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9月28日西班牙马德里当地时间08:30,由欧洲呼吸学会(ERS)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联合举办的中国专场正式拉开帷幕。ERS和中国都派出了最强阵容的专家团队,欧洲团队包括ERS 2019大会主席Tobias Welte(德国),Stefano Gasparini (意大利)、Joan B Soriano(西班牙)、Graham H. Bothamley(英国)等;中国团队包括陈荣昌教授、瞿介明教授、郑劲平教授、王广发教授等。钟南山、王辰两位院士虽未到现场,但对ERS-CTS专场高度重视,会议前期给予重要指导。现场参会者中逾半是欧洲学者,中国在呼吸病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已经引起欧洲同行的关注和重视。在本次专场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分享了题为《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报告。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介入呼吸病学学组组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教授分享了题为《中国介入呼吸病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报告
中国介入呼吸病学近年来发展迅速
王广发教授介绍,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可弯曲支气管镜以来,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走过了不平凡的艰苦历程,尤其是在最近20年发展迅速,实现了对国外技术的跟踪和全面接轨,例如硬质镜技术、内科胸腔镜技术、气道内超声及各类导航技术等的普及应用。同时,我国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普及和规范程度均大幅提高,介入器械和设备的研发已实现部分自主创新,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研究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硬质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是现代介入肺脏病学的主要工具,近年来,在我国的普及率大大提高。2011年,我国仅少数医院呼吸科装备硬质支气管镜,仅3家医院能常规行硬质支气管镜下的介入治疗。但是,我国的呼吸专科医生也逐渐认识到硬质支气管镜的重要性(如可维持气道通道的能力、大咯血的处理、更短的介入治疗时间以及大块活检标本的获取;有些操作必须在硬质支气管镜的操作下才能完成,如高难度异物的攫取、硅酮支架的置入及各种支架的取出等),也经常举办有硬质支气管镜专题讲座的会议或学习班。目前,超过49家医院装备了硬质支气管镜,技术水平也堪比发达国家。
气道支架: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材料科学和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极大地带动了临床介入医学的发展。尤其是伴随着镍钛合金材料的问世,气道金属支架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很快也在我国得到了发展和普及。此外,近年来,国外先进的支架也不断成功地引入中国市场,如国外的Dumon硅酮支架及Mogometery T管(2014年)、Ultrflex支架(2015年)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广发教授指出,金属支架不恰当用于良性中气道狭窄,可能带来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和管腔再狭窄等等问题,避免使用金属支架已成为共识。李强教授团队曾开展的一项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结核性主支气管重度狭窄或闭锁并一侧全肺不张的患者中,金属支架显效率可达97%,但显效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72%。
此外,王广发教授介绍,我国介入呼吸病学新技术的引进速度明显加快。活瓣肺减容、支气管热成形等技术已逐渐在各地开展。尤其值得骄傲的是,在钟南山院士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首个对IBV活瓣的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REACH),其结果与对EBV活瓣的研究——著名的VENT研究结果相近,而且气胸等不良事件显著减少,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呼吸内镜和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培训
王广发教授介绍,21世纪初,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培训模式多以讲课为主,多无动手培训。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动手培训的重要性。2007年开始,在John F.Beamis教授的帮助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将美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培训模式移植到了中国,开展了以动手培训、模拟操作和动物模型操作为主要方式的介人呼吸病学技术培训,并不断完善。培训的范围现已涵盖硬质气管支气管镜技术、支架置人、热消蚀治疗、冷冻治疗、球囊扩张和单向活瓣置人等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年会上均设有呼吸内镜的动手培训内容,介入呼吸病学学组也已组织了多次全国基础内镜技术的动手培训。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介入呼吸病学技术培训基地,呼吸内镜培训也被纳入PCCM专科医师培训中来。这些工作无疑会对促进我国介入呼吸病学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迎接WCBIP 2020
王广发教授介绍,我国成功申办了第21届世界支气管镜和介入呼吸病学大会(WCBIP),这反映了国际学术界对我国介入呼吸病学快速成长和发展的认可。我们既要满怀信心,面向未来,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差距和问题所在。让我们团结起来,克服困难,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迎接WCBIP 2020!
最后,王广发教授强调,未来各类技术的规范化及恰当应用是临床上的关键,我们还应长期应致力于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及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借助拥有丰富的患者群体这一优势,对世界介入呼吸病学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专场精彩剪影
中外专家合影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邢英整理,发自西班牙马德里。敬请关注中国专场及其他专场更多的精彩现场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