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是一种由SARS-CoV-2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CoV-2是一种单链RNA冠状病毒,它主要通过结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发挥致病作用,后者主要表达于肺泡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和其他细胞。因此,SARS-CoV-2对机体的出凝血功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会导致很多心血管并发症。其中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在住院患者尤其是入住ICU的患者中较为常见,血栓形成风险随着COVID-19的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而无症状感染者或轻症非住院患者动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较低。
重视COVID-19抗凝治疗
据统计,美国约有546,656例COVID-19住院患者,其中ICU患者占比20.1%。COVID-19住院患者与ICU患者VTE发生率显著高于同期非COVID-19患者 (住院: 4.4% vs 2.7%, P<0.0001; ICU: 8.3% vs 5.2%, P<0.0001)。COVID-19 ICU患者VTE发生率15%-85%,COVID-19非ICU住院患者VTE发生率3%-46%,因此入住ICU的重型、危重型患者VTE发生风险最高。一项前瞻性队列纳入12例COVID-19患者,尸检结果发现7例(58%)合并 DVT (生前并未怀疑VTE ),4例患者直接死于PE。因此,应当重视COVID-19患者出凝血管理问题。
COVID-19患者的血栓类型
COVID-19患者VTE发生机制主要与SARS-CoV-2的刺突蛋白直接与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ACE2受体结合、促进血管内高凝状态及微血栓形成有关,具体病理生理机制如下:SARS-CoV-2直接导致血管内红细胞聚集;病毒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途径;病毒激活的炎症因子风暴激活凝血途径;缺氧不仅可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还可通过缺氧依赖的诱导因子(HIF)信号通路发挥促凝作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和卧床都将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COVID-19患者肺部血栓主要有两种形式:大血管-肺血栓栓塞症和微血管-原位血栓形成,凝血功能改变、D-二聚体升高与血栓发生率及预后相关。传统观点认为PTE主要是由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栓脱落引起的。但SARS-CoV-2主要诱发肺动脉形成原位血栓,而不伴随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
现有抗凝药物主要包括肝素类、维生素K拮抗剂、新型口服抗凝药( DOACs )和其他抗凝药物(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等。抗血小板药物主要包括血栓素A2抑制剂、ADP P2Y12受体拮抗剂、GPIIb/IIIa受体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临床肝素使用剂量分为3种:(1)预防剂量抗凝:是指小剂量肝素抗凝,其目的旨在减少出血并发症、降低血栓形成风险;(2)中等剂量抗凝:是指随着孕周或体重增加,需要调整预防剂量的抗凝;(3)治疗剂量抗凝:是指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剂量,治疗剂量的确定取决于患者的体重以及抗Ⅹa因子水平。
抗凝强度取决于所使用肝素的种类和剂量。标准预防强度:低分子量肝素40mg 皮下注射 qd;中等预防强度:1mg/kg 皮下注射 qd;治疗强度:1mg/kg 皮下注射 q12h。理论上适当的抗凝治疗将使COVID-19各阶段均能从抗凝治疗中获益,但现有RCT研究尚未证实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未从足量抗凝治疗中获益,而非危重COVID-19患者可能会从足量抗凝治疗中获益。此外,COVID-19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时应当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COVID-19患者抗凝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COVID-19患者抗凝治疗相关的主要临床研究如下:(1)以非ICU住院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的ATTACC/ACTIV-4a/REMAP- CAP、RAPID、HEP-COVID、ACTION研究;(2)以ICU住院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的REMAP-CAP/ACTIV-4a/ATTACC、INSPIRATION、COVID-PACT研究;(3)以门诊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的OVID和ETHIC研究。
01
以非ICU住院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
ATTACC/ACTIV-4a/REMAP-CAP是针对COVID-19非ICU住院患者的开放标签、多平台、对照研究,对比预防剂量和治疗剂量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表明与预防剂量抗凝相比,治疗剂量肝素抗凝更大程度改善了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降低了循环或呼吸支持的使用需求。治疗量肝素抗凝组大出血发生率为1.9% ,预防性肝素抗凝组大出血发生率为0.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设计采用开放标签;对照组抗凝强度不同,包括中间剂量抗凝组与预防剂量抗凝组;不同研究之间需判定入住ICU、预期住院日的标准不同;经筛选患者仅入组了17%。
