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肿瘤治疗之路上,患者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帮助一线临床医生以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式向患者传递疾病知识,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壹生资讯-肿瘤频道”特开设“临床三件套之患教跟我学”专栏。本专栏汇集丰富多样的肿瘤科普文章以及易于患者理解的教育内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患者教育资源库,促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携手患者共赴健康之旅。
本期带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带来的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科普患教内容,期待与大家一同学习!
在癌症治疗领域,抗肿瘤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为了明确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一系列检查。以下是患者在接受抗肿瘤治疗期间应进行的常规监测项目,这些检查对于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以及管理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频率:一般每2~3个月进行一次。对于病情进展较快或者处于关键治疗阶段的患者,检查频率可能会更高。
●目的: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CT影像,医生可以评估抗肿瘤药物是否有效地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或者是否出现了新的转移病灶。
●频率:根据病情不同,大概每3~6个月一次。如果怀疑有脑转移或者软组织病变等情况,检查可能会更频繁。
●目的:MRI在软组织成像方面具有优势。对于一些可能发生脑转移的肿瘤患者,脑部MRI可以早期发现微小的转移灶。
●频率:主要用于对肿瘤进行全面评估,可按需进行。
●目的:PET-CT能够从代谢的角度来检测肿瘤细胞的活性。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细胞是否仍然具有较高的代谢活性,即是否还有存活的、活跃的肿瘤细胞。这对于区分肿瘤坏死组织和仍在生长的肿瘤组织非常重要,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类型的淋巴瘤,PET-CT是重要的评估手段。
●频率:通常每1周检查一次。
●目的:血常规可以监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部分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引起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增加感染的风险;贫血会使患者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通过定期检查血常规,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并根据严重程度决定后续是否调整药物剂量。
●频率:可每1-2周进行一次。
●目的:血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肾功能(如肌酐、尿素氮等)、电解质(如钾、钠、氯等)等指标。许多抗肿瘤药物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可能会对这些脏器造成损害。同时,电解质平衡对于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也非常重要,部分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电解质紊乱,血生化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
●频率:依据不同的肿瘤类型和标志物,每1-3个月检查一次。
●目的: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在抗肿瘤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治疗效果。如果肿瘤标志物持续下降,可能提示治疗有效;若标志物持续升高,可能预示着肿瘤进展或者复发,需要进一步检查。
一些抗肿瘤治疗有其独特的不良反应,需要常规监测相应的指标。
如抗血管药物可能会引起蛋白尿,需常规监测尿常规;免疫治疗可能会引起甲状腺功能、心脏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心脏指标等。
●频率:一般每次抗肿瘤治疗前需行心电图检查。
●目的:部分抗肿瘤药物可能会对心脏产生毒性,如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等。心电图检查可以监测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早期发现心脏功能异常。
●频率:根据需要,大概每2-4个月进行一次。
●目的:超声检查可以用于观察一些脏器的形态和功能。例如,对于甲状腺癌患者,颈部超声可以检查甲状腺及周围淋巴结的情况。
总之,抗肿瘤治疗需要患者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通过定期的监测和评估来优化治疗效果。这些检查不仅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还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患者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上述检查,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来源:肿瘤科郭晔医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