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从中枢神经到周围神经,再到肌肉效应,神经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网络。无论是从中医角度还是西医角度来说,神经系统网络跟中医上络病的概念非常切合。”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脑血管病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进胜教授表示,近年来,中医络病理论在脑血管领域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为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治疗策略。
曾进胜教授
在此次脑血管病论坛中,多位业界大咖齐聚一堂,围绕“通络治疗与神经血管单元”“通络治疗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和“通络治疗与脑小血管病”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探讨。现本报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蔡业峰教授
广东省中医院蔡业峰教授介绍,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发病机制复杂,可对全身多个系统造成影响。关于缺血性卒中的治疗,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恢复脑血流灌注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包括血管再通、改善微循环、侧支开放与血管再生等方面,超早期再灌注治疗为其中的首要环节。
超早期再灌注治疗可为缺血性卒中患者带来明显获益。蔡业峰教授介绍,相关研究提示,在卒中发生3小时内给予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治疗,其获益是风险的10倍;另有研究提示血管内治疗可极大改善患者90天的功能预后。尽管接受了规范化的治疗,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接受再灌注治疗后并未获得明显效果且致残比例较大。超早期再灌注治疗后仍面临“无效灌流”的困境。
“把河道的主干道开通了,河道内也有水灌注进去了,但仍然还有很多庄稼没有存活。这就是医学界关注的无效灌注问题。”蔡业峰教授表示,无效灌注的原因有很多,与脑微血管内中性粒细胞阻塞等原因有关。
蔡业峰教授介绍,脑小血管是指脑的穿支动脉(内径200-400微米)、微动脉(<200微米)、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它们构成了脑组织血供的基本单位,对脑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微血管保护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新策略。
近年来,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带领团队提出的通络治法开创了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全新途径,提出“孙络-微血管”是中西医研究微血管病变的理论结合点和治疗突破口,揭示了通络保护内皮细胞是治疗微血管病变的核心机制。
作为络病理论的代表药物,系列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具有保护微小血管的独特作用。 蔡业峰教授介绍,基础实验表明,通心络可通过增加脑微血管密度、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提高微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上调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等,保护脑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血脑屏障,改善神经功能。一项纳入3906例通心络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通心络组神经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
董漪教授
为进一步验证通心络胶囊的临床治疗作用,开展了“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简称“TISS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漪教授介绍,该研究旨在探索通心络胶囊治疗发病72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4~22分)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使用通心络可提高患者良好预后比例6.7%,提高神经功能。
2023年10月10日-12日,由世界卒中组织(WSO)主办的第15届世界卒中大会(WSC 2023)在加拿大举行。董漪教授在会上分享了TISS研究的最新结果。该研究亮相全球具有影响力的脑卒中学术舞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中医络病理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增添了最新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
赵性泉教授
“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过早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位原因,具有很高的复发率和疾病风险,做好疾病预防工作至关重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赵性泉教授表示,目前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手段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降脂治疗。
“近10年来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的1年复发率下降了19.4%,规范的二级预防能够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复发风险。”赵性泉教授表示,尽管如此,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复发残余风险,其中炎症是卒中复发残余风险的重要因素。
宋波教授
近年来,系列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治疗地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波教授指出,系列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既可有效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也能通过增加斑块的声学密度、降低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降低斑块内脂质沉积等途径实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干预,从而更彻底地稳定易损斑块,更有效地减少脑卒中以及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急性事件的发生。
宋波教授介绍,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牵头完成的通心络胶囊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CAPITAL研究)表明,在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应用通心络胶囊能有效延缓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延缓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首发时间,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特别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率。该研究于2019年发表在《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赵性泉教授介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教授牵头完成的“通心络在血小板高反应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提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标准双抗治疗基础上,联用通心络胶囊还可进一步降低P2Y12反应单元和hsCRP水平,尤其是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患者。
