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每年9月29日为世界步行日,旨在宣传和强调步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等诸多好处。然而,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为患者带来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多发性硬化(MS)即为其中之一。步行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功能性障碍,有调查显示从患病开始10年内93%患者都会出现步行障碍,为患者带来极大困扰。
为进一步推动神经领域诊疗进展,本刊特策划“世界步行日大咖谈”系列访谈,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临床现状、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精彩阐述。
本期特别邀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医院江艳教授、北京医院金鹏飞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卢晓阳教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汪鸿浩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丽华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艳林教授(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从临床与药学的角度进行深度交流,碰撞思维火花。以下为访谈精粹,邀读者共赏!
论坛报: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不同神经系统疾病发病部位的定位不同,可能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与症状。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步行功能障碍,临床中应如何进行将其分类?其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张艳林教授:步行功能的正常维持依赖于不同神经结构间的多方协作,包括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基底节区及小脑等,任何部位受损均可能引起步行功能障碍。
MS引起的步行障碍可分为三大类,一为痉挛性步态,包括偏瘫步态、截瘫步态等;二为共济失调步态,包括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等;三为不稳定性步态,表现为步态宽泛和躯干内侧和前后方向大幅运动,由疲劳、视觉功能障碍与肌肉耐力下降等原因引起。
MS患者步态障碍有不同于脑卒中、帕金森病、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引起的步态异常的特征,那就是:1、复发缓解型患者早期免疫治疗多数可基本恢复正常;2、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易疲劳、步距缩短,若不干预治疗,随着病程延长,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
江艳教授:既往,步行功能障碍可分为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蹒跚步态、慌张步态、疾病步态与跨阈步态。《柳叶刀》近期发表的研究将步态障碍分为10类,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增多步态(如舞蹈症等)、高级皮层功能性步态障碍、减痛步态与小心步态。
步态障碍是根据症状现象学而进行的分类,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中根据症状现象学分类的步态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并不是绝对对应关系,在诊断中应注意鉴别。
论坛报: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步行障碍是MS患者最常见的功能性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能否请您简要介绍我国MS的流行病学现状以及疾病特征?MS合并步行障碍的临床表现具有哪些特点?
江艳教授:MS好发于20-40岁中青年群体,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1.5~2。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MS发病率更低,于2018年纳入《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由于疾病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分散就诊于多个科室,因此早期MS患者仍面临较大的误诊与漏诊风险。
步行功能障碍是MS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自患病起,10年以内约93%患者均可能出现步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并显著减低患者社交与户外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步行功能障碍也是MS患者最为关注的疾病症状。
由此可见,步行功能障碍为MS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同时也会造成患者心理负担。重视MS患者步行功能障碍的预防与控制、延缓疾病进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尤其重要。
论坛报:疾病修饰治疗(DMT)是MS缓解期的标准治疗,对降低复发、改善预后至关重要。目前,我国MS缓解期的DMT治疗现状是怎样的?我国DMT药物也在不断更新迭代、推陈出新,您认为我国DMT药物研发能否满足MS患者个体化疾病差异?临床中应该如何选择?
汪鸿浩教授:MS的治疗可根据DMT药物进入中国临床的时间而分为2个阶段。自DMT药物进入中国临床以前,MS患者缓解期主要以β干扰素为主要治疗手段;自2018年特立氟胺进入中国,正式开启了中国MS的DMT规范化治疗。迄今为止,已有多款DMT药物落地中国临床实践,如芬戈莫德、西尼莫德、富马酸二甲酯等,为中国MS患者带来诸多DMT药物选择。
不同DMT药物作用原理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特立氟胺抑制外周T与B细胞增殖,具有抗炎和抗增殖特性;芬戈莫德与西尼莫德主要作用于S1P受体调节剂,主要影响CD4+、CD8+T细胞及B细胞,使之保留于次级淋巴组织,减少循环中淋巴细胞数量,阻止其募集至炎症位点,减少CNS炎性反应;富马酸二甲酯具有抗炎、抗氧化及神经保护作用,调节免疫细胞分化,对于育龄期女性具有一定优势;奥法妥木单抗特异性结合CD20 B细胞,导致B细胞裂解与耗竭。
除此之外,多种新型DMT药物正在研发中,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药物满足MS患者的治疗需求。
论坛报:氨吡啶缓释片是唯一获批用于改善MS合并步行障碍的药物。能否请您简介其作用机制?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您如何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王丽华教授:在MS中,神经元发生进行性脱髓鞘,导致动作电位沿脱髓鞘轴突的传播慢于有髓鞘轴突,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最终导致步行功能障碍。
氨吡啶缓释片通过阻滞脱髓鞘后暴露的钾离子通道,减少钾离子外流,从而恢复动作电位在脱髓鞘区域的传导,并且氨吡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中枢,达到改善步行障碍的目的。
在疗效方面,氨吡啶缓释片主要通过改善患者的步行速度跟平衡能力,使用2周及以上可进行疗效评估,坚持使用可持续改善症状。在安全性方面,氨吡啶缓释片治疗的患者中大多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为轻度至中度,耐受性良好,总体而言安全性可控。
汪鸿浩教授:研究表明,氨吡啶缓释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25英尺步行实验的行走速率。在临床研究与真实世界中,应用氨吡啶缓释片12个月可明显改善步行障碍评分,且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视神经脊髓炎与MS同为神经免疫疾病,在病灶部位与步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上具有一定相似之处。未来,期待氨吡啶缓释片推进更多临床研究,探索更多适应症,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论坛报:目前,您认为 MS 的诊疗领域还有哪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值得专家学者们进一步探索?
