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临床诊疗指南(2023)全面解读

2024-11-19作者:论坛报小吕资讯

 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临床诊疗指南(2023)全面解读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AMD的患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将系统解读《中国AMD临床诊疗指南(2023)》的核心内容,从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分型、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到长期管理策略进行全面阐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规范的诊疗参考。

 

一、流行病学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1.1 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范围内,AMD在5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8.7%,而在75岁以上人群中则高达23.5%。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AMD患病率约为5.2%,其中湿性AMD约占15%-20%。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30年,我国AMD患者人数将达到3000万以上。

 

地域分布研究显示,我国AMD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可能与日照强度、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此外,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相关。

 

1.2 危险因素系统评估

 

1.2.1 不可控因素

 

年龄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表明,50-59岁人群患病率为2.1%,60-69岁升至6.4%,70岁以上则高达15.3%。遗传因素在AMD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发现CFH、ARMS2/HTRA1、C3、C2等30余个易感基因位点。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4倍。

 

1.2.2 可控因素

 

吸烟是最重要的可改变危险因素。吸烟者患病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且呈剂量依赖性。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导致氧化应激增加、脉络膜血流减少和炎症反应加剧。

 

饮食因素方面,高脂肪、高血糖负荷饮食增加风险,而富含ω-3脂肪酸、叶黄素、玉米黄质、维生素C/E、锌等的饮食具有保护作用。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与AM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

 

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紫外线暴露、肥胖、炎症状态、某些药物(如他莫昔芬)使用等。值得注意的是,高度近视可能改变AMD的临床表现,增加诊断难度。

 

二、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分型

 

2.1 发病机制新认识

 

AM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氧化应激:视网膜高氧耗和光照导致活性氧累积

2. 炎症反应:补体系统异常激活,慢性炎症状态

3. 代谢紊乱:RPE细胞代谢废物清除障碍

4. 血管异常:脉络膜血管改变和新生血管形成

5. 遗传易感性:多基因遗传背景

 

近年来研究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是AMD发生的解剖学基础。随着年龄增长,Bruch膜增厚、脂质沉积,导致营养物质转运和代谢废物清除障碍,最终引发RPE功能障碍和光感受器细胞死亡。

 

2.2 临床分型及特征

 

根据国际最新分类标准,AMD可分为以下类型:

 

2.2.1 干性AMD(非新生血管性)

 

AMD病例的80%-90%,特征性改变包括:

- 玻璃膜疣:分为硬性、软性和钙化性,其中软性玻璃膜疣预示更高进展风险

- RPE异常:表现为色素沉着或脱失

- 地图状萎缩:晚期特征,RPE和光感受器细胞进行性丧失

 

临床分期:

1. 早期:中等大小玻璃膜疣(63-124μm),无色素异常

2. 中期:大玻璃膜疣(≥125μm)和/或RPE异常

3. 晚期:地图状萎缩累及中央凹

 

2.2.2 湿性AMD(新生血管性)

 

虽然仅占10%-20%,但导致90%的严重视力丧失。根据OCT分型:

 

1型MNV(原经典型CNV):

- 起源于脉络膜,位于RPE下

- 约占nAMD的60%

- OCT显示RPE隆起,下方中等反射物质

 

2型MNV(原RAP):

- 起源于视网膜循环,位于视网膜内

- 约占15%-20%

- 早期易被忽略,进展迅速

 

3型MNV(原隐匿性CNV):

- 起源于深层毛细血管丛

- 约占20%-25%

- 常伴视网膜内积液和出血

 

特殊类型: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亚洲人群多见,约占nAMD的30%-50%

-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进展快,预后差

 

三、诊断方法与评估体系

 

3.1 临床表现与症状分析

 

AMD患者常见症状包括:

- 中心视力下降:渐进性(干性)或突发性(湿性)

- 视物变形( metamorphopsia):阿姆斯勒方格表检查阳性

- 中心暗点:固定性

- 色觉异常:尤其是蓝色觉障碍

- 对比敏感度下降:早于视力下降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约20%患者对侧眼已有病变但无症状,强调双眼检查的重要性。

 

3.2 影像学检查技术

 

3.2.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已成为AMD诊断和随访的金标准,可提供5μm分辨率的结构图像。特征性表现:

- 干性AMD:玻璃膜疣(高反射灶)、RPE不规则、外层视网膜萎缩

- 湿性AMD:视网膜内/下积液、PED、高反射团块(MNV)

 

最新OCT技术进展:

- 增强深度成像(EDI-OCT):更好显示脉络膜结构

- 广角OCT:单次扫描达12mm

- OCT血流成像:无创评估新生血管活动性

 

3.2.2 OCT血管成像(OCTA)

 

革命性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网络。优势:

- 无创、快速、可重复

- 可分层显示不同深度的血管

- 定量分析血管密度、灌注面积等参数

 

临床应用:

- 早期发现MNV(尤其1型)

- 评估MNV活动性

- 监测治疗反应

- 鉴别PCV(见"双轨征")

