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2024ASTRO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荟萃

2024-10-14作者:论坛报晶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40928090149.png


2024年9月29日至10月2日,第66届ASTRO(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年会在美国华盛顿DC召开。ASTRO年会是全球放射肿瘤治疗学领域最重要的会议之一,全面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涵盖各种肿瘤的治疗(放疗为主)以及相关技术和基础研究等内容,为业界提供了充分的学术交流平台。今年年会的主题是:医务人员以实现卓越的患者服务为愿景(Targeting Provider Wellness For Exceptional Patient Care)。


针对大会的海量学术内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维虎教授团队开辟【“放”眼看前沿之第十五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ASTRO会后会系列报道】专栏,从中筛选部分最新的高质量研究并加以凝练总结,便于大家及时掌握放疗领域最新进展,以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本篇为专栏第四篇: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进展,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科于会明教授带队领学。


01

吡非尼酮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02

基于影像组学模型进行早期NSCLC的个体化免疫治疗:I-SABR-SELECT研究

03

局部晚期NSCLC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巩固免疫治疗(GASTO-1052)

04

免疫治疗基础上加入高剂量放疗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项Ⅱ期单臂研究

05

根治性切除并辅助化疗后p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放疗的长期结果:PORT-C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06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被动散射质子治疗对比调强光子放疗: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的长期结果


1
研究标题

吡非尼酮治疗放射性肺损伤:一项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摘要号:Oral 5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吡非尼酮是一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药物。本研究旨在评估吡非尼酮联合标准治疗对于2或3级放射性肺损伤(RILI)的疗效。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Ⅱ期临床试验。纳入来自10个中心的2或3级RILI患者,1:1随机分入吡非尼酮组(吡非尼酮加标准治疗)和对照组(标准治疗)。随机分组后第4、8、16和24周进行随访。主要研究终点为:与基线值相比第24周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的变化;次要研究终点为:与基线值相比第24周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CT评分、症状评分、RILI分类评分的变化,以及无急性肺损伤加重生存。探索性终点为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


研究结果:研究共入组134例患者,截至2024年2月16日有121例患者完成随访,吡非尼酮组60例,对照组61例。与对照组相比,吡非尼酮组第24周DLCO%、FVC%、FEV1%分别提高10.6%、9.4%和6.8%(P值分别为0.002、0.004和0.051),CT磨玻璃、网格、蜂窝征评分较基线改善的比例分别为28.0%、50.8%和7.6%(P值分别为0.030、0.002和0.358),第24周无急性肺损伤加重生存率提高20.1%(P=0.026)。两组第24周咳嗽、发热、呼吸困难、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评分,以及PFS期、OS期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3级、4级及5级毒副反应相似。未观察到吡非尼酮相关的≥4级毒副反应。


研究结论:吡非尼酮能够明显改善放射性肺损伤(RILI)患者的肺功能、轻到中度放射性肺纤维化以及无急性肺损伤加重生存,同时药物的毒副反应可接受。


一句话点评

目前RILI的治疗主要是激素和对症治疗,该Ⅱ期试验结果提示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在2或3级RILI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期待在Ⅲ期试验中得到验证。


2
研究标题

基于影像组学模型进行早期NSCLC的个体化免疫治疗:I-SABR-SELECT研究


摘要号:Oral 157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本团队最近发表的Ⅱ期随机临床试验显示,与单纯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相比,SABR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SABR)治疗早期NSCLC可改善无事件生存(EFS)期。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本文报道该研究的二次分析,利用临床-影像组学以及机器学习构建模型,以识别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


研究方法:以141例入组I-SABR研究的早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1例为探索队列,40例为验证队列。利用探索队列建立I-SABR-SELECT框架并构建预后模型,为I-SABR的治疗决策提供指导。提取肿瘤/肿瘤周围区域、肺部区域和周围血管网络的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模型分别在探索队列、验证队列以及STARS研究中接受SABR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的独立队列中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该模型推荐I-SABR研究中33%(46/141例)的患者更换治疗模式,其中单纯SABR组45%(34/75例),I-SABR组18%(12/66)。探索和验证队列的结果均显示,两组患者根据模型推荐接受治疗后EFS期均有显著延长。根据模型推荐分层后,接受I-SABR治疗的患者较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EFS期延长了1.1至1.6倍。根据I-SABR-SELECT模型推荐接受治疗的患者,相比与其匹配的未根据模型建议治疗的患者EFS期显著延长(HR=22.8,P<0.001)。相反,当模型推荐仅接受SABR治疗时,单纯接受SABR的患者与接受I-SABR的患者之间没有观察到EFS期的差异。根据模型进行治疗获益分层,免疫治疗的平均疗效要比实际随机研究的结果高两倍多。功能状态评分差、肿瘤血管网络不丰富和肿瘤较大的患者从I-SABR中获益更大。


