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学科发展】一切努力,只为守护“自由呼吸”——砥砺奋进七十载,筑梦呼吸新时代

2019-09-18作者:壹生感染学院资讯
呼吸呼吸

六月的一天,我们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见到正在会议室内查看X光片的我国呼吸病学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曾任中华医学会会长,第五、六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聆听到一部关于我国呼吸学科曲折而又波澜壮阔、值得特书的70年发展史——“从前,有句老话叫‘十痨九死’,1949年我国结核病死亡率估计达到200/10万,而2017年降至2.6/10万。从201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时期,医生们‘奋不顾身’,到甲型H1N1、H7N9禽流感时期‘有效应对’,再到2018年P4实验室实现‘积极防控’。从一张胸片定乾坤,到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高精度检查,再到自主研发出简便、价廉、可以筛查下肢静脉栓塞的简易红外成像……”次日,我们还来到了第七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现任总编、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的办公室,聆听到为我国呼吸学科建立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前辈故事,深深感慨——学者们的所有努力,都只是为了守护患者的“自由呼吸”。

initpintu_副本.jpg图左:钟南山院士;图右:刘又宁教授

一、70载光辉,见证中国呼吸学科长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吸内科作为内科专业的一个分支,仅在少数医院建立了专科,肺功能等是临床工作重点。中国呼吸病学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肺结核防治阶段(新中国成立初至20世纪 60 年代末)

1949年前后,我国的结核病十分猖獗,据不完全统计,患病率高达3.63%(1948年)和5.12%(1949年),病死率为208.60/10万(1951年)。至20 世纪60 年代末,主要任务是肺结核防治,此间形成了呼吸学科的雏形,国内最早建立呼吸科的单位(如上海中山医院等)与结核科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2)第二阶段:“呼吸四病”防治阶段(20 世纪 70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

20世纪70年代初,针对我国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情况,周恩来总理向全国医务界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好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群防群治工作,很快就在全国掀起了开展慢性支气管炎研究高潮。此后,全国逐渐开展“呼吸四病”(指感冒、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防治研究。此间,各单位逐步建立开展了呼吸疾病诊疗的技术体系,如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机械通气、支气管镜检查等。各医院先后在内科中建立起呼吸专业组,后又设立独立的呼吸科。 

(3)第三阶段:现代呼吸病学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的呼吸病学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哮喘、肺部感染、肺癌、呼吸衰竭的防治,介入呼吸病学技术的开展等得到系统性推进。其中,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的捆绑式发展成为现代呼吸病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二、这些经典,值得载入学科史册

(一)呼吸慢病: 历次调查为防控策略提供了坚实依据

2000年以后,中国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更新中国慢阻肺、哮喘患病率和指导防治策略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2004年,钟南山院士牵头,在全国七个省市的城市和农村开展了基于肺功能检测的慢阻肺流行病学调查,首次向全球提出了中国慢阻肺患病率高、防治水平不足的状况。该研究发现,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为8.2%,1/3以上慢阻肺患者无明显症状,仅有35.3%的慢阻肺患者曾诊断过慢阻肺相关性肺病[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7,176(8):753]。10年后,王辰院士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国2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大型流行病学调查。该研究发现,其患病率高达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3.7%,较10年前患病率明显提高 [Lancet 2018,391(10131):1706]。2019年,王辰院士等在《柳叶刀》发表的另一项流调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4.2%,患病人数达到4570万。

钟南山院士表示,“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我国慢阻肺、哮喘等防治起到推动作用。例如,科技部‘十三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慢性呼吸疾病的研究资助:慢阻肺作为慢病,首次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病防控研究’。而且,慢阻肺患者还享受了慢病防控的经济补助和药物治疗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助于提高我国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水平。此外,根据王辰院士等研究,可以推算大约95%的慢阻肺患者属于早期,他们没有症状或只有轻微的症状,绝大部分都没检查过或看过医生,直到有明显症状时才去看医生,但此时已是慢阻肺中晚期患者,肺功能降低了50%以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慢阻肺,能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进行早期干预?会不会对病程发展有所阻止?这样的研究费时耗力,国际上还没有人做过。我们在社区花了10年时间筛查出早期患者,又通过居委会劝服患者应用单药(噻托溴铵)治疗。2017年,开盲时,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但是肺功能有显著改善[N Engl J Med 2017,377(10):923]。目前,研究还在继续开展中。我相信,关于慢阻肺早期干预,再经过5~10年研究,就能得出更明确的结论。” 

