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医者——李慧教授。她以深厚的医学知识,中西医互补的治疗理念,为无数患者带去了健康和希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信任。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李慧教授设立「慧声心语」专栏,分享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诊疗的宝贵经验,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智慧。专栏不仅涵盖实用的健康小贴士,还涉及前沿的医学新知,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权威、专业的心血管健康知识,帮助大家提升健康意识,照亮通往健康的道路。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而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数量更是逐年攀升。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因工作繁忙而忽视了对健康的关注,常常在体检或偶然自测血压时才意外发现自己的血压异常。这一群体的高血压问题,因其隐蔽性和年轻化趋势,逐渐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
本期李慧教授将围绕“年轻高血压患者如何控制好舒张压”进行分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选择。
李慧教授点评:
《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将“中青年”定义为年龄<65 岁的人群。中青年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为:
对于无合并症的普通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建议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可以进一步降至<130/80mmHg。
对于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或参考相关疾病指南个体化制定降压目标水平。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发病往往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交感神经激活所导致的血压升高,比如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等,另一种情况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在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尤为显著。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动脉弹性尚好,舒张期动脉弹性贮器作用相对正常,导致外周血管阻力上升,先表现为舒张压升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大动脉弹性功能下降,收缩压也会升高。在较年轻的阶段,控制舒张压非常重要,一定要尽可能把舒张压降到合适的水平。
从临床特点来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经常合并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等特点,且由于工作繁忙,症状不明显,对血压重视不够,经常因体检或其他偶然因素才发现,常常错过治疗时机,发展为更严重的高血压。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年轻患者中会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这对合并代谢异常的高血压患者更为有效。但往往这些舒张压升高的患者,其交感神经的激活也很明显,尤其是在35~55岁年龄段的患者中,对于这些患者,也要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最简单的依据是心率,如果心率较快,很多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心率可达90~110次/分,需要使用较大剂量或足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有时即使心率只有70多次/分,可能也需要通过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才能将血压降至较为合适的水平。
从中医的角度,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处于一个肝阳上亢、痰饮内停的状态,需要从饮食、情绪以及睡眠等多方面调整,可以根据不同证型给予中药治疗以及中医非药物治疗,包括针灸、穴位贴敷、足浴以及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功法。中医药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症状,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可以单独使用,对中重度以上高血压患者也可以与西药同用,以增加疗效。
李 慧 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先后师从金章安教授、鲁卫星教授
首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
首都国医名师冯建春教授
现任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常务理事
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双心医学研究分会副秘书长
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会员
擅长调肝理脾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
特别是中青年高血压以及难治性高血压
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冠心病
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久咳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综合内科集心血管、内分泌、呼吸、风湿免疫等专业为一体,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关疾病,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肺炎等疾病有比较成熟的诊疗方案。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合并胸腔积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久咳等疾病,充分发挥中医特色,疗效突出。综合内科人才培养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特色,以整体观为导向,培养“以疾病为突破口,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型人才,患者满意度较高。西院区综合内科为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在高血压诊疗方面,除原发性高血压规范诊疗外,还可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对初期中青年高血压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针对一些难治性高血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针对糖尿病,对糖尿病前期,初期糖尿病患者采用中药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综合内科在李慧主任带领下,中西融通,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以“疾病为突破口, 以患者为中心”,发挥整体治疗观,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医学编辑:中国医学论坛报 梅文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