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电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通过在人体表面放置的电极注入微弱安全电流和测量表面电压,并利用相应的成像算法获得人体内部的电阻抗变化分布情况,以此来反映与之相关的生理病理信息。EIT是唯一床旁、非侵入、无放射、实时、连续动态监测全局和局部肺功能的技术,可以成为传统影像设备的有效补充或替代方案。
1978年,美国Henderson和Webster教授首次提出临床上使用EIT监测肺通气。1987年,英国Sheffield大学Barber和Brown等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DMS-Mark Ⅰ System。1995年,英国Sheffield大学Brown和Smith等建立了能够用于人体研究的Mark Ⅱ系统。1999年,开始研究三维EIT图像。2010年,Draeger推出第一款用于临床的产品,获得了欧洲认证。2010年后,多家企业也陆续推出通过注册认证的EIT产品。
人体组织符合电场特性,不同组织间存在较大的阻抗差异,同一组织在不同生理状态下阻抗值也不相同。当生物组织发生病变时,与正常时的阻抗区分明显。因此,为EIT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生物组织阻抗特性与频率有关,不同的测量频率下阻抗特性各异。一般认为,人体安全电压是36 V,人体安全电流是10 mA。图1是肺的成像模式图,蓝色表示肺的通气良好;红色代表的是肺的血流信号,提示肺血流灌注较好。
图1 肺的EIT图像
图2胸部CT可见左下肺明显不张,EIT图像表现为4区亮度减弱,提示该区域肺通气不良。图3胸部CT可见左侧肺动脉血栓,导致肺部血流灌注不足,EIT图像表现为左肺血流灌注下降。
图2 肺不张情况下EIT图像
图3 肺部存在血栓情况下EIT图像
以经典的ARDS为例,肺容积小且顺应性差,肺内改变不均一,肺损伤主要表现为容积伤、气压伤、生物伤以及萎陷伤(不张伤)。既往治疗常通过小潮气量通气、滴定最佳PEEP、控制平台压<30 cmH2O、控制驱动压<15 cmH2O等方法来降低肺损伤,或者通过食道压测量跨肺压滴定最佳PEEP。无论哪种方法,提供的都是一种思路,患者肺内情况究竟如何一直无法进行直观的观察。EIT应用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成熟的电学成像技术打开这一盲区,实现个体化呼吸系统管理和精细化肺保护。
随着危重症患者管理的精细化,重症患者的全程肺保护性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注意到肺损伤本身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机制,当损伤发生,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受到破坏,液体渗出,肺水肿加重,气体交换障碍,导致患者低氧,在这样的状态下,患者呼吸驱动加强,跨肺压增大,气体摆动加剧,肺泡受到的剪切伤导致肺损伤进一步加重。因此,如何避免肺损伤成为医学上重要的问题。
EIT在ARDS患者不同病程阶段都有应用,包括通过EIT监测各种呼吸支持治疗的影响、指导个体化通气设置、滴定最佳PEEP、早期发现并发症等(图4)。
图4 EIT在ARDS中的应用
图5所示同一患者在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时,1区(右肺)通气不良,更换为无创通气(NIV)后,患者通气状况改善。
图5 EIT指导呼吸支持方式的选择
注:上图为HFNC,下图为NIV。图源:Dr. BaldassareFerro,Italia
通过EIT发现:早期俯卧位有利于通气均一性的改善,降低肺损伤发生风险(图6)。
图6 EIT监测俯卧位通气效果
注:Ref为仰卧位;C为俯卧位。
在ARDS发生过程中,无论是肺基础疾病,还是进行肺复张,由于自主呼吸过强导致跨肺压增加,可能都会有气胸的风险。由于肺气肿和肺大疱的部分顺应性较差,因此与顺应性更好的健康肺区相比,组织时间常数增大,充盈在呼吸周期中发生得较晚,计算不同肺区充盈的区域延迟与整体信号的对比发现,与其他肺区相比,受影响的肺区在气胸发生前1 min出现明显的通气延迟。如图7所示,当第72 s发生单侧气胸,检测到单个肺象限的RVD(区域通气延迟)变化时,提示有气胸风险,临床医生可以考虑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气胸发生,例如改变体位或减少潮气量。图7D中蓝色表示气胸区域通气延迟,红色表示胸腔内通气区域通气提前。由此可见,EIT对气胸的发生有预警作用。
图7 发生单侧气胸时的EIT成像
气胸发生后可以观察到患者右肺腹侧的通气提前,且血流灌注减弱。
如果EIT监测到患者背侧的塌陷区域向腹侧移动的过程,可能提示呼吸钟摆现象。
2021年发表在Respir Med杂志的一项研究,将PEEPP从6 cmH2O有规律地增加到8、10、12、14 cmH2O,发现呼气末肺电阻抗(EELI)也随之增加。如果肺复张后EELI下降超过10%(ΔEELI>10%),则认为PEEP水平不足,需要增加PEEP,直至EELI保持稳定。研究发现,当PEEPP为10 cmH2O时患者获益最佳,如果继续增加PEEP,可能有发生气胸的风险。
整体不均一指数(global inhomogeneity index,GI指数)是指通过EIT计算的各像素点潮气阻抗变化值离散程度,用于反映区域肺通气的不均匀性。通过最小GI法测出的最佳PEEP为14 cmH2O(图8),而采用最佳顺应性法测出的最佳PEEP也为14 cmH2O(图9),可见GI在指导PEEP滴定方面是非常精准的,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8 通过最小GI法测得的最佳PEEP
图9 通过最佳顺应性法测得的最佳PEEP
