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中国不同省份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流行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seasonality, transmission zones, and implications for seasonal prevention strategy in China: a systematic analysis
发表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Lancet Global Health)IF 20.0
通讯作者:李有 王昕
第一作者:郭玲 邓舒予
主要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相关的下呼吸道感染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RSV长效单克隆抗体可用于预防婴儿RSV感染,已在中国获批上市,但其保护期仅6个月左右,需要根据当地RSV流行季来确定最佳接种时机。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不同省份RSV季节性流行特点,定量评估各省份RSV季节性免疫接种的适用性,为各省RSV长效单克隆抗体免疫推荐提供重要依据。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导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给全球(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
研究者对中国的RSV季节性流行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系统综述检索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中2023年5月5日之前发表的相关文献,提取RSV流行相关数据。文献纳入标准包括报告中国省或市级按自然月或周汇总的RSV病例数;数据覆盖2020年之前(新冠疫情大流行前)至少连续12个月;每个研究年份至少有25例RSV病例。此外,按照相同的纳入标准,研究者额外提取了来自中国台湾省传染病统计系统和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的每周RSV报告数据。对于满足分析需求的省份(RSV病例数≥100),应用年平均百分比(Annual average percentage, AAP)法确定RSV季节的开始及持续时间,使用皮尔逊偏相关分析评估RSV季节持续时间与各省份经纬度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基于婴儿RSV被动免疫接种应用的滑动区间法(滑动区间为6个月)和数据驱动的k-means聚类法,对各省份进行RSV传播区域划分。
研究共纳入157篇文献和2个在线数据集,这些数据共报告了199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的194,596例RSV病例,覆盖了中国23个省份、52个地点,共计442个研究年份。
在满足分析需求的21个省份中,可以观察到各省的RSV季节持续时间存在明显差异,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4.6个月(IQR 4.1-5.4)。RSV季节持续时间与纬度呈负相关(r=–0.69, p<0.0007),靠近北回归线的省份持续时间更长,而与经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15, p=0.53)。在62%(13/21)的省份中,RSV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即持续时间不超过5个月。
尽管不同省份RSV流行月份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但是RSV流行在大多数省份依然存在共性:在71%(15/21)的省份中,RSV的流行时间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此外,67%(14/21)的省份RSV流行季节在10月或11月开始。除了福建每年有两个RSV流行季节以外,其他省份均呈现单一的流行季节。
在进行传播区域划分时,滑动区间法将21个省份划分为4个RSV传播区域(图),其中一个区域由5个低纬度省份(福建、广东、香港、台湾和云南)组成,这些省份不适合采取季节性免疫接种策略;而其他三个区域的省份均适合实施季节性免疫接种,最佳开始时间分别为9月(河北)、10月(安徽、重庆、河南、湖北、江苏、陕西、山东、上海、四川和新疆)或11月(北京、甘肃、贵州、湖南和浙江)。此外,根据k-means聚类法可将这些省份划分为2个传播区域,其中一个区域包括北回归线附近的6个省份(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云南和湖南),另一个区域包括其他所有省份。
RSV是导致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2019年全球约有3300万5岁以下儿童患RSV相关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其中中国约占10%(350万)。长效单克隆抗体尼塞韦(Nirsevimab)是中国目前唯一上市的用于预防婴儿RSV感染的免疫制品,但它只有大约6个月的保护期,因此了解RSV的流行特征对于免疫接种策略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全球大部分地区RSV的流行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但是不同地区的RSV季节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会受到地理、气象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目前缺乏全国性的RSV疾病监测网络,不同地区的季节性特征尚不清晰。
研究者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线上数据库获取了中国23个省份的RSV活动数据,并以此对中国不同地区的RSV季节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采用年平均百分比(AAP)的方法对季节性进行的统一的定义,揭示了中国RSV流行的地区间差异。研究发现了两种RSV流行的模式,即明显(流行持续时间不超过5个月)且稳定(年间差异和地区间差异较小)的季节性模式以及不明显且不稳定的季节性模式。此外,研究者还根据不同地区RSV的流行特征划分了传播区域,用于确定季节性被动免疫策略是否适宜,以及最佳的接种时机。在Nirsevimab在中国上市之际,李有教授团队的此项研究为各地区是否应该开展季节性婴幼儿被动免疫接种以及季节性免疫接种的适宜时机提供了重要依据。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双聘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学者,主要从事传染病流行病学与传播动力学研究,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世界卫生组织、惠康基金会专项课题及医药企业横向科研课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肺炎与腹泻管理指南编写专家组成员、第一届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标准委员会传染病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亚太流感控制联盟成员。
共计发表SCI论文70余篇,研究论著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Lancet、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Lancet Digital Health、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入选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病及疾病负担方法,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Lancet Global Health,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Eurosurveilance, Emerg Infect Dis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任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Global Health委员。
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流行特征与疾病负担。
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季节性和疾病负担。
李有教授为传染病流行病学与建模团队(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ology and Modelling, IDEM)PI,团队长期致力于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流行风险评估与防控研究,应用多学科交叉前沿理论与技术,在感染与疾病负担、流行规律与影响因素、流行预测与预警以及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效果评价等。近5年,团队相关成果发表在Lancet、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