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钱家鸣 杨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钱家鸣教授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病程、迁延不愈的肠道疾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 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故有人称之为“绿色癌症”。IBD在我国不属于常见病,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广东省中山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IBD发病率分别为1.77例/10万和3.14例/10万。但是,近20年来,IBD发病率增长迅速,因此,IBD也受到我国临床医生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新指南共识:制订与发布
医疗行业涉及到个体的生命安全,其行为必须符合行业规范。医疗行业规范的基础是诊疗共识和指南。IBD是一类诊疗相对复杂的疾病,其鉴别诊断困难,并且难治患者较多。因此,及时制订诊治标准、进行推广普及非常必要。
我国对IBD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诊断混淆的过程。由于我国是结核病高发国家,克罗恩病(CD)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困难尤为突出。
1981年,潘国宗等人总结了1949-1979年间的CD和肠结核病例,发现CD和肠结核的相互误诊率为30%和15%。随后,我国确定了CD诊断标准,IBD的研究逐渐进入到深入、规范认识和有突出成绩的过程。
我国最早的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标准是在1978年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中提出的,最早的CD的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在1993年6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中提出。2007年和2012年,专家和学者们分别修订了IBD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对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规范和细化。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启动了《IBD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更新工作,预计2018年将正式出版。
这项共识意见的制订将对IBD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细化,对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进行评价,并将引入国内的研究数据以提出适合我国疾病人群的策略。
此外,2017年该学组制订并在《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出版了《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感染专家共识意见》,在《中华消化杂志》和《协和医学杂志》出版了《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α抗体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
这两项共识意见高度关注我国疾病人群的特点。例如,《炎症性肠病合并机会感染专家共识意见》的制订,引入了国内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纳入国内文献27篇,并邀请感染专业和循征医学专业的专家共同制订指南。
这些共识意见和指南的发布意味着我国的数据质量越来越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IBD的临床诊治水平。
行业标准:推广普及力度大并初见成效
2017年,IBD行业标准的普及和推广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6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在北京组织了IBD学组年会,这次会议有652名学者参加,他们在会议上进行了热烈讨论。
9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其年会中组织了IBD年会。
此外,2017年全国各地组织了IBD论坛、学习班、城市会等约百余场。
通过各种学会、年会等活动的普及与推广,IBD的国内研究有了很好的发展。
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2017年发表在国内期刊的IBD文章有1715篇,国外期刊2447篇,其中免疫抑制剂和英夫利西单抗相关文章共有200余篇。
临床研究:多中心研究文章层出涌现
早在1956年,文士域教授总结了23例UC临床特点,并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上。
之后,我国IBD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规范诊治的标准要求下,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章日趋增多。
2017年,IBD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其研究新亮点是多项全国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发表。
目前,我国的IBD临床研究已经走向协作、共同发展的层次。
一项全国4个研究中心参加的临床研究,目的是了解我国轻中度活动性UC患者接受选择性白细胞吸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该治疗在这类患者中的总的临床有效率达70.59%。
一项全国15个研究中心参加的临床研究,目的是探讨我国中度活动性UC患者接受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第8周时,黏膜愈合率达34%。
一项全国4个研究中心参加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IBD患者NUDT15基因多态性对硫唑嘌呤诱导白细胞减少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 NUDT15C.415基因多态位点的预测敏感性达49.2%。
一项全国18个研究中心参加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我国IBD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我国IBD人群血栓事件发生率为41.45例/(1万人·年)。
此外,国内还有更多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或者对临床研究的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中。
这些层出涌现的多中心协作、循证级别高的临床研究,使我国的IBD诊疗数据更精准,研究结果更具有我国疾病人群的代表性。
同时,这些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将会为我们制订更有价值的行业标准提供更多支持,以使我国制订出更标准、更有操作性的共识意见。
基础研究:多篇高质量文章发表
我国对IBD的认识较西方国家晚,并且由于经费、资金资助方向等各种原因,有关IBD的基础研究落后于临床研究。
2017年,国内专家和学者们在IBD基础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章数量增多。检索文献数据库发现,2000年前国内研究者发表的基础研究文章数仅为个位数。到2005年,国内研究者发表的文章数已达59篇,2005-2010年发表了167篇文章,2010-2015年发表了566篇文章。刚刚过去的2016-2017年期间,国内研究者发表的IBD基础研究文章数量已达到252篇,为2010-2015年5年间发表文章数量的一半。
在基础研究中,尤为突出的进展是国内研究者在IBD研究领域的工作被国际同行认可。2017年他们的数篇文章发表在国外的《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消化道》(Gut)和《过敏和临床免疫学杂志》(J Allery Clin Immunol)等高水平杂志上。
在这些高质量的基础研究中,我国学者阐述了非编码RNA、细胞免疫、黏膜屏障功能等在IB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热点:粪菌移植和间充质干细胞
粪菌移植
追溯粪菌移植的历史有近2000年,东晋时期的葛洪,在其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当时用粪清治疗食物中毒和严重腹泻。16世纪,中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口服粪水治疗严重腹泻、发热、呕吐和便秘等疾病。英文文献记载应用粪菌治疗疾病最早的病例是1958年。
近10年来,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让学者再认识了肠道菌群。
1989年,贝内特等在《柳叶刀》(Lancet)上发表了粪菌移植治疗UC的病例报告。之后,有很多文献报道了粪菌移植治疗IBD的临床疗效。
关于粪菌移植治疗IBD的机制,考虑与肠道菌群调节肠上皮屏障功能、降低肠黏膜通透性有关。一篇纳入4个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综述结果显示,粪菌移植治疗活动期UC患者,临床缓解率为20%~30%。
2016-2017年发表在国内杂志的关于粪菌移植和IBD的文献有66篇,发表在国外杂志的有34篇,这些文章中多以综述为主。提示我国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特别是研究设计严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粪菌移植与本国IBD人群治疗的关系。
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MSC治疗通过免疫重建和免疫抑制对IBD治疗有潜在价值。一项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证实,脂肪源性MSC(AD-MSC)局部治疗瘘管型CD,临床及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同时缓解率为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6%(P=0.024),且安全性高。
目前对于MSC临床和基础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016-2017年期间发表的IBD与MSC治疗相关文章有40篇,提示我国学者已开始高度重视这一方面的热点研究,并在致力研究中。
小结
总的来说,2017年IBD领域在很多方面包括诊疗指南的制订、行业标准推广和普及、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及一些热点课题的研究,都有长足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在继往开来的2018年里,期望热爱IBD事业的专家学者们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和任务,不懈地努力,在IBD领域中去求实和创新,以期获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医学论坛报》2018年3月8日D1-2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