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杨涛教授访谈:《免疫内分泌学》的书写与期望

2024-07-19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免疫内分泌学》是国内第一本原创的免疫内分泌学专著,针对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中相互调节、影响的“交叉点”进行阐述,为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学术发展提供独特视角。

本报特邀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涛教授,对本书临床案例与基础机制相结合的篇章特点、编写历程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深入讨论了免疫与内分泌的紧密关系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现整理访谈文字如下,以飨读者。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专访视频

参与问卷调研

还有机会赢取《免疫内分泌学》全新书籍

⏬⏬


Q1. 《免疫内分泌学》一书凝结了多学科领域专家的临床智慧结晶,请您介绍一下本书的编写背景及其对医学研究和治疗的重要意义?


杨涛教授:《免疫内分泌学》这本书在国内是首次出版。尽管以往出版的内分泌学专著颇为丰富,但聚焦于免疫内分泌学领域的专著却相对稀缺。国际上关于免疫内分泌学的专著也仅有两本,且均在十多年前出版,至今尚未更新,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免疫内分泌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领域。


在内分泌学领域,我们所关注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内分泌器官功能障碍及代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症和脂质代谢紊乱等。然而,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示,内分泌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很常见,是导致腺体功能亢进或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内分泌腺体疾病中,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是内分泌腺体肿瘤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手术损伤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分泌腺体的功能。


由于内分泌疾病主要关注的是各个腺体的功能障碍,治疗策略多数是对症治疗,即对于功能亢进的腺体,采取降低功能的措施;而对于功能减退的腺体,常采用激素替代疗法以恢复其正常功能。然而,这些对症治疗策略并未深入探究病因,导致内分泌疾病的治疗缺乏更为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因此,当前大家非常关注各个内分泌腺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的前因后果,这不仅有助于病因诊断,也为未来的对因治疗,即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背景,内分泌领域专家对《免疫内分泌学》一书的撰写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赵家军教授的指导下,我作为免疫内分泌学组组长,携手各位副组长以及来自全国20多家省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年轻学术骨干,广泛参照国外相关专著、指南以及我国最新研究进展,共同完成了本书的撰写工作。


《免疫内分泌学》一书的诞生,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我和赵家军教授作为主编,同大家一起完成了整体构思与章节设计,而其中每一个病例、每一章节具体内容的撰写,都离不开诸位专家的辛勤付出。在此,我要向免疫内分泌学组的专家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同时,我要特别感谢宁光院士的悉心指导,宁院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更加确信,免疫内分泌学是一个充满潜力与前景的领域!


关于《免疫内分泌学》一书对疾病治疗的意义,我已在先前的讨论中进行了阐述。在此,以具体实例进一步说明。对于Grave病引起的甲亢以及桥本甲状腺炎导致的甲减等疾病,我们已有相对成熟的对症治疗方案。然而,对于甲状腺自身抗体(如TGAb、TPOAb、TRAb)升高的甲状腺自身免疫疾病,目前仍缺乏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案。为此,专家学者们正积极探索更有效的病因治疗方法,降低Graves’病甲亢的复发率,减少桥本甲状腺炎导致的甲减(患者需终生依赖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这些都是疾病治疗和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本书的意义远不止解决一个临床问题,而更在于对一个医学科学领域的探索。同时,我们也衷心感谢各位读者的关注与支持,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携手,共同推动免疫内分泌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Q2. 作为免疫内分泌学科“起跑点”式的专著,《免疫内分泌学》有哪些值得注意的亮点或独特之处?您能否详细介绍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或理论?