研究结论:I-SABR-SELECT模型为早期NSCLC患者个体化选择SABR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筛选手段。


一句话点评

筛选免疫治疗获益人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该研究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有望成为早期NSCLC立体定向消融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辅助决策手段,可能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3
研究标题

局部晚期NSCLC大分割放疗同步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巩固免疫治疗(GASTO-1052)


摘要号:Oral 189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患者大分割放疗(hypo-RT)同步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巩固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此研究为单臂Ⅱ期研究,纳入不可切除的ⅢA/B/C期NSCLC患者。入组患者接受hypo-RT(30 Gy/6 f)之后大分割补量(hypo-boost)放疗(30 Gy/6 f),两程治疗间隔4周。同步多西他赛25 mg/m2和顺铂25 mg/m2周方案化疗。放疗后肿瘤未进展以及无持续2级以上毒副反应的患者建议接受巩固PD1/PD-L1抑制剂治疗。主要终点为PFS期。


研究结果:2020年7月至2023年1月,共入组104例患者。截止至2023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24个月。100例患者(98.1%)根据研究设计完成了hypo-RT和hypo-boost。49例(47.1%)患者接受了巩固免疫治疗。全组客观缓解率(ORR)为90.2%。中位PFS期为23.7个月。1年、2年PFS率分别为85.4%和48.9%。1年、2年OS率分别为92.2%和63.3%。亚组分析中,接受巩固免疫治疗的患者较未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PFS期显著延长(中位PFS期,未达到对20.0个月,P=0.044)。分别有12例(11.5%)和3例(2.9%)患者出现2级和3级肺炎;13例(12.5%)和4例(3.8%)患者出现2级和3级食管炎。随访期间未发生4级及以上毒副反应。


研究结论:单次5 Gy总剂量60 Gy的大分割放疗和大分割补量模式联合周方案同步化疗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可能带来良好的局部控制和生存,伴有中度放疗诱发的毒副反应。


一句话点评

目前有研究提示,大分割放疗和免疫治疗结合疗效可能更佳。该研究在PACIFIC模式外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选择,但结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4
研究标题

免疫治疗基础上加入高剂量放疗用于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一项Ⅱ期单臂研究


摘要号:Oral 192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假设对于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免疫治疗基础上加入高剂量放疗可能延长PFS期。


研究方法:共纳入45例接受过至少4周免疫治疗的转移性NSCLC患者。免疫治疗后影像学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或稳定或轻度进展。针对1-4个颅外病灶进行高剂量放疗,并继续使用免疫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24周PFS率,并与历史对照数据(35%)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可评估患者44例,75%为腺癌,64%为多发转移,82%的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接受放疗的81个病灶中,最常用的放疗剂量为40 Gy/10 f(n=41)。46%的患者仅针对一个病灶进行了放疗;48%的患者所有可见病灶均进行了放疗。中位随访23.3个月。24周PFS率为60%,高于历史对照数据(P<0.001)。从入组到末次使用相同免疫治疗药物的中位时间为6.1个月。中位PFS期为6.9个月(95%CI:4.0~13.5个月),中位OS期为27.4个月(95%CI:20.4个月~未达到)。部分患者在入组研究前接受单纯免疫治疗时出现进展,在加入放疗后获得了持续应答,最长达56个月。1、2、3年局部复发的累积发生率均为5%。有2例(5%)剂量限制性毒性患者,包括1例5级肺炎。


研究结论:在转移性NSCLC中,免疫治疗基础上加入高剂量放疗可以有效改善24周PFS期。然而,部分患者在放疗后很快出现其他非放疗部位的进展,这提示需要合适的生物标志物来筛选适合进行积极局部治疗的患者。


一句话点评

对于转移性NSCLC,在免疫治疗基础上加入高剂量放疗可延长PFS期,但仍需探索更优的预测指标指导临床决策。


5
研究标题

根治性切除术及辅助化疗后p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放疗的长期结果:PORT-C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


