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背柱 - 内侧丘系神经通路。背柱 - 内侧丘系神经通路是传递振动、本体感觉、精细触觉和皮肤与关节两点辨别觉的主要感觉通路。位于背根神经节的该通路的一级神经元通过薄束(来自身体下半部分的信息)和楔束(来自身体上半部分的信息)将其轴突传递至二级神经元水平,即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部分二级神经元的轴突纤维会在延髓交叉上行,形成内侧弓状纤维。二级神经元的轴突纤维至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与三级神经元形成突触,三级神经元将信息传递至中央后回(未显示)。
前外侧束,又被称为脊髓丘脑束,是主要的感觉传导通路。该通路由两个相邻的通路组成: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前者负责传导粗触觉,后者负责传导痛温觉。与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通路不同,该通路是在脊髓节段完成交叉,而非在脑干水平。位于背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发出上行纤维或者下行纤维,通过 Lissauer 束向尾侧移行一至两个节段,然后和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然后,二级神经元轴突上行一至两个节段后,通过前白质联合交叉至对侧,直至延髓背内侧。而后,在丘脑背内侧、腹后外侧核及腹后内侧核与三级神经元连接。最后,相关信号被传输至初级躯体感觉皮质、岛叶和扣带回皮质。
脊髓小脑束。脊髓小脑束是一种本体感觉束,将信号从脊髓传递到同侧小脑。该束分为腹侧脊髓小脑束、吻侧脊髓小脑束、背侧脊髓小脑束和楔小脑束。本体感觉刺激来自高尔基体肌腱器官和肌格,其胞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构成回路中的一级神经元。这些纤维通过 Rexed 板层Ⅰ~Ⅵ层与 Rexed 板层Ⅶ层的二级神经元形成突触。对于背侧和楔小脑束,感觉神经元在 L3-T1 的第Ⅶ层与 Clarke 核形成突触。然后通过小脑下脚将轴突从脊髓发送至小脑的内侧区。对于腹侧和吻侧脊髓小脑束、感觉神经元在 S3-L4的第Ⅶ层形成突触,这些神经元大部分通过白质前连合和小脑上脚交叉至对侧。在小脑中,大部分纤维最终再次交叉至同侧。
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是主要的运动通路。该束的神经起源于大脑皮质 V 层的锥体细胞。这些神经的轴突通过内囊后肢从皮质进入大脑脚和延髓前部。在延髓锥体交叉处,大部分纤维(80%)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一些轴突保留在同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下行纤维构成上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内向尾部迁移到其所支配器官的水平。一旦到达,它们就会与下运动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最终与脊髓前角的下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皮质延髓束又称皮质核束,它负责在大脑皮质和脑干之间传递非动眼神经脑神经的运动信息。该束支配的脑神经包括三叉神经(CN Ⅴ)、面神经(CN Ⅶ)、迷走神经(CN Ⅹ)、副神经(CN Ⅺ)和舌下神经(CN Ⅻ)。该束起源于 Brodmann 4 区的初级运动皮质,经放射冠和内囊膝部下行至中脑。内囊移行转变为脑干的大脑脚。白质束在大脑脚腹侧部分迁移。皮质脊髓纤维和皮质延髓纤维在大脑脚的中 3/5 内走行。皮质延髓束的纤维在大脑脚迁移,并在控制相应脑神经的适当下运动神经元水平形成突触。除了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CN Ⅻ)为单侧支配以外,其余运动神经核由该束双侧支配。