(二)抗击SARS:呼吸学界成为救治患者的主力军

2002年12月22日,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接诊的第一例“非典”患者是从河源市人民医院转来的,随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送该患者的随行医生、护士和司机也发生感染情况。到了2003年1月,河源市人民医院多名医务人员染病。在经过激烈的学术争议后,依据多番论证及临床实践,最后确诊该病例为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因为重症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SARS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呼吸学界成为这场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救治患者的主力军。

刘又宁教授介绍,“SARS流行之初,多数人并没有预见到后来会发展成一场世界范围的灾难,开始由于在死者剖检中找到类似衣原体的成分,有关部门曾宣布‘非典’是由衣原体引起的。钟南山院士与专家组,根据病例临床特点和对使用可以覆盖衣原体的抗菌药物无效的现象,及时提出‘SARS的病原体不是衣原体,有可能是病毒’的结论,并与中国香港同道合作,进一步证实。此后,钟南山院士的事迹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且已扬名海外,他的功劳已铭刻历史。在当时的情况下,能挺身而出,除冒着染病于身的危险外,还要承受很大的精神与心理压力!”

最让刘又宁教授难忘的是2003年,他为北京拉响第一声SARS警报的经历:“2003年3月1日凌晨,一位来自山西不明原因肺炎的女性患者转至解放军总医院,接诊的佘丹阳医生等根据病史与既往治疗反应,已断定该患者就是广东的‘非典’。但当时北京正值‘两会’期间,要想对北京的患者做出‘非典’的诊断,是需要足够胆量与勇气的,由当时作为科主任的我出面拍板自然就是义不容辞的了。经过仔细问病史、查体及复习相关资料后很快就确定了诊断,并及时向上级报告,这打响了北京抗击SARS第一枪,妥善处理收纳患者本人及其家属,有效延缓了SARS在北京地区的传播。此后,大批医护人员,也是匆忙上阵,他们深知危险却没有一个人退却,个个勇往直前,赴死而不拒,为抗击SARS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我们当时提出的‘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三合理’(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无创通气、合理防治继发感染)的防治措施,成为后来我国‘四早、四合理’防治策略和我国SARS 诊治指南的基础,也为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与我国的总体病死率位于国际上较低水平(6.6%)作出重要贡献。此外,这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尤其是重症医学的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也为后来有效应对H1N1、H7N9等禽流感疫情奠定了基础。”钟南山院士如是评价。 

(三)传承经典:更加重视中医药在呼吸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钟南山院士介绍,用现代科学来证实传统的临床经验,将其变成循证医学结果,将大有可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医药在呼吸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近几年,逐渐有了更多的成功案例,这让大家走这条路的决心就越来越大。

案例一:常规治疗联合使用经典名方玉屏风颗粒,52周时,可显著减少中重度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32.3%,与慢阻肺稳定期广泛使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包括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和长效抗胆碱能药(LAMA)以及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作用相当(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 2018,13:3107)。

案例二:钟南山院士回忆,“1973年,我就有一个梦想,一直想验证太极拳这一柔缓的、循序渐进的运动方式对于慢阻肺的康复作用,但是,始终苦于没有现代医学方法。近10年,我们研发了呼吸中枢驱动检测系统。该系统可以采集膈肌肌电等多种生理信号。研究发现,太极拳是传统肺康复锻炼合适的替代方法,甚至可能获得更好的远期收益,并且该方法简便、价廉,适用于第三世界国家[Chest 2018,153(5):1116]。”

