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每日战报来了1传78!涉疫医院层层失守后全面停诊!美国证实羟氯喹不仅对新冠无效,还会增加死亡率!!过去24小时里这24条重要战报你不能错过!

2020-04-24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疫情播报

哈尔滨自4月9日起的这一波聚集性病例,累计已感染了78人。哈尔滨新增的7名确诊病例,全都与哈医大一院相关。这座始建于1949年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黑龙江省内最大的医疗中心。不仅仅是哈尔滨室内,黑龙江省内乃至周边省市,也经常有患者来此就诊。这给这次聚集性疫情的传播,埋下了隐患。哈尔滨新增的这7名确诊病例,全都与哈医大一院相关。陈某从入院到最后确诊,中间多个环节均未起到防护作用,层层失守。日前,哈尔滨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意见》,靶向实施防输入、守住门、管好人、禁聚集等九条管控办法,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扩散势头。小编也要提醒大家,疫情还未过去,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餐,做好个人防护,医院要严防院内感染。

4月23日疫情战报已集结完毕!

疫情播报、诊疗进展、基层解惑、战地日记四大看点,

带您回顾热门资讯,精彩莫错过,赶快关注吧!

疫情播报

1.中国会成群体免疫洼地吗?五一能不能出去玩?白岩松提问流行病学专家

进入四月以来,我国几乎每天都有新增本土病例,最多的一天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达到12例,如何看待这些散发的本土病例?近期哈尔滨出现的“一传多”的本土病例暴露出什么问题?五一假期到了,我们能出去玩吗?《新闻1+1》连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为大家解答疑惑。

2.1传78!涉疫医院层层失守后全面停诊!多地紧急宣布隔离期变动调整!

据黑龙江卫健委通报,2020年4月21日0-24时,黑龙江省省内新增确诊病例7例(哈尔滨7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1例),其中:有4例是确诊病例陈某君(男,87岁)在哈医大一院住院期间同楼层同病区的住院患者、有3例为同期间住院患者陪护。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哈尔滨1例),为陈某君(男,87岁)在哈医大一院住院期间同楼层同病区的患者(21日新增确诊病例)陪护。至此,哈尔滨自4月9日起的这一波聚集性病例,累计已感染了78人。其中确诊病例55人(哈尔滨53人,辽宁1人,内蒙古1人),无症状感染者23人。

3.中国应该全民核酸筛查?张文宏这句话冲上热搜!

近日,有网友认为,应该开展全民的核酸筛查,“地毯式”搜寻无症状感染者。对此,张文宏表示反对。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4.CDC警示过度用洗手液对抗新冠病毒, 会伤害你和孩子

CDC报告数据显示在1至3月里,全美55个毒物控制中心接到了与家用清洁剂和消毒液有关的报警电话4.5万次,同比去年增长了20%。自从美国进入居家隔离和社交疏远之后,超市和购物中心里家用消毒清洁产品,包括各种漂白剂、非酒精消毒剂和洗手液被抢购一空。随之而来的是清洁消毒剂过度使用或不规范使用造成中毒案例激增,其中最常见的消毒产品中毒是吸入。

5.人群中有1/3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钟南山院士预测错了?

最近一些新闻的出现让很多人认为,在我国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人数上,钟南山院士预测错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在麻省的街上随即抽查了大概200个人,发现1/3的人核酸检测呈现阳性,也就是说,人群中有1/3的人是无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

6.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病毒将长期存在,疫情很容易出现复发

当地时间2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目前世卫组织已收到近250万新冠肺炎病例报告,不同地区的疫情趋势也不同。大部分西欧国家疫情已稳定或有下降趋势,非洲、中南美洲、东欧等地区虽然确诊病例不多,但疫情处于上升趋势,大部分国家仍处于新冠肺炎流行初期。谭德塞指出,新冠肺炎病毒将与我们长期共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国家已成功抑制病毒传播,但新冠肺炎病毒极其危险,早期证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然易感,疫情很容易出现复发。

7.中方宣布向世卫组织追加3000万美元捐款用于抗疫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23日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方决定在前期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现汇的基础上,增加3000万美元现汇捐款,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持发展中国家卫生体系建设。

8.全球新冠肺炎病例超260万!如何做胃镜避免交叉感染?这种检查解燃眉之急!