 

3.2.3 传统血管造影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评估MNV类型和范围

- 典型表现:早期高荧光,晚期渗漏

- 局限性:不能清晰显示脉络膜血管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

- 特别适用于PCV诊断

- 可显示"热点"和息肉样病灶

- 在出血性AMD中优于FFA

 

3.3 功能学检查

 

- 微视野检查:客观评估视网膜敏感度

- 多焦ERG:检测视网膜功能损害

- 自适应光学成像:细胞水平观察光感受器排列

 

3.4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干性AMD诊断标准:

1. 年龄≥50岁

2. 玻璃膜疣(≥63μm)

3. RPE异常(色素改变或脱失)

4. 排除其他黄斑病变

 

湿性AMD诊断标准:

1. 上述干性AMD表现

2. 存在MNV的影像学证据

3. 伴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出血或渗出

 

需鉴别的疾病:

- 病理性近视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 特发性CNV

- 血管样条纹症

- 脉络膜骨瘤

 

四、治疗策略与进展

 

4.1 干性AMD的治疗

 

4.1.1 生活方式干预

- 戒烟:可使进展风险降低30%

- 饮食调整:增加深色蔬菜、鱼类摄入

- 紫外线防护:佩戴防蓝光眼镜

 

4.1.2 营养补充

AREDS2配方(每日):

- 维生素C 500mg

- 维生素E 400IU

- 叶黄素10mg

- 玉米黄质2mg

- 锌80mg

- 铜2mg

 

适用人群:中期AMD或单眼晚期AMD患者。研究显示可降低25%进展风险。

 

4.1.3 新兴治疗方法

- 补体抑制剂:如Pegcetacoplan(C3抑制剂)临床试验显示可减少GA进展

- 视网膜植入物:针对晚期患者

- 干细胞治疗:RPE移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4.2 湿性AMD的治疗

 

4.2.1 抗VEGF治疗

一线药物:

1. 雷珠单抗:首个获批的VEGF抑制剂,0.5mg/次

2. 阿柏西普:VEGF陷阱蛋白,亲和力高,2mg/次

3. 康柏西普:我国自主研发,0.5mg/次

 

治疗方案:

- 负荷期:每月1次,连续3个月

- 维持期:

- 固定间隔(Q4W-Q12W)

- 按需治疗(PRN)

- 治疗延长方案(T&E)

 

临床研究数据:

- VIEW研究:阿柏西普Q8W与雷珠单抗Q4W疗效相当

- ALTAIR研究:阿柏西普T&E方案96周时平均视力提高6.1个字母

- SIGHT研究:中国患者中阿柏西普组57.9%视力提高≥15个字母

 

4.2.2 联合治疗

- PDT联合抗VEGF:尤其适合PCV患者

- 抗VEGF联合激素:用于顽固性病例

- 双靶点抑制剂:如Faricimab(抗VEGF/Ang-2)

 

4.2.3 难治性nAMD处理策略

1. 药物转换:如雷珠单抗无效换用阿柏西普

2. 剂量调整:增加注射频率或剂量

3. 联合治疗:加用PDT或激素

4. 手术干预:玻璃体切除治疗玻璃体积血

 

4.3 特殊情况的处理

 

4.3.1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 诊断要点:ICGA见息肉样病灶和分支血管网

- 治疗:抗VEGF联合PDT效果最佳

 

4.3.2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

- 特征:视网膜内新生血管伴视网膜-视网膜吻合

- 治疗:需更频繁的抗VEGF注射

 

4.3.3 大量黄斑下出血

- 紧急处理:玻璃体腔注气+俯卧位

- 辅助治疗: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注射

 

五、随访管理与患者教育

 

5.1 随访方案

 

干性AMD:

- 早期:每6-12个月

- 中期:每3-6个月

- 晚期:根据视力需求

 

湿性AMD:

- 抗VEGF治疗期:每次注射前评估

- 稳定期:每1-3个月

- 重点监测对侧眼

 

5.2 监测内容

1. 视力检查:BCVA、近视力

2. 阿姆斯勒方格表:居家监测

3. OCT:每次随访必查

4. OCTA:每3-6个月或病情变化时

5. 血管造影:诊断不明确或治疗反应差时

 

5.3 患者教育要点

- 强调AMD的慢性病特性

- 培训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查

- 解释坚持随访的重要性

- 提供低视力康复指导

- 心理支持与疏导

 

六、总结与展望

 

《中国AMD临床诊疗指南(2023)》整合了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为AMD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1. 个体化治疗:基于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医疗

2. 长效制剂:如基因疗法、缓释植入物

3. 干性AMD治疗突破:神经保护剂、炎症调控

4. 人工智能应用:自动筛查和病情监测

5. 医疗政策优化:提高治疗可及性和医保覆盖

 

通过多学科协作、早诊早治和规范管理,我们有望显著改善AMD患者的视觉预后和生活质量,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视力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章由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陈欣蕾撰写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