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症状会受自己的心理作用影响,许多患者因自觉吃到特定食物(如含小麦或麸质等)会诱发症状,从而采用限制性饮食。但影响患者症状的因素是食物成分的真实作用,还是患者自身的信念或暗示,这个问题尚不明确。近日,《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既往自觉无麸质饮食对自己改善症状有益的IBS患者,研究结果比较了小麦、麸质与不含这两项成分的假刺激物所引发的症状反应。
许多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认为麸质或小麦会诱发其症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既往自觉无麸质饮食会改善自身症状的成年IBS患者,使其进食全麦和纯化麸质或假刺激物,比较其症状反应。此外,研究者还评估了患者个体化膳食所引起的结果是否会影响其心理作用和长期无麸质饮食依从性。
研究者假设小麦和麸质会比假刺激物食物引发更严重的症状。如果告诉患者,他们吃的“问题食物”其实是假刺激物食物,或者他们吃了真正的测试食物也没出现症状,那么患者后续在食用无麸质饮食时就不会像之前一样紧张。
该研究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中心进行,是一项随机、双盲、假刺激物对照的交叉研究。符合条件的参与者是年龄≥18岁、符合罗马IV IBS诊断标准,并且在入组前已实施至少3周无麸质饮食并自我报告症状改善的成人。
符合条件者被随机(1:1:1:1:1:1)分配接受六种序列之一的小麦、麸质和假刺激物(含无麸质和小麦面粉)干预,干预分为三个周期,每周期7天,间隔14天的洗脱期。
主要结局指标是饮食激发后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恶化至少50分。
2018年11月15日至2023年6月19日期间,研究者评估了101人的情况。72人被排除,29名参与者被纳入并随机分配至以下序列组:
小麦-麸质-假刺激物(n=5)
小麦-假刺激物-麸质(n=5)
麸质-小麦-假刺激物(n=5)
麸质-假刺激物-小麦(n=5)
假刺激物-小麦-麸质(n=5)
假刺激物-麸质-小麦(n=4)
小麦-假刺激物-麸质组中的1名参与者完成了第一次激发试验,但未说明原因即退出。
在完成研究的28名患者中,与假刺激物相比(28例患者中有8例[29%]),食用小麦或麸质后出现IBS-SSS评分恶化≥50分的患者比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在28名患者中,报告不良事件者在食用小麦后为26例(93%),食用麸质后为26例(93%),食用假刺激物后为26例(93%)。
研究相关不良事件在各组间相似(小麦激发后为28例患者中的5例[18%],麸质激发后为5例[18%],假刺激物激发后为7例[25%])。
无患者报告严重不良事件。
自觉麸质影响其症状的IBS患者对麸质、小麦和假刺激物的反应相似。这些研究发现表明,心理作用在症状产生中起主要作用,并且只有其中一部分患者不食用麸质或小麦会改善症状。为有效管理IBS患者,应考虑识别出真正对麸质或小麦敏感的患者,同时使其余患者不再认为食用小麦和麸质会影响自身症状,消除对于小麦和麸质的“污名化”。
参考文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