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19年9月18日~22日,第22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9年CSCO学术年会在厦门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创新精准研究,探索智慧医疗”。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肿瘤学盛会,本次大会将有来自全国各地三万余肿瘤学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分享近一年国内外肿瘤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交流诊疗经验。在20号的主旨报告专场,各位肿瘤学领军人物为我们带来了肿瘤学令人惊艳的前沿信息和最新成果。
大会首个报告“放射免疫新实践”由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于金明院士带来。近年来,免疫治疗开展的如火如荼,而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因其1+1>2的疗效成为最值得期待的联合治疗方式。于院士指出,肿瘤治疗近30年来经历了从循证医学到转化医学,再到精准医学,最后到智慧医学的模式转变。肿瘤治疗策略也由单打独斗升级为综合治疗,于院士指出,肿瘤治疗策略的最高境界即复杂治疗简单化与个体化加减法。于院士表示,随着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的扩大,我们发现PD-1、PD-L1单抗存在泛肿瘤活性但疗效低,免疫治疗已在多项临床试验折戟,如何克服免疫治疗获益人群不明、疗效低、耐药的三大瓶颈呢?于院士指出,精准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前提;明确免疫治疗耐药机制则是克服耐药的关键措施,而免疫治疗与化疗、手术、放疗、靶向的联合应用是克服单药疗效低的有效方式。放疗联合免疫由于激发了放射免疫的远隔效应和记忆效应是非常有前景的联合治疗方式,然而其联合顺序、放疗剂量、免疫治疗药物和获益人群的选择以及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于院士总结到,我们应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精准治疗,从组织库寻找肿瘤细胞和微环境的潜在靶点,并依据NGS大数据及人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X),设计个体化药物,进而通过个体化伦理临床研究获取信息,为患者设置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于金明院士
我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发病率居第四位,死亡率占第三位,如何延长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指出,早期诊断、外科进展、综合治疗及防控复发转移是肝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樊院士以肝癌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中山医院的相关研究为例为我们带来了“肝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樊院士指出,在早期诊断中,miRNA、cfDNA 5HMC检测有望成为肝癌早筛的新工具;另外,精准的术前评估规划、计算机辅助余肝体积的测定、新型ALPPS手术、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与机器人辅助手术、ICG荧光影像融合技术都为肝癌外科治疗的进步带来新的希望;在综合治疗中,循证医学证据和多学科协作在肝癌患者改善预后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而MiR-26、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预后评分模型、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都能在肝癌复发转移的防控中发挥相应作用。樊院士最后强调,坚持早诊早治、强调规范治疗、加强综合治疗、提倡转化医学和注重循证医学是攻克肝癌的五大利器。
樊嘉院士
鼻咽癌是中国的特色肿瘤,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早,国外低发区数据不能完全应用于我国患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教授从三方面展示了所在团队在鼻咽癌综合治疗中的突出成就:首先,建立了基于分子标志物的个体化研究,20年前鼻咽癌AJCC分期标准缺乏高发区的数据,马骏教授所在团队基于研究修订了AJCC分期,使20%的治疗策略发生改变;其次,建立了鼻咽癌精确放疗体系,鼻咽癌放疗靶区勾画存在“不快”(3-10小时)、“不准”(<70%)两大临床问题,放疗后仍有10%的肿瘤复发,且后遗症发生率高,马骏教授所在团队首次绘制了鼻咽癌侵犯的危险地图,提出了个体化照射范围和剂量标志降低复发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鼻咽癌正常器官保护标准。另外,采用AI智能和大数据模拟专家经验使勾画效率提升5~10倍,其研究成果成为国际标准在世界推广;最后,为晚期患者建立放化疗综合治疗模式,根据我国前瞻性研究证实,增加PF方案辅助化疗不能提高疗效,该研究结果被美国指南采纳,改变了14年的治疗方案;证实TPF方案诱导化疗疗效好,可显著提高生存,研究结果同样被NCCN指南采纳,改变临床实践;由于该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随后改用GP为一线治疗方案,证实新方案不但能显著提高局部患者的生存率且毒性明显低于TPF。马骏教授自豪地说,过去20年间,NCCN指南进行了5项重大调整,其中3项基于所在团队的研究。马教授表示:政策支持,平台支撑和团队建设共同促使我国鼻咽癌诊疗水平领跑世界。
马骏教授
消化道肿瘤同样是中国一大威胁,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徐瑞华教授为我们带来了“胃肠肿瘤的精准治疗——中国经验”。徐教授从如何提高早诊和预后评估、化疗靶向治疗进展和免疫治疗新的生物标志物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徐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多中心三期研究结果显示,ctDNA有望成为优秀的大肠癌预后标志物预测药物耐药,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ctDNA甲基化能够区分早期肝癌、癌前病变与正常肝脏,为肝癌早诊提供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可以通过ctDNA甲基化筛查,发现高危人群,进而提高早期肠癌患者筛查效率,其敏感性高达89.7%;而实时的人工智能辅助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显著提高检测准确度。在晚期患者化疗、靶向研究进展中,徐教授指出mXELIRI使患者不良反应明显降低,疗效更好,且口服用药更便捷,有望成为亚洲肠癌患者的标准二线方案;高剂量维生素C与化疗联合的FOLFOX方案在胃肠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极具潜力,正在进行3期研究,首个肿瘤干细胞靶向药物GB201同样进入3期研究。在免疫治疗进展中,徐教授分享了所在团队中PD1抗体在转移性胃癌、食管癌的杰出贡献,研究显示,TMB比PD-L1预测转移性胃癌效果更好,11q13扩增可可作为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接受免疫治疗的负性预测因子,而大数据分析显示,POLE/POLD1突变可作为泛瘤种免疫治疗新指标。
徐瑞华教授
人工智能是目前医疗领域最火爆的研究领域,也是本次CSCO的主题之一。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梁军教授为我们带来激动人心的报告“医学人工智能未来已来”。梁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蓬勃发展,其表现在基础医疗中的患者教育、入院跟踪;临床医疗中的智能诊疗、辅助临床与健康干预;精准医学的新药研发、NGS推荐;智能影像中的MRI混合成像、3D器官和影像识别。梁教授强调,人工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加强医疗相关的决策和行动,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国内外领军企业成功探索医疗AI系统,提高了诊断效率,构建了临床基础数据融合平台,建立了覆盖诊疗全流程的AI产品体系。目前,我国面临医生短缺、基层医院人才缺乏,慢病尤其是肿瘤患者逐年增加,医疗成本高,且中基层医疗误诊率偏高的医疗问题,如何智慧解决呢?梁教授指出AI正可以替代医生工作,缓解医生资源的不足,辅助医生管理患者,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存率,优化诊疗缓解,降低医疗成本,辅助医生诊断,降低中基层医生误诊率。梁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必将通过数字医疗、智慧医疗、认知医疗推动医疗的信息化格局,实现贯穿疾病诊疗全过程的智能疾病管理!
梁军教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