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ERA2025 中国之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团队18项研究成果亮相国际舞台

2025-06-30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图片



2025年6月4—7日,第62届欧洲肾脏病协会年会(ERA 2025)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盛大开幕。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受邀交流口头发言11个、壁报7篇,涵盖了急性肾损伤(AKI)、慢性肾脏病(CKD)、靶向药物研发应用、肾移植受者术后管理等多个肾科领域。汇报者进行了精彩的口头分享与交流,研究内容广受好评,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下面摘取部分交流内容,带大家重温这场学术盛宴,回顾本次会议中的华西团队“中国之声”。


图片1.png

四川大学华西肾脏内科团队在ERA现场



PART 1


急慢性肾脏病一体化管理及发病机制探索



付平教授团队针对急性肾损伤治疗、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动静脉内瘘支架涂层改性等方面进行系列探索,并进行3个口头交流,1篇壁报交流。


图片2.png

付平教授课题组成员在ERA现场


疾病微环境编程的工程化外泌体应用于急性肾损伤治疗探索


急性肾损伤(AKI)因缺乏有效药物面临临床困境,其核心病理涉及炎症与氧化应激的恶性循环。尽管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EVs)具有治疗潜力,但传统EVs存在靶向性不足和针对交织病因的有效成分不足等问题。


付平教授、张楚悦副教授分享了一项有关疾病微环境编程的工程化外泌体治疗AKI的研究,通过模拟AKI炎症微环境"训导"间充质干细胞,产生富含归巢分子和治疗性microRNA的外泌体,并利用活性氧响应连接子装载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SS31。该设计实现双重精准干预:炎症训导使pEVs通过整合素通路靶向富集于受损肾脏;病灶区高ROS环境触发SS31特异性释放。此外,团队证实TRAF6在人AKI活检组织中高表达,而工程化外泌体携带的治疗性microRNA可高效沉默TRAF6,直接阻断下游炎症级联反应——该发现将治疗机制锚定于临床相关靶点,显著提升转化价值。 在缺血再灌注、脓毒症及顺铂诱导的三类AKI模型中,工程化外泌体通过协同作用逆转肾功能障碍、减轻超微结构损伤并减少炎症浸润。这项工作不仅为AKI提供了同步打击炎症-氧化应激的双靶点疗法,其"微环境编程外泌体"的设计原理更为治疗其他多因素疾病建立了可推广框架。


图片3.png

张楚悦副教授在大会进行口头交流


慢性肾脏病纤维化机制靶点研究


慢性肾脏病(CKD)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肾脏纤维化是CKD发展到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机制,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芳香烃受体是由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但在肾脏纤维化中的具体作用及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付平教授/马良研究员、任倩博士后的一项研究报告了芳香烃受体AhR在肾脏纤维化中的作用。在慢性肾脏病小鼠模型中,随着尿毒症毒素的积累,肾小管上皮细胞芳香烃受体的表达及活性显著上调,且与疾病进展存在明显相关性。条件敲减小管上皮细胞AhR表达,或使用拮抗剂CH223191抑制AhR活性能够显著保护小鼠肾损伤、减轻肾纤维化,提示AhR在CKD肾脏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体外,无论是小鼠原代肾小管上皮细胞或人源肾小管上皮细胞HK-2中,进行相关刺激造模,也显示与体内类似结果,并初步揭示了AhR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揭示了AhR在慢性肾脏病中的角色,并为肾脏纤维化的防治提供了潜在靶点。


图片4.png

任倩博士后在大会进行口头交流


慢性肾脏病研究进展-基于AARPRI的CKD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来自NHANES 2013-2018的证据


慢性肾脏病(CKD)是最常见的临床肾脏疾病之一,纤维化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有部分新型非侵入性指标可用于评估肝纤维化,如AST/ALT与血小板比值(AARPRI)和纤维化-4指数(FIB-4),但AARPRI和CKD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


付平教授、刘畅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基于NHANES数据库2013—2018年的研究数据,评估了肝纤维化评价指标AARPRI指数对于CKD的预测价值。研究发现当AARPRI低于1.375时,较高的AARPRI水平与患者较高的CKD患病率有关。此外,通过机器学习,在全面考虑糖基化血红蛋白(GHb)、血尿素氮(BUN)和年龄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新型预测模型,使AARPRI和FIB-4对CKD的预测价值进一步提高。


图片5.png

刘畅同学在大会进行口头交流


动静脉内瘘进展——双策略协同的内皮仿生支架涂层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血管通路中血栓和狭窄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是自体动静脉内瘘。而血管支架用于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仍存在较高的支架内血栓(IST)和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风险。


