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血管疾病竟“女士优先”?

2018-01-13作者:论坛报心血管资讯
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主要的疾病,它不仅是男性,也是女性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与健康[1]

回顾20多年的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女性冠心病病死率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继续增加,同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增长更为明显。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女性数量超过男性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提高了对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视。以临床试验证据为依据,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及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分别制订了针对女性群体的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 年龄

有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心血管疾病在发病和发生心肌梗死方面分别要晚10-15年,45岁以前女性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显著低于男性,但45岁以后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患病率逐年升高,绝经期后女性发病率明显增加,至60岁男女性患病率已无明显差异。有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 [3-4]

2吸烟及吸二手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全世界控烟的10年浪潮中,男性吸烟率减少了24.1%,而女性却增加了近100%。吸烟是女性最强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之一,被动吸烟女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同样显著升高。相比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措施,戒烟是降低冠心病死亡的最强干预措施[5]

3 肥胖和缺少运动

美国研究显示,过去10年中肥胖人群增加了74%,其中大部分是女性,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女性呈肥胖体型,比男性多两百万。

超重女性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是正常体质量者的7倍。

女性的运动量普遍少于男性,据统计30%的女性几乎不做任何运动[6]。生理绝经妇女体质量指数,特别是内脏脂肪都会增加,这将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控制绝经妇女体质量指数的过度增加将有助于预防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抑郁

抑郁是最为常见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显著增加。有荟萃分析显示,与男性相比较,冠心病心肌梗死和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更易合并抑郁症,而当心肌缺血程度相似时,有抑郁情绪的女性更容易出现心绞痛等不适症状[7]

5 血糖和血脂异常

有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差异尤为突出,女性患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男性。

校正年龄差异后,女性患糖尿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8倍,而男性仅为3倍[8]

对女性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预后影响的研究中发现,缺血性心脏病尤其合并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长期存活率低于男性。心肌梗死后首次接受PCI合并糖尿病的女性相对死亡危险均高于男性。

6 脂代谢

血脂的不同成分对女性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和预后影响不尽相同。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女性冠心病之间存在很强的负相关。

女性HDL-C<0.91mmol/L被视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9]。与男性比较,胆固醇对女性心脏事件的预测意义更大,女性高血压患者绝经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对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影响骤升。

7 血压水平

高血压一直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因素。从青春期开始,男女血压就有了性别差异,进入中年,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平均收缩压会最终超过男性,而且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高于男性[11]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1 冠心病

心绞痛:从发病特征看女性冠心病发病较男性平均晚10年,心肌梗死或猝死等严重事件出现较男性晚20年,大多发生在绝经后。尽管在发病时间上延后,但是病死率和严重程度与男性冠心病无明显差异。

其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临床症状不明显,胸痛是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特征,但对于女性患者,胸痛是诊断冠心病较差的预测因素,更多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非典型性胸痛,如恶心、下颌部或牙痛[12]。这势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诊和漏诊。

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由于女性冠心病发病较男性晚,平均寿命较男性长,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多、暴露时间长、合并有其他疾病机会更多,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脑卒中、休克、心脏破裂等并发症概率明显高于男性[13]

2糖尿病

有糖尿病的女性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更易发生无症状性心肌梗死[14]。无论是否存在冠心病,女性糖尿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均高于男性,与心血管病死亡相关。

3 高血压

女性绝经期后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期前:女性绝经期前血压明显低于男性,但绝经期后血压显著高于男性,绝经期后高血压发病率比绝经期前高2倍。此现象可能与雌激素分泌减少、肥胖、胰岛素水平升高、血容量增加、水钠潴留等因素有关[15]

女性高血压特点:女性血压受年龄、月经经期、生育及药物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比男性高血压更复杂,血压波动明显高于男性,由于血压的波动导致心血管事件也高于男性。女性高血压发生心力衰竭危险性显著高于男性,在左心室肥厚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女性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高于男性。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1 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及纠正主要危险因素

不吸烟及戒烟:对吸烟者应进行教育主动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困难者采用尼古丁替代和其他药物治疗,并制订戒烟计划。