区域通气延迟/通气的时间异质性(regional ventilation delay,RVD)指在恒定气体流量的缓慢充气过程中,测量区域和全局阻抗变化达到各自阻抗变化最大值的40%的时间差,与总吸气时间相比,用于显示区域变化的时间常数,即通气的时间异质性。正常情况下,肺泡扩张,“阻抗-时间”曲线直线上升,对于顺应性好的区域,充气快,阻抗变化大,呈“凸型”;顺应性差的区域充气慢,阻抗变化小,呈“凹型”(图10)。
图10 阻抗-时间曲线变化
注:A为腹侧,B为背侧。
PEEP递减,对区域通气延迟不均匀性(RVDI)进行测量;PEEP在20 cmH2O以下,RVDI逐渐增加(图11箭头),这表明潮汐复张也增加了,20 cmH2O的PEEP可能与最小潮汐复张有关。基于EIT的“单独优化PEEP”水平是防止RVDI逐渐增加的最小PEEP水平,选择区域通气延迟最低的值作为最优PEEP值,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结果。
图11 RVDI指导PEEP滴定
将EIT测得结果与"金标准"CT测定的潮汐复张量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另外,RVD也可以用于评估参数合理性。如图12所示,相比于A图,B图中出现了通气(时间)延迟,可能是出现了肺泡潮汐开放(陷闭-开放),提示参数设置不合理,需要进行调整。
图12 RVD评估参数合理性
此外,过度扩张率和肺泡塌陷指数也可指导PEEP滴定。分别在高PEEP和低PEEP情况下,通过肺泡的过度扩张率和塌陷指数的相交点,升PEEP曲线交点作为开放压,降PEEP曲线交点作为维持压,以此指导参数的设定。图13所示,患者在不同PEEP水平下(20、18、16、14、12 cmH2O),橙色代表过度扩张率,白色代表肺泡塌陷率,取两条曲线的相交点作为PEEP的最佳选择点。
图13 过度扩张率和肺泡塌陷指数滴定PEEP
多项研究显示,与基于压力-容积曲线拐点上方2 cmH2O、基于PEEP/FiO2表以及基于压力-容积曲线的PEEP滴定相比,EIT指导下的PEEP滴定在降低住院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更具优势。
EIT可用于评估治疗方案对呼气末肺泡塌陷的影响。研究显示,患者吸痰时,断开管路,呼气末阻抗曲线骤然下降。基线阻抗增加,反映的是呼气末肺容积增加。这样的曲线变化可用于指导肺复张和PEEP调节。
EIT用于胸部物理治疗的评估。ARDS患者充分及时的胸部物理治疗有利于及时排除分泌物,改善通气,控制感染。通过EIT图像可以直观看到患者在拍背吸痰前,肺的通气不均一。在拍背吸痰后,肺的通气更加均一(图14)。
图14 胸部物理治疗前后ARDS患者EIT图像
注:左图为拍背吸痰前。右图为拍背吸痰后。
EIT还可评估肺复张的治疗效果。如图15所示,患者左肺通气不良明显,伴有血流信号降低。增加PEEP以后,肺复张明显。血流灌注改善可能与肺血管阻力改善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这也提示:PEEP的调节既能改变通气分布,也能改变肺部血流灌注,综合影响肺换气的结局。
图15 EIT评估肺复张疗效
一例重度ARDS患者,VV-ECMO支持,肺复张反应差。仰卧位时PEEP为6 cmH2O,俯卧位时PEEP为16 cmH2O。将PEEP从6cmH2O增加到16 cmH2O,对背侧塌陷改善的比例:3区18%增大到25%,4区6%增大到8%。从趋势视图差分图像上可以观察到,背侧通气增多的蓝色图像很少,而腹侧因过度膨胀比例增大,通气反而减少了很多(图16)。所以此类患者不建议采用高PEEP进行肺复张。
图16 重度ARDS患者EIT图像
上述患者可以采取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前腹侧可能存在过度膨胀,背侧通气不良;俯卧位后,整体的通气分布改善。从EIT趋势图可以看到腹侧通气降低,背侧通气改善(图17)。
图17 EIT评估俯卧位效果
通过EIT还可以观察通气/血流匹配情况(图18)。
图18 EIT评估通气/血流匹配
图19所示为一例肺动脉高压患者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的EIT图像。NO吸入前,通气强度降低可能是由于呼吸窘迫症状缓解;NO吸入1h后,血流强度较前增强。
在脱机拔管过程中自主呼吸会带来呼吸摆动现象,肺内通气的时间异质性增加,RVD可用于直观观察脱机拔管过程中患者呼吸驱动的强度(图20)。自主呼吸下的呼吸摆动越强,预示患者自主呼吸驱动越强。
图20 RVD预测撤机拔管结局
EIT在ARDS患者呼吸管理中的临床应用实际上是一种可视化肺保护的临床应用。我们可以通过直观观察EIT图像来了解患者的通气和血流情况,从而更精细化地进行呼吸治疗管理。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科室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委员,中国慢阻肺联盟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急危重症工作委员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湖北省慢阻肺联盟主任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国际呼吸杂志》通讯编委,《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呼吸系统疾病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承担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参与973项目2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100余篇,参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本文转自:重症肺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