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Stroke:不仅要关注脑梗患者的局部梗死灶,还要关注与梗死灶存在连接的远隔部位

2024-04-17作者:李稳资讯
原创


成果名称:卒中所致结构失连接在预测卒中后认知障碍中的附加价值

发表期刊:Stroke,IF(2022):8.3

通讯作者:朱遂强、朱舟

第一作者:潘晨盛

主要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推荐理由

脑卒中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约有一半的卒中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本项目通过大样本缺血卒中队列磁共振数据,在脑网络水平实现风险预测和治疗靶点识别,为PSCI提供客观影像诊断方案和防治策略。

研究解读

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记忆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是目前卒中临床研究的热点。


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跟很多因素有关,比如年龄、受教育程度、卒中本身的一些特点(梗死部位、体积、单发/多发)以及除卒中以外的脑部病理改变(脑小血管病、淀粉样蛋白沉积等)。其中梗死部位被认为是引起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2021年Lancet Neurology曾报道梗死灶累及左侧额颞叶或左侧基底节区时,可显著增加认知障碍的风险,但是该文也提到利用病灶部位预测PSCI风险效果尚不令人满意。因此,亟待寻找对PSCI具有更佳预测性能的、新的影像标志物。


随着近几年脑连接组概念的普及,主流观点认为人脑的不同脑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包括结构连接和功能连接),认知功能是由复杂的脑网络所实现的,而此前PSCI的关键脑网络机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团队认为PSCI的神经机制和风险预测应该从脑网络失连接的角度进行研究。


本研究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科朱遂强教授牵头的,同济医院、武汉市一医院和武汉市中心医院三家医院参与的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于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连续纳入676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全面采集基线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随访记录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评分。


前期我们团队设计了一套基于图谱的间接结构失连接组分析流程,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于是我们进而使用间接结构失连接组分析来揭示PSCI的关键结构网络机制,发现了以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左侧丘脑和基底节为中心的认知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连接评分”这一新的影像学指标,能够独立预测PSCI的风险,并且能显著提升传统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优度。


此外,与此前针对认知障碍的一些神经调控临床试验相呼应,本研究进一步提示了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可能是无创神经刺激治疗PSCI的最优靶点。本研究的结果已发表在脑卒中领域顶级期刊Stroke杂志。

专家点评

本研究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样本量最大(676例)的关于PSCI的脑网络研究,同时也是对PSCI预测性能最好的脑影像研究之一。在这项研究中,有几个让人惊喜的发现。


第一,该研究通过结构失连接组分析发现的认知网络关键节点(左侧前额叶皮质、基底节、丘脑)和此前国外学者采用传统病灶分析发现的关键梗死部位是高度一致的,进一步证明了这几个脑区在人类认知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该研究提出的反映结构网络损害的指标“失连接评分”表现出的预测效果非常好,其预测价值明显高于Lancet Neurology提出的“梗死部位评分”,同时也高于卒中严重程度、梗死体积、教育程度、年龄等传统的预测因子,说明脑网络失连接确实可以很好地解释PSCI的发生,这与目前认知神经科学的脑网络理论相呼应。


本研究的亮点主要在于:

(1)采用了基于图谱的间接结构失连接组分析,这一分析理念在国际上也是刚刚提出,有望成为脑网络研究新的研究热点;

(2)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对结构失连接组分析的主要结果进行了不同医院之间的交叉验证,证明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推广性,有望实现对PSCI的准确预测和诊断;

(3)目前国际上对脑网络损伤的评估依赖于科研用途的特殊磁共振,耗时长、费用高,且对卒中患者配合度有一定要求。而本研究利用普通MRI扫描图片就可以实现对PSCI的预测,有更好临床转化潜力;

(4)对PSCI的神经调控靶点的选择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故事与启发

此前临床医生主要关注的是梗死部位是否累及一些关键的脑区,包括左侧额颞叶、丘脑、基底节等(“关键梗死部位”),如果这些区域受累那么病人往往会出现认知障碍。而我们的研究提示,梗死灶不一定要直接累及这些关键脑区,当远隔的梗死灶与左侧前额叶、丘脑和基底节存在纤维连接时,同样可以显著增加PSCI的风险。因此建议不仅要关注梗死灶局部,同时还要关注与梗死灶存在连接的远隔部位,这代表了从“关键梗死部位”到“关键脑网络失连接”的理念和范式变革。未来对于PSCI的诊断、预测和神经调控治疗等都应该在脑网络的层面进行研究。



作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240417140229.png

第一作者

潘晨盛

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博士后。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抑郁障碍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围绕卒中后抑郁和认知障碍等疾病的神经机制以独立第一作者身份在Stroke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另参与发表SCI十余篇,在神经病学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多次进行论文发言。

微信图片_20240417140235.png

通讯作者

朱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精神教研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博士后。长期从事神经和精神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一项,作为项目组主要骨干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心理健康研究”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卒中后抑郁的多维度筛查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围绕卒中后抑郁等疾病在StrokeJNNPGliaeClinicalmedicineBBI等权威杂志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微信图片_20240417140239.png

通讯作者

朱遂强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脑血管病学组委员、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神经内科分会癫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脑血管病、癫痫、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疾病。发表SCI论文近百篇,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卒中后抑郁的多维度筛查防治技术开发与应用;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重点项目:多维脑功能监测下重症脑出血诊治平台的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


团队介绍



华中同济合照.png

本团队是朱遂强教授和朱舟教授领导的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交叉研究团队,由多名从事神经精神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杰出医生和科研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包括临床医学、医学统计学、影像学等多学科专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脑血管病后神经精神并发症(抑郁、认知障碍等)的发病机制、早期筛查、早期预防和精准诊疗。近年来该团队基于朱遂强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围绕卒中后抑郁的多维度诊疗取得硕果累累,已达全国领先。仅2023年一年该团队已发表相关SCI论文15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在卒中后抑郁的多维度诊断和治疗方面做出了大量原创性研究,且有良好的转化前景。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