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三早”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约有1.298亿成年糖尿病患者,4.3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且每年有5%~10%进展为2型糖尿病。为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应加强对糖尿病前期的筛查和干预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津力达作为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用于糖尿病患者具有平稳控糖、调节血脂和脂肪、改善症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2024年6月3日,JAMA Internal Medicine(《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在线发表了“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IGT)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可显著降低IGT人群糖尿病发生风险41%。这一结果为津力达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2024全国糖尿病基层防治大会暨糖尿病三师共管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对话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王世东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刘超教授、武汉市中医医院胡爱民教授,围绕糖尿病前期的干预特点、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治中的重要价值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现整理精粹如下。
糖尿病前期症状表现多元化,是中医药治疗“未病”的关键时机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临床表现非常多元化,是因为这些症状的来源从生理系统上说,可能是不同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王世东教授介绍,部分糖尿病前期人群可表现为食欲增加和肥胖。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的“奇病论”篇章中阐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意思是说,患者经常大量进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会导致“内热”表现,如大便干燥、口干、口渴、多饮,疾病早期这种表现往往轻微,且间断出现,因此不易被察觉。
王世东教授指出,内热还会导致人体正气不足,因此糖尿病前期患者还可能出现倦怠乏力、嗜睡等。除此之外,很多糖尿病前期人群并无特殊症状,但存在经常熬夜、喜食高热量食物的生活习惯,也易出现血糖波动,进而发生糖尿病。
胡爱民教授则指出,糖尿病前期在中医称之为“脾瘅”,主要表现为体型偏胖和体型偏瘦两种。偏胖患者食欲增强,容易疲劳,不喜运动,可能伴有大便稀溏等;偏瘦患者易情绪激动、口干等。中医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存在气阴两虚,表现为燥热、惊伤、肝郁气滞等。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学理论中的‘未病’。从西医角度讲,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和正常血糖之间的一种状态。”刘超教授介绍,目前糖尿病前期的诊断标准包括4种: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糖耐量异常(餐后或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升高(5.7%~6.4%)及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在8.6-11.6mmol/L。“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一种状态,在此时干预非常关键,也是实现中医治未病的最好时机。”刘超教授说道。
关于糖尿病前期的治疗,刘超教授表示,生活方式干预是最经济有效,但也较难坚持;对于体重指数BMI大于32.5且合并其他至少一项代谢异常的肥胖患者,可进行减重代谢手术治疗,这有助于改善患者代谢异常,防止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此外,药物治疗也是良好的选择,包括化学药、生物药和中草药等。其中,中医药在糖尿病前期防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津力达已经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
FOCUS研究证实津力达用于糖尿病一级预防价值,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津力达在糖尿病防治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王世东教授指出,中医学认为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主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其中脾作为人体气血生化的源泉,被称为后天之本。2型糖尿病作为后天获得性疾病,在治疗中首先要关注后天之本受损的问题。津力达从脾论治,针对脾运不及、脾不散津的状态,可有效调节糖脂代谢,从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口渴、乏力及便秘等症状。
为进一步验证津力达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效果,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贾振华教授牵头开展了“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我国来自21个城市35家医院的18岁至70岁之间的889例成年受试者,其中885例被纳入全分析集,且均经过严格筛选确诊为糖耐量异常和腹型肥胖,并伴有至少一种其他代谢异常。符合条件的受试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津力达组或安慰剂组,在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体力活动等)的基础上,每天按照9g/次,3次/日的剂量口服津力达或安慰剂。研究主要终点为糖尿病发生率。
结果显示,中位随访2.20年,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的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27.83%和 42.66%。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受试者糖尿病发生风险显著降低了41%(HR,0.59;95%CI,0.46~0.74;P<0.001)。在完成研究的受试者中,津力达组和安慰剂组糖耐量复常比例分别为39.18%和25.64%(P<0.001)。此外,津力达组在多项代谢指标上也显示出了积极的变化。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在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关键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胡爱民教授在采访中对FOCUS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FOCUS研究设计严谨,执行过程规范,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既往研究证实,津力达可通过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治疗糖尿病,延缓糖尿病进展。FOCUS研究为津力达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提供了力证,为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做出很大贡献,对未来开展中医药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典范和引领作用。”
刘超教授认为,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控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但高质量临床研究相对较少。FOCUS研究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取得了良好的研究结果,最终发表在高级别医学杂志JAMA Internal Medicine,其成绩令国人欣喜。“未来,津力达用于糖尿病的预防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推广。因为,对于症状不明显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而言,服用化学药甚至生物药治疗较为困难,而中药/中成药,如津力达,可以在糖尿病前期治疗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王世东教授表示,FOCUS研究是一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实现了对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既往研究证实,津力达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症状和血糖控制方面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并获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等指南的推荐。此次研究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开展,为世界范围内该部分患者有效治疗数据相对缺乏提供了证据支持。津力达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其症状,还能促进代谢改善,有效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实现双重治疗效果。
王世东教授表示,中医治疗更关注患者整体状态的改善,当患者存在共病时,中医药治疗措施会兼顾对其共病的改善。FOCUS研究的成功,对探索其他中医药经典方剂形成示范作用,是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医药价值的良好开端。
腹型肥胖是造成代谢异常的关键因素,津力达有效调节糖脂代谢发挥重要价值
腹型肥胖人群容易出现糖脂代谢异常,发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慢性病。刘超教授表示,腹型肥胖患者肝脏、胰腺、大网膜等脏器脂肪含量增加,是导致机体发生代谢异常的“罪魁祸首”。解决腹型肥胖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代谢手术及药物治疗。多年来,中西药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发现,中成药在减重方面可以实现与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等相当的作用,提示中医药在改善腹型肥胖问题方面有重要潜力。当前涌现出的新型治疗方案如GLP-1受体激动剂或基于GLP-1的双受体或多受体激动剂表现出了更强的减重效果,其对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区别尚需在未来做更多探索。
“很多患者因为肥胖导致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医讲治病必求于本,因此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同时,也要关注体重的达标。”胡爱民教授指出,当前很多降糖药物在患者饮食控制基础上,具有较好的降糖和减重作用。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则可以选择接受代谢手术。
胡爱民教授表示,中医药治疗腹型肥胖,强调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忌膏粱厚味;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适度运动,中医上说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在药物治疗方面,可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津力达等,具有调节糖脂代谢及减重的多重作用。此外,中医学技术如针刺穴位埋线及药膳、药茶等也具有一定的降低体重的作用。
津力达调脂减重的作用,得到了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验证。基础研究显示,津力达可调节血脂,激活棕色脂肪产热功能,减少白色脂肪蓄积,改善代谢紊乱,同时能改善肝脏、骨骼肌脂质堆积,减轻体重。
临床研究显示,津力达联合其他降糖药,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团队开展的一项纳入15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共181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降糖药物相比,联用津力达不仅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还可改善胰岛功能,降低体重。FOCUS研究也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津力达组在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关键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及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显著增加,同时糖尿病前期患者也达到庞大数目,且这一比例在老年人群和具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中尤为突出。糖尿病前期是中医治疗“未病”的关键时期,及时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的医疗措施对于预防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津力达作为创新中药,不仅能调节糖脂代谢紊乱,还能改善糖尿病症状,实现双重治疗效果。FOCUS研究的发表证实,与对照组相比,津力达可有效降低糖耐量异常人群的糖尿病发生风险41%,为中医药在糖尿病防控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证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