RAPID研究入组了D-二聚体升高的非ICU、 无需机械通气或重症监护的COVID-19住院患者,结果表明两组患者28天内需入住ICU、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或死亡的复合终点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剂量肝素对比预防剂量肝素降低了非ICU住院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而HEP-COVID研究入组了需要氧疗、D-二聚体>4倍正常上限或脓毒症诱发的凝血异常评分(SICS) ≥4分的ICU或非 ICU住院患者,研究结果表明在非ICU住院患者中,治疗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在32天内显著降低包括VTE、动脉血栓、 全因死亡在内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两组间32天死亡率、大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ACTION是一项开放标签 (盲法判定)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与预防剂量肝素抗凝相比,利伐沙班治疗剂量抗凝未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却增加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针对COVID-19非危重患者,建议给予治疗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02
以ICU住院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REMAP-CAP/ACTIV-4a/ATTACC研究中关于COVID-19重症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治疗剂量肝素抗凝组无需器官支持日无显著性差异 (OR 0.83,95%CI 0.67-1.03 ),治疗剂量肝素抗凝组、常规治疗组生存率分别为62.7%、64.5% ,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8%、2.3%。由此得出结论,在重症COVID-19患者中,治疗剂量肝素抗凝不能降低对循环或呼吸支持的需要以及病死率 ;此外,治疗量肝素抗凝组出血事件增多。究其原因,可能与重症COVID-19患者应用治疗剂量抗凝时机较晚有关。COVID-19合并ARDS患者的尸检结果显示肺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与肺泡出血,提示当肺部炎症反应明显时,治疗剂量抗凝可能加重肺泡出血,导致预后更差。该研究中有关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也存在与前类似的局限性。
INSPIRATION是针对需应用HFNC、机械通气、ECMO或血管活性药的ICU患者的开放标签、多平台、对照研究,对比中间剂量抗凝组(依诺肝素1mg/kg qd )与标准预防剂量抗凝组(依诺肝素40mg qd)的主要终点无需器官支持日和次要终点包括出院时生存率、血栓事件、严重血栓和死亡复合终点、出血事件,结果表明在COVID-19 ICU成人患者中,与标准剂量预防性抗凝相比,中间剂量预防性抗凝不能减少包括动静脉血栓、需要ECMO、30天内全因死亡在内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因此不支持在COVID-19 ICU成人患者中常规经验性应用中间剂量进行预防性抗凝。但同前所述,该研究同样存在如下局限性:开放标签以及并非所有患者都接受了ICU级别的照护等。
COVID-PACT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2 x 2因素设计方案,结果表明COVID-19 ICU患者中,足量治疗剂量抗凝而非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血栓性并发症,但同时增加出血风险,对病死率并无显著影响。但该研究存在开放标签、入组缓慢提前终止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针对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剂量肝素抗凝不能减少对循环或呼吸支持的需求以及病死率;而治疗剂量肝素抗凝组出血事件增多;中间剂量抗凝不能减少包括动静脉血栓、需要ECMO、30天内全因死亡在内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治疗剂量抗凝可减少血栓性并发症,但增加出血风险,对病死率无显著影响。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ACTIV-4a、RECOVERY、REMAP-CAP、COVID-PACT等均未证实抗血小板治疗用于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获益。
03
以门诊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
针对门诊患者的OVID研究主要对比预防性抗凝和不抗凝患者的30天内住院、30天内全因死亡、动静脉血栓事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均无大出血及临床相关非大出血。而ETHIC研究同样也针对有症状的门诊患者,对比预防剂量抗凝和治疗剂量抗凝的21天内全因住院、21天内全因死亡、90天内VTE、150天内出血情况,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针对有症状的门诊患者,不建议常规给予预防剂量抗凝治疗。
作者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副主任、主任医师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呼吸结核分会呼吸危重症学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危重症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及危重症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睡眠医学专委会委员
陕西呼吸结核分会重症学组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委员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呼吸危重症领域主编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宋立强教授组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