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中央被盖束。红核脊髓束组成了主要的自主运动通路,该通路起于中脑水平的红核大细胞,并在中脑交叉后向下经脑干被盖下行,止于上段颈髓水平,介导上肢屈曲。一旦进入脊髓,红核脊髓束与外侧皮质脊髓束一起穿过侧索。前庭脊髓束是一个运动通路,负责维持姿势和平衡与头部运动。它由外侧束和内侧束组成。前庭脊髓外侧束起源于脑桥的前庭外侧核,这些纤维在前外侧索同侧下行,最终终止于 Rexed 板层Ⅶ层和Ⅷ层的中间神经元(或在极少数情况下终止于α运动神经元)。前庭脊髓内侧束起源于前庭内侧核。这些纤维与同侧和对侧内侧纵束结合,在前索下降进入脊髓,终止于 Rexed板层Ⅶ层和Ⅷ层的神经元。前庭脊髓内侧束主要支配头部肌肉,终止于颈髓。中央被盖束是连接丘脑下部和网状结构与下橄榄核的轴突束。中央被盖束包含上行和下行纤维。上行纤维起自吻侧孤立核,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有关味觉的信息从丘脑传递到岛叶皮质。下行纤维起自红核,投射至下橄榄核。红核 - 橄榄束与对侧小脑相连。
顶盖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连接中脑顶盖与脊髓,负责介导头部对听觉和视觉输入的反射性姿势运动。该纤维束起自上丘,受动眼神经核传入信号影响,并最终止于同侧和对侧的对应颈髓水平的神经元,同时也传向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和展神经核,在脊髓下行终止于 Rexed 板层Ⅵ层、Ⅶ层和Ⅷ层。网状脊髓束分为内侧束和外侧束。内侧网状脊髓束为抗重力伸肌提供兴奋性输入。该束的纤维起源于脑桥尾侧网状核和脑桥口侧网状核,它们投射到脊髓的Rexed 板层Ⅶ层和Ⅷ层。外侧网状脊髓束传递的刺激信号则是用于拮抗上述肌肉的过展运动。它起自延髓的网状结构,下降至脊髓外柱前角,并至 Rexed 板层Ⅶ层和Ⅸ层。
显示脑干表面和内部结构的尸体脑干背侧视图。中脑背侧为上丘和下丘;其中,下丘的隆起部分起自下丘主体,终于内侧膝状体。第四脑室底部呈菱形,其中上 2/3 部分在脑桥背侧面,而下 1/3 部分为延髓背侧面。因此,第四脑室底部表面可分为:上部(脑桥部)、中间部(交界部)和下部(延髓部)。第四脑室底上部呈三角形,其尖端为中脑导水管下方开口,三角形底边则是两侧小脑脚下缘的假想连线,而两侧边线为两侧小脑上脚内侧缘。中间部(交界部)与双侧侧隐窝位于同一水平。延髓部呈三角形,两侧为第四脑室底下外侧边缘,脉络丛组织附着于此;而其底部尖端为闩。延髓部含舌下 / 迷走神经三角和最后区,其形状类似钢笔尖端。
尸体解剖标本显示脑干纵行纤维的外侧视图(a)及腹侧视图(b)。图中彩色区域表示双侧大脑脚内的各种不同纤维束。
尸体解剖标本显示脑干纵行纤维束的背侧视图。
显示脑干血管解剖结构的腹侧视图。在脑桥延髓沟水平,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然后沿着脑桥腹侧表面上行,直至脑桥中脑连接处水平分叉形成双侧大脑后动脉。
脑干血管解剖结构的侧视图。小脑后下动脉起自椎动脉,供应延髓组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小脑下脚以及小脑的枕骨下表面等。基底动脉在上行过程中发出众多脑桥穿支和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供应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小脑中脚以及小脑的岩骨面。小脑上动脉在脑桥中脑沟水平起自基底动脉,供应中脑、小脑上脚和小脑的天幕面。
a.脑干及相关动脉的腹侧视图。
b, c.脑干及相关动脉的外侧(b)和背侧(c)视图。
a, b.脑干及相关静脉的腹侧(a)和外侧(b)视图。
c.脑干及相关静脉的背侧视图。
a.颈髓 - 延髓交界处水平脊髓动脉的背面观。b.供应脊髓的髓动脉系统的轴位观。
尸体标本显示小脑血管结构的上面观(a)和背面观(b)。
来源:神经病学医学网节选自《脑干手术彩色图谱》
脑缺血和梗死DWI信号详细解读
舌的运动异常,临床如何诊断?
阿替普酶溶栓的剂量是多少?【“神”问妙答 】
脑小血管病6种影像学表现、疾病诊断、4种治疗,太实用了!丨神经领域年度干货
【推荐】常见脑血管疾病的MRI表现
发展视角下如何理解青少年抑郁症
程忻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静脉溶栓后血压应控制在什么水平?
指南解读: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2021版)
缺血性卒中患者何种情况需要给双抗负荷剂量?【“神”问妙答 】
最新发布: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14条诊疗规范
新冠后认知障碍诊治和管理共识
哪些药物有望“治愈”阿尔茨海默病?
ICM:TBI的高氧疗法,永无休止的故事?
图文解析:脑干肿瘤样病变影像诊断
颅内病变 MR、CT 的阅片技巧,太赞了 !| 最全影像总结
大脑前动脉影像解剖学
大脑中动脉分段
神经综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现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