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 刘思华
感染性心内膜炎
是怎么发生的?
感染性心内膜炎(IE) 系指病原微生物迁徙至心脏瓣膜和(或)心内膜、大血管内膜,以及由于赘生物脱落导致远处栓塞感染转移和脓毒血症的一类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和健康的疾病。
主要是由于细菌或真菌进入血液,随血流到达心脏,在病变的心脏组织或瓣膜内生长,从而引发心内膜炎。
本病是累及多系统的疾病,菌血症、心脏瓣膜炎症及损害、免疫反应及栓塞构成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儿科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往往具有以下表现。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多数超过38℃,热型可不规则或低热。少数病例体温可正常。
部分病例呈现心功能不全或原有心功能不全加重。体温正常的IE患儿多伴有心功能不全。
瓣膜损伤反流可出现相应的心脏杂音,或使原有的杂音性质、响度发生改变,但有时较难察觉。
瘀斑(球结膜、口腔黏膜、躯干及四肢皮肤)及Janeway斑(手掌和足底红斑或无压痛的出血性瘀点)较少见。
主要血管(肺、脑、肾、肠系膜、脾动脉等)栓塞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合并症,可出现相关部位的缺血、出血症状(如胸痛、偏瘫、血尿和腹痛等)。
指(趾)甲下出血(呈暗红、线状)、Osier结节(指、趾掌面红色皮下结节)及Roth斑(眼底椭圆形出血斑,中央苍白)均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特有的症状,临床较少见。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可见于部分IE病例,可表现为血尿,肾功能不全。
下图依次为:指(趾)甲出血、Osier结节、Roth斑。
来源: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