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咳嗽的诊断、治疗与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织了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反流外科、耳鼻咽喉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于2022年新年伊始重磅发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新版指南作为继2015年修订版发布后的重大更新,引发领域内学者广泛关注。相较于旧版,新版指南在基本结构上保持不变,在证据等级、推荐强度等方面有所更新,部分推荐意见有所增删。
为了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新版咳嗽指南的更新重点内容,本报特邀2021版指南执笔者、通信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赖克方教授接受专访,针对咳嗽的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新版指南更新亮点及意义等话题,展开精彩阐述。以下整理访谈内容,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赖克方 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主任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慢性咳嗽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与变态反应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环境医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促会胃食管反流病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咳嗽联盟主席
中国首部咳嗽指南的起草者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咳嗽指南专家组成员
欧洲呼吸协会(ERS)慢性咳嗽指南专家组成员
ERS咳嗽联盟国际顾问
ERJ Open Res副主编
20余种SCI杂志和国内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先后负责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20余项
在AJRCCM、RJ、Chest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主编《慢性咳嗽》专著
参编专著12部
申报国际国内专利10余项
指南更新要点
总体上,新版指南分为十六个章节,主要内容涵盖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咳嗽的诊断、评估与检查,急性、亚急性、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咳嗽的经验性治疗与对症治疗、咳嗽的中医中药治疗等。
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咳嗽是呼吸专科门诊和社区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根据病程长短的不同,通常将咳嗽分为急性咳嗽<3周、亚急性咳嗽3-8周、慢性咳嗽>8周,这也是咳嗽病因诊断的重要依据。
2021版指南与2015版相比增加了流行病学的内容,据统计全球成人慢性咳嗽的患病率为9.6%,我国尚无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不同研究显示慢性咳嗽的患病率为2%-28.3%。
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诊断不易明确。2021版指南指出,咳嗽高敏感性是慢性咳嗽重要的临床与病理生理学特征,中枢咳嗽敏感性增高是慢性咳嗽,特别是难治性慢性咳嗽与咳嗽高敏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咳嗽的诊断和评估
这部分内容较多,2021版指南和2015版指南相比没有较大的改动,只是对实验室检查(诊断检查)部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
病史和体格检查是咳嗽诊断的前提,尤其是用药史(ACEI等)、职业和环境暴露史,实验室检查则是咳嗽评估的重要手段;肺通气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对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2021版指南相比于2015版指南更加积极,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将肺功能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首选检查;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以及指导慢性咳嗽患者的激素治疗,2021版指南推荐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作为慢性咳嗽的一线检查。
急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急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是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诊断并不困难,但需要注意区分是否伴有危重症疾病。此外,2021版指南强调,一些急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也以急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生率通常可达70%或更高,临床上需要注意鉴别。
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因都是病毒感染,因此以对症治疗为主,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除非有细菌感染证据(咳黄脓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等)。
亚急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PIC),其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等。后面几种病因更常见于慢性咳嗽,因此亚急性咳嗽诊断的重点在于评估是否为PIC。对于亚急性咳嗽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祛痰、抗感染治疗等。