付平教授、陈冲博士后报告了一种双策略协同的内皮仿生涂层,可以显著改善支架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相关并发症。该涂层通过金属-多酚网络辅助聚电解质层自组装,在支架表面进行糖萼功能化并赋予支架释放生理性一氧化氮的能力。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共价和非共价结合方式来提高涂层的稳定性、均匀性和负载量,保证涂层性能的长效和稳定发挥。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和半体外血栓形成实验证明了涂层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附,减少血小板的激活并显著抑制血栓形成。体外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实验表明涂层能够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来促进内皮细胞增殖,通过调节平滑肌细胞表型来介导平滑肌细胞的生长行为。尤其是支架置入实验表明了涂层能够使支架快速内皮化并抑制血管内膜增生。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双策略协同的内皮仿生涂层用以降低 IST和ISR的风险,有望提高血管支架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结果。


图片6.png

陈冲博士后在大会进行壁报交流


PART 2


肾移植受者术后营养及并发症管理研究



石运莹教授团队就肾移植受试者术后营养管理及术后蛋白尿管理进行口头交流1个、壁报交流3篇。


图片7.png

石运莹教授课题组成员在ERA现场


肾移植受者术后短期更高的蛋白质摄入可减少术后感染事件发生风险


石运莹教授、杨滨绮博士后基于前期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蛋白者摄入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关系研究,进一步探究了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的影响。研究入选Focused Oral环节,并在大会中进行了口头报告与交流,获得广泛关注。


研究结果提示,与蛋白质摄入更低的组别相比,蛋白质摄入更高组在术后3月时的血清肌酐水平显著下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红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蛋白质摄入更高组在术后因感染住院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显著降低。综上,研究提示肾移植受者术后短期更高的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可显著保护移植肾功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改善肾性贫血及脂代谢,为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营养管理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图片8.png

博士杨滨绮在大会上进行口头交流


同时,石运莹教授团队博士杨滨绮的另外两项研究入选为大会Poste,报告了肾移植受者术后持续补充维生素D对移植肾功能及受者血清中sTim-3/HMGB1水平的影响。在补充维生素D的肾移植受者中,维生素D可能参与术后抗免疫排斥的发展,显著改善移植物功能,并减少炎症因子产生,为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防治提供思路及潜在靶点。另一项研究探讨了维生素D对于肾移植受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作用,证实了肾移植受者术后规律补充维生素D能够改善钙磷代谢,为肾移植受者术后甲状旁腺功能持续亢进及移植后骨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石运莹教授团队硕士王曾婕聚焦肾移植术后蛋白尿这一关键问题,开展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评估SGLT-2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结果入选为大会Poster。研究发现,达格列净能显著降低肾移植受者的尿蛋(UACR),且疗效不受患者糖尿病状态的影响。在为期12个月的治疗期间,患者的肾功能保持相对稳定,同时药物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对免疫抑制剂浓度产生影响。为SGLT-2i在肾移植受者蛋白尿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图片9.png

石运莹教授课题组成员入选Poster节选


图片10.png

石运莹教授课题组成员Poster合照


PART 3


基于人群队列的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与预测模型研究



曾筱茜副教授团队基于大规模及地域特征的临床队列,聚焦CKD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病、进展危险因素,进行4篇口头交流。


图片11.png

曾筱茜副教授课题组成员在ERA现场


慢性肾脏病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的探索


曾筱茜副教授、黄乐兮硕士研究生基于人群队列数据,系统探究了心理社会状态与CKD的关联。研究发现,社会隔离和孤独感与CKD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受试者相比,心理健康不佳者、广泛性抑郁患者、严重抑郁症状者或神经质特质评分≥5的受试者罹患CKD的风险均显著增高。这些结果揭示了心理社会因素与CKD之间的潜在联系,强调其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图片12.png

黄乐兮同学在大会现场进行口头交流


基于多模态数据与大模型的CKD风险预测


曾筱茜副教授、裴琳琳硕士研究生聚焦于利用多模态数据和大模型进行CKD发病风险预测。基于人群队列数据,他们开发了两种随机生存森林模型:单模态模型仅包含常规临床特征和多基因风险评分;多模态模型则额外整合了通过深度学习基础模型提取的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影像特征。融合视网膜OCT特征的多模态模型表现出更优的预测性能,其准确率显著高于单模态模型。研究表明,整合临床数据、多基因风险评分和视网膜OCT影像的多模态RSF模型能够显著提升CKD的预测效能。


图片13.png

裴琳琳同学在大会现场进行口头交流


PART 4


多功能复合抗菌抗凝涂层治疗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



透析导管是患者急诊透析的生命线,但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严重影响了导管使用时间,影响透析质量,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张凌教授、李佩芸博士研究生报告了一种透析导管涂层,可以显著抑制细菌生长,降低血栓形成风险。该方法采用简便的一锅法合成工艺,利用多巴胺实现纳米铜涂层的制备。通过多巴胺还原反应生成纳米铜涂层后,进一步采用聚乙烯亚胺进行稳定化处理,显著提升了涂层的稳定性、抗菌性能及肝素接枝量,保证涂层性能的长效和稳定发挥。体外细菌实验表明涂层能显著抑制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生长。体外血小板黏附实验和抗凝实验证明了涂层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附,减少血小板的激活并延长凝血时间。体外实验证明该涂层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功能复合抗菌抗凝涂层用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有望改善临床结果。


图片14.png

李佩芸博士在大会进行口头交流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