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狂犬病是目前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为100%。根据临床症状狂犬病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
(一)临床表现
狂犬病的自然病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实际上,疾病发展呈现连续的过程,各阶段并不能截然分开。
1.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多数为1~3 个月,1 周以内或1 年以上极少。
2.前驱期:一般为2~10 d,通常有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
3.急性神经症状期:一般持续1~3 d,分为狂躁型与麻痹型。狂躁型病例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麻痹型病例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
4.麻痹期:一般持续6~18 h。指的是病例在急性神经症状期过后,逐渐进入安静状态的时期,此时痉挛停止,病例渐趋安静,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
5.死亡:病例麻痹期后很快呼吸心跳停止死亡。病例在首次出现临床症状的7~10 d 后往往因呼吸、心脏衰竭死亡。本病在临床上需要与破伤风、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相鉴别。
(二)诊断标准
根据狂犬病诊断标准,综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做出诊断。有流行病学史,并符合狂躁型或麻痹型狂犬病临床症状者,即可诊断为临床病例。在此基础上,满足任意一项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确诊病例。
1.病原学检测:荧光抗体实验(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FAT),也叫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DFA),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人和动物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临床病例活体组织标本(如颈后部皮肤毛囊)亦可进行FAT检测。直接快速免疫组化法(direct rapid 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DRIT)及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亦可特异检测病毒抗原。
可通过检测病毒核酸进行早期诊断,病例的液体标本(唾液、尿液等)和脑组织等均可通过RT⁃PCR(包括Real⁃time 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脑组织及唾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样本还可进行病毒分离,细胞法分离病毒所需时间(1~2 d)远少于小鼠颅内接 种(10~21 d)。若检测结果阳性则可以确诊狂犬病,但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
2. 特异性抗体检测:未接种过疫苗的病例,发病早期几乎没有中和抗体产生,到发病晚期(通常临床症状出现后7~8 d),病例机体会出现低水平的中和抗体,此时通过小鼠脑内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ation test,MNT)或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病例血清或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可作为狂犬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摘自《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