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王智峰:IBD合并血液疾病治疗方案选择策略——分而治之?合二为一?

2018-07-24作者:happyGI资讯
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

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jpg

6月8~10日,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病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协办的2018年第九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暨2018北京第十届肠黏膜屏障与相关疾病论坛在京召开。此次会议针对肠黏膜屏障相关疾病和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2项热点议题,旨在更好地提高老年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水平,增进国内消化同道们的交流。

 IBD合并血液疾病治疗方案选择策略——分而治之?合二为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王智峰

3.jpg

一、IBD合并髓性粒细胞系肿瘤(MDS and ML)

我院病例资料分析发现,IBD合并MDS/ML的有17例,其中9例为CD,8例为UC;患者确诊年龄小于单纯血液肿瘤发病年龄,而与IBD发病年龄接近;外周血表现以中重度贫血多见;随访结果之间相差较大,但多数欠佳。

结合国外文献,IBD合并MDS的患者中有59%IBD先于血液疾病出现,36%IBD和血液疾病同时出现,5%IBD在血液病发病后出现,随访结果中有一半(58.33%)的患者MDS病情无变化。

IBD患者合并MDS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学异常、基因易感性、染色体异常、免疫抑制剂治疗、感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IBD合并MDS/ML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血液、外科和消化(包括患者)共同决策,依据疾病分类(IBD、MDS分型)、MDS危险分层(IPSS评分)及对预后的影响制定治疗方案。当IBD合并ML,HSCT无疑是首选,同时也要根据IBD病情和血液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IBD治疗中的应用

IBD的治疗目标包括症状控制、提高生活质量,内镜下黏膜愈合,同时减少CD的肠道结构损伤、致残率,减少UC的结肠切除率和预防结直肠癌。但目前IBD治疗中仍存在药物不耐受或无反应,生物制剂停药后复发,换药后维持缓解率低;短暂反应缺失需换用其它生物制剂等问题。

目前有研究表明可采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清除受体效应性T细胞,重新组装免疫系统,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重建免疫系统,校正基因缺陷等方法治疗IBD合并血液系统肿瘤,前者还可用于治疗难治性多基因CD,后者可用于治疗基因缺陷的单基因难治性CD(如IL-10基因突变)。

三、IBD合并其它骨髓增殖性肿瘤(CMPN)

根据我院病例资料,IBD还可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

四、IBD合并淋巴增殖性疾病(LPD)

根据我院病例资料,有8例IBD合并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中1例为CD,7例为UC;多为IBD发病在先;外周血表现以轻度贫血多见;治疗以淋巴瘤治疗方案为主。

文献总结:LPD的发病率较低,IBD本身并不增加LPD的统计学发病率(SIR);IBD合并LPD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老年、CD、病程长;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可能导致LPD;年轻男性与EBV感染相关;接受生物制剂和(或)嘌呤类免疫抑制剂的青少年IBD患者与发生少见的肝脾T细胞淋巴瘤相关;年轻男性IBD尽量避免联合应用生物制剂和免疫抑制剂;EBV-患者避免AZA,宜选生物制剂。

EBV潜伏感染的IBD患者发生LPD的风险低,但如果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诱发LPD发生。IBD合并新发EBV感染者患LPD风险高(特别年轻男性)。因此,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前需常规评价EBV感染状况,如果EBV(+),定期监测LPD;如果EBV(-),尽量避免使用嘌呤类免疫抑制剂(特别年轻患者),必须定期血清学监测;如果EBV阳转,进一步监测EBV-DNA,并将免疫抑制剂换为生物制剂。

综上,在临床上提示我们,当IBD伴病情难以解释的或难以纠正的贫血,IBD伴血小板减少或异常增高、白细胞改变、两或三系异常时,应想到合并血液系统肿瘤的可能性;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或粘液血便时应考虑合并IBD的可能;治疗方案需消化和血液、胃肠外科、患者共同决策,尽量兼顾对两种疾病均有效,同时要考虑疾病危险分层及对预后的影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林天雨 整理 王智峰 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