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青霉素皮试,你真的了解吗?

2021-09-15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其他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应用广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抗菌药物,然而,临床对于应用该类药物最大的顾虑是青霉素可能导致的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皮肤试验(简称皮试)成为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的必备环节。


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患者甚至医护,见“青霉素皮试阳性”而色变,不少患者从此就贴上“青霉素过敏”的标签,这给临床用药带来极大限制。因此,今天我们就从青霉素聊起,带领大家科学、客观地认识青霉素皮试。



1.jpg



青霉素最早由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无意发现,后经过病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的不懈努力提纯出青霉素结晶。1940年,青霉素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在随后的两年中进行了大批量生产并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中。二战期间,青霉素更是成了价比黄金的救命药,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视为二战中最伟大的三大发明。

因为青霉素制药工艺及药物本身稳定性差,随着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诱发的过敏反应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

药物过敏根据不同的免疫学机制,常分为I-IV型:I型为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常在给药后数分钟到1小时之内发生,典型临床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等。而其他三型均为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通常在给药1小时之后直至数天发生。青霉素引起的药物过敏可涉及全部I-IV型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png



青霉素是β-内酰胺抗菌药物,本身分子量小,属于半抗原,其代谢、降解产物与人体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引发过敏反应。


微信图片_20210915131926.png


青霉素化学结构中的β-内酰胺键不稳定,易断裂分解,开环形成的青霉噻唑基占其分解产物的95%,被称为主要抗原决定簇与IgE亲和力差,较少引起过敏性休克,相应的商业化皮试试剂由青霉噻唑基与多聚赖氨酸共价结合制备而成,称青霉噻唑酰多聚赖氨酸(penicilloyl-poly-lysine,PPL)。

青霉素还可形成其他降解物、重排物或降解中间体,例如青霉酸、青霉噻唑酸、脱羧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青霉胺等,这些分解产物约占5%,构成次要抗原决定簇混合物(minor determinant mixture, MDM), 青霉素G本身亦可归为次要抗原决定簇。


次要抗原决定簇与IgE亲和力强,是I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主因


所谓的“主要”和“次要”是指两类分解产物量上的差异,两者在免疫学及临床重要性上是等同的。此外,半合成青霉素侧链结构也可成为抗原决定簇,对此结构过敏的患者可表现出对含相同侧链的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交叉过敏。



青霉素皮试包括点刺试验和皮内试验

青霉素皮试主要通过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针对青霉素及其代谢、降解产物的特异性IgE抗体(specific IgE, sIgE),预测发生Ⅰ型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性,降低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是目前预测青霉素速发型过敏反应最快速、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


但其对于Ⅱ、Ⅲ、Ⅳ型过敏反应以及非免疫机制介导的过敏反应无法进行预测,也无法检测药品中是否含有杂质成分。


而看似简单的青霉素皮试实际上对医护人员相关操作有严格的要求,开始皮试前需要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以及近期相关用药史。



规范的青霉素皮试

规范的青霉素皮试需要使用完整的青霉素皮试液(青霉素G、PPL、MDM、氨基青霉素)以及阴性对照(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胺)。


若皮肤点刺试验阳性对照引起的风团明显,已证实皮肤反应性良好,皮内试验可不再使用阳性对照。


研究表明,通过完整、规范的皮试诊断方法,青霉素皮试在成人和儿童均有预测价值,其阳性预测值为50%,阴性预测值为70%~97%。考虑到大部分科室临床可操作性,目前国内临床上常仅进行皮内试验。

皮试反应.png




关于青霉素皮试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1:“青霉素皮试阴性可以排除过敏反应”


不,青霉素皮试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过敏反应的可能,前文已提及皮试仅对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有预测价值,对非IgE介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无预测价值。


现阶段我国青霉素皮试检测试剂仅含青霉素G,部分医院加入了半合成青霉素,但由于目前无PPL、青霉噻唑盐和青霉吡唑盐的商业供应,皮试的灵敏度仍有限。因此即使皮试为阴性,在药物使用过程中仍需要注意密切观察,并做好过敏反应抢救准备。


误区2:“青霉素过敏会遗传给下一代”


有一部分患者常常顾虑青霉素皮试阳性或青霉素药物过敏,会遗传给下一代,其实,虽然确实有部分药物过敏具有遗传倾向,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青霉素类药物在中国人群中的遗传易感性。


误区3:“一次皮试阳性,终身禁用青霉素”


很多患者甚至医护认为既往青霉素皮试阳性,意味着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今后都不能使用这类药物,这当中其实存在很大的误区。


在排除假阳性反应的前提下,青霉素皮试阳性有临床意义,提示患者有发生IgE介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可能。但青霉素皮试阳性(除非皮试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不应简单记录为“青霉素过敏”,而应准确记录为“青霉素皮试阳性”。


实际上根据相关研究报道,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发生率远低于青霉素皮试阳性率。此外,特异性IgE抗体有自然的衰减周期,半衰期短则10天,长可达3年 。有研究报道青霉素皮试阳性人群中,5年内50%、10年内80%患者不再过敏。所以既往仅青霉素皮试阳性患者,并非皮试的禁忌证,可在密切观察基础上重复皮试,评估能否应用该类药物。



作者:杨金

本文首发自华山变态反应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