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药事实战|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1则

2021-08-0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其他非原创

案例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超剂量使用


【典型案例】



患者,女,24岁,因“咳嗽、发热3天”入院治疗。查体:体温38℃,咽部充血,心肺无异常。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无异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遵医嘱于2011年7月31日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7.5 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30滴/min。静脉滴注10分钟后,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呼吸困难。立即停药,去枕平卧,吸氧,给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脉注射,马来酸氯苯那敏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20分钟后患者症状缓解。



PART 1

【药师点评】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半合成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药理机制主要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使细菌溶解死亡,起到杀菌效果,属于繁殖期杀菌剂。临床用于敏感致病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及手术期感染预防,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致敏原主要源于高分子杂质、内源性聚合物,它们可聚合成多价半抗原或与蛋白多肽、多糖等大分子载体共价结合成全抗原,抗原与抗体(主要为IgE)相互作用,使靶细胞释放组胺等活性物质,从而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及微循环障碍,出现相应过敏反应症状。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体内药物浓度超过致病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IC)的时间(T>MIC),当体内药物浓度超过对致病菌的最低杀菌浓度后,杀菌作用并不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因而超剂量使用并不能提高药物疗效,反而增加药物使用风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虽然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但由于半衰期长,所以每日可给药1~2次。


根据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药品说明书,成人常用量为每24小时给药1~2 g或每12小时0.5~1 g,最高剂量为每日4 g,疗程为7~10日。小儿常用量按体重给药为每日20~80 mg/kg。然而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超剂量使用情况。如1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日剂量超过4 g,12岁以下儿童超过80 mg/(kg·d)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约40%的药物以原型自胆道经肠道排出,60%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自尿液排出,超剂量使用可增加肾脏负担,加大药品使用风险。有学者统计近10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注射用头孢曲松钠376例不良反应病例文献报道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发生的不良反应中,过敏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


本事件典型案例患者,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单次给药剂量为7.5 g,超过说明书推荐的每日最高剂量,可能使血药浓度短时间内过高,原型药物不能及时从体内清除,该患者可能发生了药物过敏反应,出现微循环障碍,导致面色潮红、呼吸困难,引起上述药品不良事件。



PART 2

【安全用药提示】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为粉针剂,需要遮光、密闭,在阴凉(不超过20 ℃)干燥处保存。使用该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超剂量、长期连续使用。医护人员要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者及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禁用。该药不能加入哈特曼氏以及林格氏等含有钙的溶液中使用,服药期间及停药数日内应避免饮酒和服用含乙醇的药物。该药应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使用,且使用医院要具备对过敏反应采取急救措施的能力。用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尤其首次用药的起始30分钟内要留院严密观察,如发现过敏性休克应及时予以紧急处理。



本文首发于人卫药学 节选自《药物警戒——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