案例三: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白春学教授组织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显示,中药复方血必净注射液可显著改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肺炎严重程度指数,降低死亡率,减少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论文2019年6月3日在线发表于《重症医学》(Crit Care Med)杂志。 

(四)成果转化:发展适合国情的“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

2007年,钟南山院士领衔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预防性口服一种常用的廉价祛痰药物羧甲司坦,可减少24.5%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使慢阻肺常规治疗费用减少85%,每人每年可节约治疗费用3670元,平均每例患者的急性发作治疗费用可节约2480元。该项研究以最高票数被评为《柳叶刀》2008年度优秀论文。此外,钟南山院士团队还研发出简易红外成像,不用超声就可以筛查下肢静脉栓塞,还开发出简易方法代替支气管激发试验诊断哮喘等。钟南山院士指出,“如何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发展适合国情的‘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是重要的思路。” 

三、致敬前辈,传递先锋力量

刘又宁教授介绍,在我国呼吸学科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泰斗人物,除了钟南山院士外,如裘祖源、吴绍青、李华德、朱贵卿、穆魁津、于润江等,他们为我国呼吸学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 吴绍青教授 

吴绍青教授(1895-1980年)是我国著名的肺病学家,也是中国防痨事业的先驱。主要学术贡献如下。第一,总结数十年经验和研究成果,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有病必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结核病防治基本策略,坚持联合、规范和足够疗程,以防止耐药,保证疗效及最大程度减少复发,做到“治必彻底,治寓于防”。第二,研发国产异烟肼,开启结核病化疗新时代。1952 年,由罗氏公司研发的异烟肼在美国上市,但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吴绍青教授通过协作成功研制出国产异烟肼,并迅速向全国推广,惠及全国结核病患者。第三,1956年开始,吴绍青教授开展肺功能测验技术的研究,并出版了我国第1本关于肺功能的参考书,填补了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空白。

  • 裘祖源教授 

裘祖源教授(1904-1988年)是我国著名的防痨专家,为我国防痨事业和中国防痨协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担任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一、二届总编辑。主要贡献如下。第一,现代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先导,最早尝试由单纯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创建我国第一个结核病流行病研究室。第三,首次报告了我国城市、农村、少数民族结核病流行病调查结果。第四,建立结核病试验区,使防病治病与研究结合起来。

  • 朱贵卿教授 

朱贵卿教授(1908-1983年)是我国泰斗级的呼吸内科学及结核病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是朱贵卿教授亲手建立起来的,此后在罗慰慈教授、朱元珏教授领导下发扬光大,相当长一段时间影响巨大。朱贵卿教授逝世前抱重病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呼吸内科学》,在那个年代该书堪称我国权威性专业著作并获奖。朱教授一生注重培育人才,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临床医学专家。

  • 穆魁津教授 

穆魁津教授(1917-1997年)是我国呼吸病学的先驱,同时又是我国呼吸病学专业早期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穆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第二任名誉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1986年,穆教授召集全国六大行政区的相关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肺功能正常值的测定,首次获得国人的大规模临床数据,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采用现代仪器和测试方法取得的科学数据,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当时条件下肺功能的基本状况并制定了国人肺功能正常值,后来为学界广泛引用。

  • 李华德教授 

李华德教授(1924-2019年)是孙忠亮教授、贾友明教授、吴绍青教授的后继者,他是我国呼吸功能测定和机械通气的开拓者之一,长期致力于呼吸衰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防治,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主编或参与编写了《肺病学》、《肺心病学》、《机械呼吸器的临床应用》、《人体生理学》、《实用内科学》等学术著作,并撰写了大量有关呼吸病理生理、肺功能测验和呼吸衰竭等方面的科研论文。刘又宁教授感慨道,“李华德教授动手能力超强,还自行研制了肺功能仪和呼吸机。据说,大查房时,李教授曾带着一把螺丝刀,遇见血气分析仪坏了,当场就告诉大家如何修理。呼吸专家必须会动手,这是个传统,几乎全球知名专家都具备这个特点。”

