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号召,助力我国慢病管理事业发展,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启动“慢病管理 大师同行——大师说·慢病综合管理专家访谈”。项目聚焦临床常见慢性疾病,围绕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等全程管理,邀请领域内知名专家进行访谈,分享诊疗经验,探讨临床难点,以提升临床医生慢病管理能力,提升我国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获益。
本期邀请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韩冷教授和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王倩教授,介绍我国高血压管理现状。现整理采访精粹,以飨读者。
韩 冷 教授
主任医师,南通大学副教授
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胸痛中心学术总监,房颤中心主任,心衰中心主任
中国健康委员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
苏州市心血管病学会委员
苏州市双心学会副主任委员
苏州市胸痛中心联盟委员
常熟市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苏州市级、常熟市级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苏州市科技进步奖、常熟市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发表论文20余篇,包括SCI 2篇(包含1篇《JACC》(影响因子16.44),每年承担苏州市级和常熟市级继续教育项目
王 倩 教授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上海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
临床工作10余年,主要致力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等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
发表SCI论文和中文论著20余篇
个体化降压方案控制达标,
ACEI类药物独特优势缓解靶器官损害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居多,还是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多,通常合并哪些疾病?
韩冷教授:专家门诊接诊的患者以合并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居多,常见的合并疾病有糖尿病、心力衰竭、蛋白尿、冠心病等。
王倩教授:接诊的高血压患者中,年轻患者单纯高血压比较常见,而且是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常伴有心率加快。老年的患者单发的高血压仅20%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其他疾病,如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等。
日常诊疗中,您接诊的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其高血压的主要表现及特征?
韩冷教授:接诊较多的两类患者分别是年轻高血压症患者和老年高血压合并症患者。来就诊的单纯高血压患者多是血压波动性较大的人群。高血压的分级依据主要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危险因素,老年患者若有吸烟病史、糖尿病史等属于高危人群,如果一旦合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其他危险因素则是极高危。
王倩教授:多数高血压患者的年龄在30~80岁,患者的血压波动与季节有很大关系,冬天血压会偏高。来医院来就诊的患者血压通常较高,达到三级高血压的比例约50%~60%,二级约30%~40%,仅10%左右为一级。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合并有冠心病、慢性肾病等,易造成心肾靶器官损害。
请您具体谈谈针对不同人群的血压控制目标。
韩冷教授:血压控制目标应根据个体状况的不同有所区别,一般患者如果没有过多并发症,血压目标要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如果能够耐受最好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若身体情况良好,应该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如果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血压目标应该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因为血压过低会引起靶器官的损害。对一些存在合并症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衰或、蛋白尿等,建议血压目标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王倩教授:临床中一般根据指南进行治疗,为老年患者选择CCB类药物和ARB类药物,如果血压控制效果不好,可再加上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血压目标控制在140/80 mmHg。中青年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效果较好,血压目标控制在130/80 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您通常选择哪类药物?您认为ACEI类药物适合哪类患者?
韩冷教授:对于没有其他合并症的普通患者,五类降压药均可用于初始治疗。但当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蛋白尿、冠心病、心衰等合并症时,则要有选择性的应用药物。循证医学证据显示,ACEI类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损伤,是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蛋白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用药。
王倩教授:初始治疗要根据患者本人的情况决定用药,老年患者首先使用CCB类药物,如果达不到效果可加用ACEI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干咳是ACEI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治疗方案,临床中我会为肾功能较好的患者选择ACEI类药物,其价格相对便宜,患者容易接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相较于短效降压药物,您认为长效降压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韩冷教授:以往临床多重视舒张压,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人们发现收缩压的影响更大,因为收缩压的峰值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关键。正因如此,血压控制需补齐“短板”,短时间的升高也会造成内皮细胞损伤。长效降压药可以24小时平稳控压,有效避免了短效降压药因控压时间短,造成的血压升高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王倩教授:长效降压药能够24小时平稳的降压,血压波动小对血管内壁的影响小,且每天只需要服用一次,患者比较容易配合。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风险显著增加,而降压治疗获益也十分明确。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体风险。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哪些?
韩冷教授:老年高血压特点有:①合并症比较多,多数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合、卒中等。②老年患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退化,往往收缩较高。③老年人血管病变比较严重,对血压的控制要根据个体情况有所区别。④老年人因为对健康过分关注,会产生很多心理暗示,易产生情绪波动导致血压波动较大。
王倩教授:老年高血压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容易合并其他疾病,如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此外还有部分患者合并有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等基础病。
对于老年患者,您优先考虑何种降压药物?ACEI相较于其他类药物的优势有哪些?