摘要号:Oral 242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PORT-C研究旨在评估IMRT/3DCRT术后放疗(PORT)在根治术后p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pⅢA-N2期的NSCLC患者,术后接受4周期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1:1随机分配至PORT组或观察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病生存(DFS)期。


研究结果:符合入组条件的394例患者随机分为PORT组(n=184)或观察组(n=180),中位随访时间87.92个月。在修正的意向性分析中,两组患者的DFS期仍无显著差异(P=0.39)。PORT组和观察组的5年DFS率分别为36%和31.5%,5年OS率分别为64.7%和70.4%(P=0.20)。在符合方案分析中,PORT组和观察组分别有140例和170例患者,PORT未显著改善患者的DFS期(P=0.11)和OS期(P=0.63)。大部分患者死于肿瘤。但在PORT组观察到更多患者因心肺疾病导致死亡(3.3%对1.1%)。PORT组5年局部复发率为10.4%,显著低于观察组的18.9%。


研究结论:PORT-C研究的长期结果显示,对于根治性切除术及辅助化疗后的pⅢA-N2期NSCLC患者,术后放疗未能改善无病生存。


一句话点评

PORT-C长期随访结果与首次报告结果一致,pⅢA-N2期NSCLC患者术后放疗降低了局部复发率,但不能改善DFS期和OS期,仍需进一步探索可能获益的亚组人群。


6
研究标题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被动散射质子治疗对比调强光子放疗: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的长期结果


摘要号:Oral 243


研究详情


研究目的:本研究报告第一项前瞻随机、对比被动散射质子治疗(PSPT)与调强光子放疗(IMRT)同步化疗用于治疗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长期结果。


研究方法:入组标准为适合同步放化疗(剂量60~74 Gy)的ⅡB-ⅢB期NSCLC(或Ⅳ期伴有单一脑转移,或术后肺内或纵隔复发)。主要终点为无3级治疗相关性肺炎的生存情况和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期。


研究结果:将符合入组患者随机分为IMRT组(n=105)或PSPT组(n=76)。IMRT组92例患者和PSPT组57例患者按照随机化方案接受了治疗,其余35例患者选择了交叉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27.2个月。两组之间的局部失败率无显著差异(IMRT组22.8% 对PSPT组24.6%;P=0.965)。PSPT组中3级放射性肺炎(RP)更多见(9.8%对22.8%;P=0.052),但IMRT组中有2例5级RP。IMRT组中47.8%患者发生≥2级食管毒副反应,PSPT组为64.9%(P=0.062)。IMRT组中30.4%患者发生治疗相关心脏毒副反应,PSPT组为31.6%(P=0.99)。PSPT组3、5、10年OS率分别为36.8%、22.7%、3.4%;中位OS期为24.5个月。IMRT组3、5、10年OS率分别为43.01%、33.10%、14.55%;中位OS期为29.5个月(P=0.074)。IMRT组和PSPT组的中位PFS期分别为9.85个月和9.43个月(P=0.35);中位LRFS期分别为21.7个月和17.2个月(P=0.12)。


研究结论:本研究的长期结果与初始报告一致,即被动散射质子治疗与调强光子放疗同步化疗用于治疗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在无3级治疗相关性肺炎生存和无局部复发生存方面无显著差异。


一句话点评

质子治疗不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的优势人群有待进一步探索。


领衔专家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于会明

校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董昕  赵雨婷

翻译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孙佳文  隆榴花

通讯员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向奕蓉 滕悦


领衔专家






 王维虎 教授

博士、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放疗科主任 

主编《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

主编《消化、头颈、胸部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组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肝癌放疗学组  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放射治疗专科医师(技师)分会  副会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在《癌细胞》(Cancer Cell)、《美国医学会·外科学》(JAMA Surgery)、《肝病学》(Hepatology)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团队介绍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的规范化诊治,个体化放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等。科室以“团结创新,至仁至精”为科训,通过具体项目带领全科进步,借助规范提升临床和科研水平,并努力实现肿瘤领域引领和示范作用。团队年收治新患者约5000例,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50余项,在研各类课题24项,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外科学》(JAMA Surgery)、《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柳叶刀·呼吸医学》(Lancet Respir Med)、《肝病学》(Hepatology)、《国际放射肿瘤学·生物学·物理学杂志》(IJROBP)、《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Radiother Oncol)等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多篇,并主编了《恶性肿瘤放疗规范和靶区定义》系列丛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