  • 于润江教授 

于润江教授(1925-2018年)是我国呼吸界颇具盛誉的前辈。于润江教授编写《内科讲座·呼吸分册》、《急重症抢救和监护》等,出版于1981-1983年——正值知识匮乏、百废待兴的时代,上述著作给予国内呼吸科医生很好的指导。1989年,由他牵头创建了隶属于原卫生部的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他所领导的呼吸科也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四、走向未来,中国呼吸学科机遇与挑战

钟南山院士指出,目前,呼吸领域最大的挑战在于呼吸慢病(肺癌、哮喘、慢阻肺、间质性肺病等)防控。近几年,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尽管有了较大进步,但并未超过20%。而且,中国医疗负担并未实现全覆盖,肺癌靶向药物以及慢阻肺二联、三联药物都很昂贵,诸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患者一年药费就要十几万元。因此,我们应该尽量进行早期筛查,发展适合国情的“效优、简便、价廉、安全”的药物、技术、器械。此外,我国在临床研究方面实际上有很大优势,其中临床资源众多,病种丰富,可以建立大数据平台,对很多疾病的临床亚型进行分析,进而可以对疾病发生、发展会有更新的认识。未来十年,最困难的疾病应该会得到有效控制,特别严重的患者会减少。中国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预计将会提升至30%及以上。

最后,钟南山院士表示,“青年医师不要满足于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书上有的,要去学。书上没有的,要学会去突破。”

刘又宁教授亦指出,“呼吸科重任在于慢阻肺、肺癌,而这两个疾病的‘源头’都与吸烟和空气污染有关,因此,呼吸科医生要带头严格控烟,并且大力宣传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要轻视感染,我个人认为呼吸科医生如果不会治疗肺炎,就是治不好病的医生。为何这么讲?因为哮喘、慢阻肺,都要终身用药,肺癌更不用说,肺纤维化也很难治愈,只有肺炎能够彻底治愈。因此,呼吸科医生应该继续在我国各临床科室中发挥引领作用,重视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研究。” 

学科档案

1952年吴绍青教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自力更生,成功合成了结核病治疗药物异烟肼,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

1953年:我国结核和呼吸专业方面最具有影响力、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当时期刊名称《中华结核病科杂志》),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创刊,裘祖源教授为总编辑,吴绍青、朱贵卿、崔谷忱、何穆为副总编

1961年:吴绍青、李华德等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测验的专著——《肺功能测验在临床上的应用》。该书对呼吸生理、肺功能测验的价值、测验方法、肺功能正常值和各类肺疾病肺功能的改变均作了重点阐述,同时对测验方法和步骤的描述极为详尽

1980年: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期间,与会的呼吸病学专家抓住时机成立了由47人组成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选取穆魁津为主任委员,孙忠亮、段生福为副主任委员

1986年:穆魁津教授召集全国六大行政区的相关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肺功能正常值的测定,首次获得国人的大规模临床数据

1989年:由于润江教授创建的中国医科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1990年:刘又宁教授等编写并出版了《机械通气与临床》。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机械通气的专著,是当时从事临床机械通气者不可多得的重要参考书

1991年:第一届中日呼吸疾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共有276名代表参加,其中日方代表41名

1996年: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第四届亚太呼吸病学术会议(APSR),这是APSR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也是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会议

2003年:SARS疫情突如其来的暴发,给全国乃至全世界造成极大的危害。全国呼吸科医生们“临危不惧”,与其他科医生共同奋斗,自6月份起,SARS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5年:钟南山院士当选为中华医学会会长,是有史以来第一名学者会长

2006年:从此年开始,由刘又宁教授牵头完成了全国性大样本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和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流行病学调查,并开展了肺真菌病的全国多中心回顾性分析,首次明确我国下呼吸道感染不同于国外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

2007年:钟南山院士等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发现,羧甲司坦可有效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还可以显著减少医疗费用

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来袭,与SARS同样突如其来,中国的卫生应急有序进行,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全球典范”

2017年:钟南山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布Tie-COPD的研究成果,证明慢阻肺早期干预有效

2018年:王辰院士牵头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的首项成果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逼近1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邢英)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