杨涛教授: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将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的内容分开呈现,以便内分泌科的临床医生、研究生或进修生等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免疫内分泌学领域。


国外的两本同类专著只罗列了相关概念,而无任何病例,容易影响读者领会的顺畅性。因此,我们提出本书第一部分(临床实践篇)专注于病例分析,即将内分泌腺体的每一种疾病类型单独成章,在每一章节中,先以病例为切入点,再结合专家共识和指南,逐步剖析诊疗路径或思路,最后阐述对这些治疗方法的观点以及未来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病例分析,读者可以深刻了解该类疾病的诊疗思路与临床进展,因此这部分内容备受关注。第二部分(理论基础篇)主要是针对从事内分泌疾病领域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专家而设计,深入探讨了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比如免疫治疗。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免疫治疗的应用并非仅限于肿瘤领域,事实上,它最早的研究都是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也是我的研究重点之一,大概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从事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疗研究。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这一概念已得到广泛认同,而对于更常见的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尽管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已有大量证据显示其与炎症存在密切关联。因此,我们特别设置了相关章节,并罗列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与炎症之间的关联。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纳入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免疫治疗)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这在以往的专著中并未涉及。免疫治疗会导致内分泌腺体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腺体功能障碍,如甲减、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和胰岛功能减退(1型糖尿病)等。本章会通过具体病例,详细介绍如何识别和诊治这类病患,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研究进展的局限性,这些章节仅罗列了当前已有的研究证据。目前国内免疫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专注于内分泌疾病研究的免疫学专家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内分泌代谢病学研究专家和免疫学专家,共同开展免疫内分泌学的机制研究,推动免疫内分泌学的进一步发展。


Q3. 请您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分享一些您在编写本书时遇到的有趣或启发性的案例?


杨涛教授: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甲减患者,在无意间交流中,我得知他是位肿瘤患者,又发生了甲减,心情十分低落。以往我会劝导他积极调整情绪,保持好心情,但这次我意识到另一个问题——他可能接受过一系列抗肿瘤治疗,包括我们所关注的免疫治疗,那么他的甲减是否可能是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呢?

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这位患者所使用的药物中包含了PD-1抑制剂(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且PD-1抑制剂的用药时间与甲减的发生时间与我们目前的研究数据相吻合。所以,我向学生介绍这位患者的病例时提到,他的甲减很可能是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此外,患者还主诉乏力、精神不振、血糖升高等症状,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这位患者不仅发生了甲减,还存在糖尿病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疾病,这也意味着他可能患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


这个病例也提醒广大临床医生,遇到患有肿瘤并接受过免疫治疗的甲减患者时,除了关注甲状腺功能,还应检查胰岛、肾上腺皮质和垂体等腺体的功能。因为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概率超过20%,如果仅针对甲减给予相应治疗而忽略其他腺体的功能障碍,极有可能导致疗效不佳,甚至漏诊和延误治疗。


通过这些病例分享,我认为本书可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往往伴随多内分泌腺的损伤。例如,甲亢突眼就是由于甲状腺发生自身免疫损伤,免疫损伤扩展至眼睛导致眼球后水肿引起的合并症状。同理,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可能合并1型糖尿病,反之亦然。因此,对于这类疾病,特别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APS,我们在诊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患者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检查,以免出现漏诊和误诊。


Q4. 您认为本书的读者群体有哪些?能否为这些读者推荐一些特别的章节?


杨涛教授:本书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内分泌科的临床医生,通过病例分析,读者可以了解与免疫相关的内分泌疾病的实际病例以及最新指南中的诊疗思路和治疗进展。对于处于专科培训阶段或致力于成为内分泌科医生的研修生来说,这本书也能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另外,本书中的病例分析有助于内分泌科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内分泌疾病、开展病因机制研究和临床研究。最后,我们希望从事内分泌领域基础研究的专家,尤其是免疫学专家,通过了解本书理论基础章节中的研究进展,产生对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机制研究的兴趣,携手临床医生,共同探讨并推动免疫内分泌学的发展。


至于章节推荐,我建议读者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平时接触不到或其他专著中未涉及的章节。比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APS、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与炎症之间的关联以及自身免疫性垂体炎等。


在未来的版本修订中,我们也会持续关注这些章节所涉及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不断更新和系统阐述,期望为广大医学同道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启迪。



编辑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夏天

审校 |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杨涛教授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