病的诊断存在难点。选手们思路清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识别出VSAA,并且对于治疗策略有着准确的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尹松梅教授指出,选手们在此例VSAA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上考虑得很全面,但同时也提醒大家,在诊断VSAA时要注意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彧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靖彧教授为大家介绍了一例合并罕见融合基因的T淋病例。患者男性,15岁,左、右颈部包块(左10*7cm,右10*5cm),咽痛、流涕,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后就诊。穿刺活检镜下见小至中等大小的淋巴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免疫组化示CD3(++),TDT(+),Bcl-2(+),Ki- 67(+80%),CD20(+),考虑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PET/CT双侧颈部、双侧锁骨区、纵隔、左侧肺门、左侧腹股沟区高代谢淋巴结。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18.8%),外周血涂片嗜酸比例27%。流式细胞学分析未检出残留白血病细胞。二代基因测序示骨髓标本CCDC88C-PDGFRB融合基因阳性,随后淋巴结切片FISH检测验证融合基因存在。激素预治疗后颈部包块略有缩小,其后进行IOCLP方案化疗。初步疗效评估见骨髓嗜酸细胞比例、外周血嗜酸比例下降。随后给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疗效评估示嗜酸比例细胞未能大幅减少,但融合定量持续下降,随后加用波尼松


精英决战  大咖点评


 选手们分对于该罕见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点评专家对选手们的回答进行了点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表示,选手们对病例PET-CT影像学的细节观察得十分仔细,并且对于融合基因检测也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展现出不俗的实力。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东平教授指出,六位选手的诊断及治疗策略均十分清晰,并指出PDGFRβ阳性患者可以选择化疗联合TKI方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京华教授则表示,对于一个较为罕见的病例,选手的回答思路非常清晰,能够考虑到异基因HSCT治疗十分关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点评中指出,选手们能够抓住病例细节,不放过每一个证据,细致观察患者指征的动态变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李昕教授表示该罕见病例考核了选手在诊断思路的判断能力,选手们结合科研思维对病例进行分析,展现了过人的实力。



张凤奎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张凤奎教授对此次大赛进行了总结。在7 个月的激烈角逐后,总决赛选手脱颖而出,在今天的比赛中展现了年轻一代血液学科医生的强劲实力。此次比赛的成功,离不开各位专家同道的支持,给予青年医生以展示平台和临床指导。未来,希望多方的努力下,能有更多的选手加入到比赛中,展现更为精彩的血液学科风貌。



董文革 女士


特邀嘉宾《中华血液学杂志》杂志社社长董文革女士鼓励大家能够将更多优秀、罕见病例投稿到《中华血液学杂志》,供更多的临床医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为提升中国血液病诊疗水平贡献力量。董文革女士随后宣读比赛名次和人气之星获奖选手,杨晨露医生获得2020血液实战大赛决赛一等奖。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