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包括CVA、UACS、EB、变应性咳嗽(AC)、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多数慢性咳嗽患者可以获得明确的病因诊断,在针对性治疗后咳嗽可缓解。然而,临床上还有一些有潜在慢性咳嗽病因的患者,在针对病因治疗后咳嗽症状无明显缓解,称之为难治性慢性咳嗽,这是2021版指南新提出的概念。同时,关于心理性咳嗽,新版指南提出了用躯体咳嗽综合征(somatic cough syndrome)代替心理性咳嗽的诊断名词。
咳嗽的对症治疗
这部分内容近几年没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因此两版指南整体上没有较大更新。对于轻微咳嗽无需处理,对于剧烈干咳和频繁咳嗽,则需要给予适当的镇咳治疗。痰量较多者则不宜强力镇咳,而是应当给予祛痰药物帮助痰液排出。
祛痰药物可提高咳嗽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效率。常见祛痰药包括愈创木酚甘油醚、桃金娘油、氨溴索和溴己新、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等等。其中,N-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作用而减少黏蛋白MUC5ac合成,从而减少痰液生成,同时还可打断痰液黏蛋白的二硫键,达到直接溶解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
大咖访谈
由流行病学到诊断与治疗,详解新版指南更新重点
赖克方教授: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国际医学界,对于咳嗽的认知在近六年间均取得了较多进展。为此,我们在2015版的基础上修订了最新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下文简称新指南)。这一工程始于2021年初,在经过了持续一年的文献检索、证据提取、推荐意见形成与多次专家讨论后,新指南终于在年底定稿,并于2022年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首期发表。
内容更新方面,新指南在基本结构上无较大变动,而在证据级别、推荐强度等方面有所更新。总结更新要点如下:
第一,增加了咳嗽的流行病学内容,旨在提高医患对慢性咳嗽发病普遍性、危险因素、患者预后与其对医疗负担影响等的认知。
第二,强调了以急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的危重症疾病的鉴别。事实上,一些急性传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严重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也以急性咳嗽为主要症状,发生率通常可达70%或更高,临床上需要注意鉴别。
第三,明确了迁延性感染性支气管炎的定义。除细菌外,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感染气管‑支气管亦可造成迁延性感染性咳嗽,但临床上常不容易获得病原学诊断,因此新指南建议称之为迁延性感染性支气管炎(PIB)。此点与国外定义有所区别。
第四,推荐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联合支气管舒张剂作为CVA的首选治疗方案(1B)。这一更新点与欧美指南首选单用ICS的推荐略有不同。事实上,部分患者的咳嗽症状持续时间会明显长于喘息症状,这也提示了探究ICS对CVA治疗作用的重要性。因此,新指南也指出,联合治疗比单用ICS或支气管舒张剂治疗能更快速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但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据。
第五,将CVA与咳嗽优势型哮喘(CPA)统称为咳嗽型哮喘。上述疾病的治疗需在未来进一步加强。
第六,更新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诊断标准。推荐联用酸暴露时间(AET)>6% 和反流与咳嗽症状的相关概率(SAP)≥95% 判断食管是否存在病理性酸暴露以及酸暴露与咳嗽症状的相关性(1C),症状指数>75% 或 DeMeester积分升高(≥14.7 分)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但需注意的是,AET≤6% 亦不能排除 GERC。
第七,增加了慢性咳嗽的少见病因,在原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咳嗽高敏综合征的基础上,引入了难治性慢性咳嗽的概念。
第八,咳嗽的评估部分删除了缺乏循证医学依据的咳嗽症状积分,增加了新的简化咳嗽程度评分。
祛痰治疗应用广泛,依患者症状“对症下药”
赖克方教授:就慢性咳嗽而言,大部分患者为干咳,少部分为湿咳(有痰),而湿咳患者又有痰多痰少之分,但无论痰液多少,其均是造成患者顽固性咳嗽并干扰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对于湿咳患者而言,祛痰药物的应用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中可供选择的祛痰药物较多,其作用机制大不相同,如有些药物能够增加黏液分泌,而有些则可以促进纤毛运动……具体应用场景不同,药物选择也不尽相同。以痰液特别粘稠的患者为例,其以黏液溶解剂为首选,如经典祛痰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该药物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泛、时间较长,除能够溶解痰液外,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是有痰的慢性咳嗽患者,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常用选择。
总的来说,祛痰药物的研究在近年来没有更多新进展,因此经典祛痰药物均可“对症下药”。
步履不停,我国咳嗽诊治未来仍需多方面完善
赖克方教授:第一,我国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亟待开展,包括危险因素、医疗经济负担等。
第二,随着新指南的普及与咳嗽治疗水平的提高,不明原因的难治性慢性咳嗽的病例也会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
第三,目前对于咳嗽严重程度的评估手段较为局限,受患者主观因素与医生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应重视评估手段或工具的研发。
第四,如何进一步优化诱导痰细胞学检测,从而缩短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统一收费标准,也是需要有关部门重视并解决的问题之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