为进一步规范通心络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由上海卒中学会、北京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共同发起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简称《建议》)于2022年正式发布。
作为该《建议》的主要执笔人之一,赵性泉教授介绍,《建议》推荐:应用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情况,可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Ⅱa级推荐,A级证据);通心络胶囊可以在血小板高反应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与常规双联抗血小板联用,在临床中对二级预防可能有效(Ⅱa级推荐,B级证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通心络胶囊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能降低其长期脑血管事件复发率(Ⅱb级推荐,B级证据);通心络胶囊治疗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独使用化学药物,各类型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总体来讲安全性可接受,用于临床治疗安全(Ⅱa级推荐,B级证据)。
保护脑微血管、减少神经功能缺损,通心络为脑小血管病治疗提供新方法
黄勇华教授
脑小血管病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及其远端分支、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黄勇华教授介绍,脑小血管病是一组与年龄呈正相关的综合征。“截至202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了2.67亿,脑小血管病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脑小血管病是引起脑缺血和脑出血的主要病因。黄勇华教授介绍,脑小血管病患者临床症状往往比较隐匿,常表现为认知障碍、运动障碍、执行功能下降及情感障碍等。另外,现阶段,临床上头晕找不到其他病因时,应考虑到脑小血管病的可能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行头颅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脑白质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助于下一步病情的诊疗。
吴波教授
“穿支动脉病变是可以导致急性卒中事件的脑小血管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波教授介绍,急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病因机制存在异质性,鉴别不伴有大动脉狭窄的穿支动脉梗死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小血管标志物(腔隙、深部白质高信号)和豆纹颈动脉分支,以及眼底血管改变有助于鉴别不伴有大动脉狭窄的穿支动脉梗死的病因机制。吴波教授指出,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早期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抗栓治疗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唐涛教授
中医中的络脉与脑小血管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如在结构、病机、病因上都互有联系。在临床特征方面,络病有“病位迂曲,易于瘀滞”、“病机复杂,难以治愈”、“症状多样,难以辨识”的特点,与脑小血管病的特征一致。在治疗方面,中医对络病的治疗方法为“理气通络、祛瘀通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唐涛教授指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脑小血管病论治可能是重要的切入点。
通心络胶囊作为络病理论指导下的代表方药,可通过活血通络、多靶点治疗保护神经血管单元。唐涛教授介绍,系列研究显示,通心络可保护微血管结构完整,促进微血管新生,增加缺血区微血管密度;通心络可通过激活Shh信号通路,抑制LRP-1的表达,上调微血管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保护血脑屏障。“通心络可多靶点作用减小脑损伤,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唐涛教授说道。
2023年9月,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牵头的“通心络治疗脑小血管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TOPS-CSVD)”正式启动。该项目系“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生物标志物谱系评价体系和智能诊疗研究”之一,旨在探讨通心络胶囊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期待该研究成果的取得能为通络治疗脑小血管病带来高质量的循证医学依据。
中西结合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病例
张海岳教授
在病例讨论环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海岳教授分享了一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典型病例。
该患者是一位67岁的女性患者,患者因突发言语不利3天,加重伴右侧肢体无力2天入院。因超出溶栓时间窗,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等药物治疗。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左侧丘脑、内囊后肢、侧脑室旁、额叶皮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阿托伐他汀、依洛尤单抗强化降脂稳定斑块;银杏叶等改善脑循环、依达拉奉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补液扩容;通心络改善神经功能治疗;床旁康复训练。
在谈到选择通心络胶囊的原因时,张海岳教授指出,2023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团队开展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简称“CTS-AMI研究”)发表在JAMA杂志。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治疗1年时,通心络显著降低卒中风险56%。另外,TISS临床研究结果也显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本次病例患者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患者,对此类患者,(TISS研究显示)通心络胶囊具独特的作用优势,因此我们在神经保护治疗上选择了通心络胶囊。”
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面深入了解脑血管病进展过程,突破脑血管事件预防与治疗难题,是提高脑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关键。然而脑血管病发病机理多元,机制复杂,往往导致临床治疗疗效不定、证据匮乏,科学研究和临床诊疗有待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心络胶囊在心脑血管病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以通心络胶囊相关研究为主要内容之一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荣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围绕微血管病变国际难题,分别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国际医学界临床重大难题。
2023年10月,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结果被《JAMA》重磅报道,中医药国际化再次迈出坚实一步。相信未来,以通心络胶囊为代表的中医药将在防治脑血管病领域发挥更加独特、更加重要的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