体力活动:坚持能锻炼,每天至少半小时的中强体力活动。

饮食摄入:应多食水果和蔬菜,选择糙米、高纤维食物,多吃鱼类特别是鱼油;饱和脂肪酸占摄入食物的能量限制在<10%,胆固醇摄入<300mg/d;限制饮酒,控制盐的摄入(3-6g/d);尽可能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16]。保持良好的心情,及时调整不良情绪。

2 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基础原发病的治疗,即二级预防。

包括降压药物、调脂药物、降糖药物、阿司匹林及激素替代治疗等。一级和二级预防试验证实女性调脂药物治疗将获益[17]。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对高危组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有重要意义,如果高风险妇女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治疗用氯吡格雷替代。

β受体阻滞剂均适用于所有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或左心室功能不全(无论有或无心力衰竭)的妇女,除非存在禁忌证。

对心肌梗死后的妇女、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证据者及有糖尿病的妇女均应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除非存在禁忌证。

醛固酮受体阻滞剂适用于肾功能异常或高钾血症、部分有心力衰竭症状的妇女[18]

参考文献:

[1]Gupta A,Lampropulos JF,Bikdeli B,et al.Most important outcomes research pape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Cire Cardiovasc Qual Qutcomes,2003,6:el-e7.

[2]Perk J,De Backer G,Gohlke H,et al.European guideli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version 2012).The Fifth Joint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Other Societies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constituted by representatives of nine Societies and by inbited experts).Eur Heart  J,2012,33:1635-1701.

[3]Mosca L,Benjamin EJ,Berra K,et al.Effectiveness-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2011 update: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1,123:1243-1262.

[4]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组.中国女性心血管疾病预防专家共识.中国心血管疾病研究杂志,2012,10:321-328.

[5]Huxley RR,Woodward M.Cigarette somking as 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 compared with men:a system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Lancet,2011,378:1297-1305.

[6]Dickie K,Micklesfield LK,Chantler S,et al.Meeting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black South African women;a 5.5-year follow-up study.BMC Public Health,2014,14:498.

[7]Wright L,Simpson W,Van Lieshout RJ,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is  there a common immunogical basis? A theoretical synthesis.Ther Adv Cardiovasc Dis,2014,8:56-69.

[8]Wray W.Prevent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Can Nurse,2014,110:24-28.

[9]Grundy SM,Cleeman JI,Merz CN,et al.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Ⅲ Guidelines.Circulation,2004,110:227-239.

[10]Khare MM,Cursio JF,Locklin CA,et al.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reduction in low-income Hispanic immigrant women participating in the Illinois WISEWOMAN  Program.J Community Health,2014,39:737-746.

[11]Narkiewicz K,Kjeldsen SE,Hedner T.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progress toward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ender-specific difference?Blood Press,2006,15:68-70

[12]Vaccarino V,Krumholz HM,Yarzebski J,et al.Sex differences in 2-year mortality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Ann Intern Med,2001,134:173-181.

[13]Holvik K,van Schoor NM,Eekhoff EM,et al.Plasma osteocalcin levels as 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older men and women: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Eur J Endocrinol,2014,171:161-170.

[14]Windle M,Windle RC.Recurrent depress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 diabetes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 women.J Affect Disord,2013,150:895-902.

[15]Narkiewicz K,Kjeldsen SE,Hedner T.Hypertensio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progress toward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gender-specific differences?Blood Press,2006,15:68-70.

[16]Lloyd-Jones DM,Hong Y,Labarthe D,et al.Defining and setting National goals for cardiovascular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reduction: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trategic Impact Goal  through 2020 and beyond.Circulation,2010,121:586-613.

[17]Afilalo J,Duque G,Steele R,et al.Statin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in eldrly patients:a hierarchical bayesian meta-analysis.J Am Coll Cardiol,2008,51:37-45.

[18]Bhatia Rs,Tu JV,Lee Ds,et al.Outcome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N Engl J Med,2006,355:260-269.

来源:心希望快讯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