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通讯员 付东红 田耀华 高苏堤)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衰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入院数分别显著增加0.26%、0.31%、0.29%、0.27%和0.29%。这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教授和高培研究员课题组“细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基于我国184个城市的时间序列研究”得出的这一结论。该论文2019年12月30日在The BMJ(《英国医学杂志》)在线发表,其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系统性地研究了PM2.5和主要心血管疾病入院的关系,对于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并为我国进一步控制PM2.5污染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
胡永华介绍,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报道,PM2.5(细颗粒物)污染的短期暴露与心血管健康有关。既往关于PM2.5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主要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此外,PM2.5和特定的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高浓度PM2.5对心血管疾病,特别是对特定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
高培介绍,该研究在全国184个城市中纳入了880万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衰、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住院病例,采用时间-序列模型、随机效应meta(荟萃)分析、meta回归等分析方法,发现PM2.5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心律不齐、心衰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入院数分别显著增加0.26%、0.31%、0.29%、0.27%和0.29%,但和出血性脑卒中无显著关联;且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效应在PM2.5浓度达到环境质量标准(25微克/立方米)时依然存在。该研究探讨了全国水平的PM2.5-心血管疾病入院的暴露反应关系,发现当PM2.5浓度小于50微克/立方米时,暴露反应曲线快速上升,当浓度在50-250微克/立方米时,曲线上升较缓慢,当大于250微克/立方米时,曲线出现平台期。这一研究结果提示,在低浓度时,PM2.5的健康危害效应可能更加显著。
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PM2.5的公共卫生意义,发现当PM2.5浓度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年均浓度10微克/立方米时,我国每年可减少约10万心血管疾病住院病例和11亿元住院花费。这项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系统性地研究了PM2.5和主要心血管疾病入院的关系,对于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控制PM2.5污染提供了流行病学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015级博士田耀华,通讯作者为高培和胡永华。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