韩冷教授:对于老年患者的用药尽可能选择长效制剂。有合并糖尿病、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冠心病、卒中、心力衰竭、心脏舒张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ACEI类是首选治疗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靶器官的损伤。
王倩教授:对于老年患者会优先选择CCB类和ACEI类药物,也是指南推荐的首选药物。ACEI类药物临床应用历史悠久且价格较为便宜,各级医院均容易获得,药物可及性较高。此外,对于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以应用ACEI类药物。
您在选择具体ACEI类药物时,主要会考虑哪些因素?
韩冷教授:在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时,优选长效药物,药物半衰期长才能有效地控制得血压。如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能够长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避免因抑制效果减弱而造成的血压反跳,而目前很多药物难以达到24小时长效作用。
王倩教授:具体选择ACEI类药物时,要结合患者实际的临床状况,尽量选择副作用小,临床口碑较好,每天只服用一次的长效剂型。还要考虑药物是否影响患者血糖血脂代谢,以及对肝肾功能是否有明显损伤等因素。
培哚普利具有半衰期长,保护心血管等特点,您在日常诊疗中使用培哚普利的临床感受如何?
韩冷教授:培哚普利是所有ACEI类药物中半衰期最长的,能够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降压较为平稳,患者依从性高,是合并心衰患者的首选用药。培哚普利也存在干咳等不良反应,但在临床中十分少见。需要指出的是,指南中推荐无法耐受ACEI类药物的合并心衰患者可以应用ARB类,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医生为图方便直接选择ARB类,这是不可取的,因为ACEI类药物对心衰患者的效果更为突出。
王倩教授: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培哚普利是降压效果较强的药物,而且对患者的血糖血脂没有明显的影响,也没有发现患者有血钾过低或肾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好。培哚普利的半衰期长达28小时,可以保证24小时平稳的降压,每天只需服药一次,患者的依从性较好。
您认为原研药品与仿制药品的用户群体有不同吗?您认为原研药品更适合哪类患者?什么样的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韩冷教授:原研药适合经济条件好,对药品品质要求较高的患者。仿制药对于经济承受能力一般,但又需要控制血压的患者而言具有重要价值。此外,部分患者更换仿制药后易导致血压波动,或者心理较为敏感,容易因更换药物导致情绪波动,进而影响治疗,这些患者不适合更换药品。
王倩教授:原研药无论用料还是工艺更有保证,疗效也更为确切。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原研药,但原研药对于经济情况不好的患者来说价格偏高。对于病情比较重的尤其是老年患者尽量不要更换药品。
加强宣传教育,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
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有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 6%,45. 8%和16. 8%,您认为控制率较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
韩冷教授:控制率低的原因和对患者宣传教育相关,和患者的文化经济水平也有一定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每年组织体检,知晓率、控制率相对较高,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就相对较低。目前我们国家相当重视,随着政府指导,医务工作者加强科普宣传和疾病预防教育,高血压的知晓率和控制率低的状况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王倩教授:高血压控制率低的原因,一是大家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重视度不够,知晓率低,二是不定期进行血压监测,治疗率低,另外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密切相关。
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普及,提高大众对高血压的认知与重视,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次要加大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补充各医疗机构人员配置,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再有要加快高血压药物的开发与研制,尤其是复方制剂的研发与生产,满足患者不同用药需求,提高控制率。还有国家应加大对慢病的医疗投入,提升基层医院和医生的服务能力,改善国民整体健康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指出要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服务为突破口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对此,我们还需要哪些努力?
韩冷教授:加强慢病防治的宣教,使人们了解糖尿病高血压的危害性,开展有效的慢病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
我们目前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还偏低,还需我们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付出更大的努力。指南对高血压的控制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但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适时的调整,不能生搬硬套。在治疗时尽量选用长效药物,对有些合并症或者并发症患者,要根据适应证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王倩教授:推进基层慢病医防融合预防是重点,要加强慢病知识的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与管理。政府要增加经济投入,要加强基层医生的培训,改善基层的医疗资源和人员配置,提高基层医生的待遇,从而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动力。要提倡运动健身和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提高治愈率。
审批编号:ACMKT2022071800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