王丽华教授:在MS的诊断方面,基层医院医生对MS仍然认识不足,以致目前MS在我国的误诊情况时有发生,延误患者诊疗时机。因此,通过相关学术活动以及专业培训,提升MS在基层医务工作中的普及程度十分重要。
在MS的治疗药物方面,目前欧美应用于临床的DMT药物大约有20种,而我国目前可选择的疾病修饰治疗药物仅5-6种,如特立氟胺、富马酸二甲酯、西尼莫徳、芬戈莫徳、奥法妥木单抗等。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匮乏,并且这些进口药价格偏高,医保覆盖范围少、力度小,对于患者来说负担较重,药物可及性差,因此导致一部分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治疗。期待能有更多国产药物通过研究落地临床、进入国家医保,能使更多患者从治疗中获益。
论坛报:说到世界步行日,老年人是步行障碍的主要群体,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您能否谈一谈北京医院在老年患者药学服务方面的经验和思考?
金鹏飞教授:由于生理功能等各种问题,老年人是步行功能障碍的主要群体,除医疗机构外,还需要家庭看护、养老体系等全社会共同关注来改善老年人步行障碍现状,并构建健全的防治体系。
北京医院作为老年病特色医院,在老年医学方面有丰富经验,其老年服务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及软件建设两大方面。硬件方面可以从医院环境设施方面体现。本院门急诊均设立轮椅相关服务,且在出入口设立坡道方便老年患者出行。同时,在标志与提示方面,本院采用大号字体与图示标识方便老年患者辨认。软件方面,本院老年医学科经验丰富,对门诊及病房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与干预,同时展开老年高风险因素相关研究等。
药学方面,本院设立专门窗口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进行缴费、取药等操作;对于老年患者常用的慢性病药物允许3个月的处方量,减少老年患者往返医院次数;提供中药代煎及邮寄服务,方便老年患者用药;此外,在门急诊均设立志愿者相关的药学服务,对于住院患者的易跌倒药品进行标识,防止老年患者服药期间意外跌倒等。
通过这些方面的努力,能够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优的医疗与药学服务。
论坛报:除了年龄因素,很多疾病也会导致步行障碍,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药物有没有特殊的政策和药物管理要求?
金鹏飞教授:多种疾病均可能引起步行障碍,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除此之外,关节疾病、脊柱疾病、退行性疾病、下肢血管栓塞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步行功能障碍。
相较于其他疾病,MS等神经免疫疾病较为罕见,大众认知度并不高。对于罕见病的管理,国家给予了诸多特殊的政策支持,如2018年5月,由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出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涵盖了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和多发性硬化症等121种罕见病,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又制定印发了《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同年3月1日起,我国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给予增值税优惠,近年来,国家也一直在加强罕见病用药保障。
以MS为例,多种DMT药物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提高药物可及性,极大地降低患者负担。氨吡啶缓释片作为目前唯一获批用于改善MS合并步行障碍的药物,已在国内上市且进入医保目录,为这类患者带来切实获益,对于改善多发性硬化导致的步行障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药师而言,罕见病用药也应给予特别关注,积极指导罕见病药物在临床的安全、合理使用。
论坛报:能否请您谈一谈MS合并步行功能障碍患者药学与临床管理现状?
卢晓阳教授:多发性硬化导致的功能障碍一直是临床亟待突破的难题。氨吡啶缓释片在中国获批上市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实现了国内MS合并步行功能障碍对症治疗领域零的突破。
相关研究显示,氨吡啶缓释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步行功能,且可单独使用或与DMT联合应用进行病因及对症治疗,为患者带来获益。同时,氨吡啶缓释片在2021年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极大提高了药物可及性。
然而,在多发性硬化的对症治疗领域仍有极大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期待能有更多药企在罕见病领域进一步创新突破,研发更多药物,服务于临床。
论坛报:在“国谈”常态化、医保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的医改大背景下,如何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及提高院内可及性?
卢晓阳教授:基于“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的人文理念,国家采取了系列的措施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健康权益,提升罕见病患者的支持力度。国家卫健委成立了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其目的在于加强罕见病的管理,促进罕见病规范化治疗,保障罕见病用药的基本的需求,维护罕见病患者的基本权益。
在临床方面,通过建立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进行集中整治和双向转诊,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我国罕见病诊疗、诊断的能力,逐步实现罕见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能治疗能管理的目标。
在药学方面,罕见病药物具有优先审评及审批政策,鼓励创新药物研发。目前国内上市的罕见病用药当中已有40余种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极大提高了药物可及性。期待在DRG/DIP支付途径中能够将罕见病药物从中剔除,减轻临床用药的考核顾虑,打通罕见病用药的最后“一公里”。
江艳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安徽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兼免疫学组副组长
安徽省医学会临床神经电生理学分会委员
金鹏飞 主任药师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老年药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卢晓阳 主任药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事管理科主任
中国医院协会药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汪鸿浩 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广东省神经病学会神经免疫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学组委员
王丽华 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
中国卒中专科联盟副主席
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督导专家组组长
张艳林 副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主任医师
中国卒中学会免疫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感染与免疫疾病学组副组长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Biogen-184004-CHN-09.2022
此材料不是广告,其仅用于向特定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若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不要阅读或传播其中的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