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猴痘的临床表现和院内防控重点|进阶技巧

2023-07-21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1958年,一批从非洲运往丹麦哥本哈根进行科学研究用的猴子暴发了水泡病,科学家从患病的猴子身上首次发现猴痘病毒,所以称为“猴痘”。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生了首例人类猴痘感染病例。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猴痘是天花根除以后影响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痘病毒。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猴痘病毒属于双链DNA病毒,是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为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之一(其余3种为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


既往猴痘主要流行于中非与西非地区。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流行国家也报道了猴痘病例,并存在社区传播。2023年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研判后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猴痘疫情却不断在全球引发新的波澜。目前全球已有111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猴痘病例,人际传播以男性行为人群为主。近期我国多个城市出现猴痘病例。建议大家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做好个人健康防护。下面就带大家详细了解猴痘的“庐山真面貌”。



一、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传染源包括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患者。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前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猴痘的传播主要但不限于同性恋、双性恋或其他男男性行为,可通过密切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亦可在长时间(>3小时)近距离(<2米)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母婴传播主要由胎盘传染所致的先天性猴痘,或者在出生时和出生后密切接触中发生的传染;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前驱期:早期症状与流感比较相近,出现发烧、寒战、头疼、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出痘期:症状出现1~3天后出现皮疹和或黏膜疹等病变,皮疹可单个或多个。通常皮疹经过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阶段,不同阶段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


康复期:病程大约2~4周,猴痘病变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直肠、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多数病例为自限性疾病,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员。


三、院内感染防控重点

猴痘病毒对热敏感,56 ℃30分钟或60 ℃10分钟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也可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1.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确诊病例需隔离至结痂完全脱落。


2.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情况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和医疗器械。


3.若接诊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的患者,应主动询问患者的境外旅居史、可疑动物和人员或猴痘病例的接触史和暴露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


4.按照猴痘病毒的传播途径,重点消毒患者的衣物、毛巾、床单、餐具等个人用品,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及其他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时,应加强个人手卫生。





作者:刘利利(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初审:李玉森(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终审:孙吉花(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来源:北大感控之窗


往期推荐

1. 儿科危重症抗感染策略的认识

2. 重症感染的免疫功能状态监测指标

3. 25种抗菌药物的超说明书用法

4. CKD患者合并HCV感染的筛查与诊断

5. 当抗感染药物体内疗效不等同于体外药敏时,需要考虑这些问题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