在全球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威胁的情况下,疫情下如何确保内镜诊疗安全是全球消化领域医生共同关注的话题。如何降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感染风险,提升胃镜检查安全性?消化道诊疗有哪些中国方案?4月17日20:10,由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发起的“大咖连线:无接触式胃镜系列研讨”线上直播活动第四场开启,中、法、英、美等各国消化领域顶级专家“云”聚一堂,共同聚焦新冠疫情下的消化科诊疗难点,分享疫情之下内镜诊疗防控经验。

9.中科院回应“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是病毒来源”之说

4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学知识普及,有关专家回答媒体提问。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一说,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相关信息,美国有人怀疑,德特里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可能是新冠病毒来源的说法,美国方面对此没有公开回应,我们无从作出判断。

10.首次披露!这里共有27名师生感染新冠病毒,如何防范?

4月22日,广东深圳市召开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通报深圳疫情防控最新情况,重点介绍学生返校有关工作,并首次披露师生感染新冠肺炎情况。

11.中国疾控中心:“五一”假期出游,要做好这些防护

“五一”假期将至,老百姓可不可以近距离旅游?会不会导致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大?应该如何做好防护?在4月23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表示,大部分近期没有病例报告的地区,人们出去旅游比较安全,但不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高危人群出游。

诊疗进展

12.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多个国家优先救治年轻新冠患者,有错吗?

截至北京 4 月 23 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了 250 万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除中国外多国的医院已经无法应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需要治疗冠状病毒的患者。由于国外医疗卫生系统不堪重负,患者人数超出了他们可以接受的治疗范围,因此医务人员被迫需要确定谁应该获得可用的呼吸机和 ICU 病床从而接受相关的治疗。

13.Science:从大脑到脚趾,新冠病毒如何在人体“横行”?

“这种病毒几乎可以侵袭人体的任何部位,包括肺,心脏和血管,肾脏,肠和大脑,并造成毁灭性后果,它的凶猛令人咋舌。”负责收集COVID-19临床数据的耶鲁大学的心脏病专家Harlan Krumholz说。近日,《science》杂志发表了其特约撰稿人Meredith Wadman、Jennifer Couzin-Frankel等人针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文章。

14.英国首相说抗体检测会是“转机”,它真的那么有用吗?

抗体检测或能帮助阻断COVID-19大流行——但是首先必须跨越几大障碍。来源:Greg Baker/AFP/Getty几十家生物技术公司和研究实验室正抓紧生产这种血液检测。全球各地的政府采购了几百万个试剂盒,希望借此决定何时能放松社交疏离措施,让民众重回工作岗位。一些政府甚至建议将抗体检测作为“免疫通行证”,让持有者可以获准与他人进行接触。

15.疫情期间家长自己在家如何判断宝宝发育是否正常?

今天值班接听电话,一个妈妈焦急的说“宝宝生后42天了,应该进行健康体检了,但是疫情期间附近的医院没有恢复健康查体门诊,自己也不会判断孩子是否发育正常......”这提醒我有必要再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判断婴儿期小宝宝们的生长发育,特别是1岁以内的小婴儿的发育情况,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身高”、“体重”等查看往期的相关文章。

16.对李兰娟院士论文再思考:测序获得的突变真的就是新冠病毒的突变吗?

2020年4月19日,以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单位,李兰娟院士等为通讯作者的文章“Patient-derived mutations impact pathogenicity of SARS-CoV-2”(患者源性突变影响SARS-CoV-2的致病性)在线发表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然而我们却发现该文实际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分离培养的病毒中发现的突变,并不是在真实自然条件下发现的突变!也就是说媒体报道的新冠病毒19个致病性新突变并不全是在真实病人身上发现的!真实病人身体上中新冠病毒发生了什么样的突变,文章中并未说明。什么是病毒突变?什么是基因测序?实验室培养的病毒后代和病人身体中病毒后代会有差异嘛?下面我们对以上问题作一个详细的介绍。

17.专家警告新冠疫情或二次暴发:比第一波后果严重,这种人最危险…

《今日美国报》网站4月19日刊登题为《第二波新冠病毒将于何时袭来?会是什么样的?》的报道称,在第一波新冠疫情结束前,科学家就已经在担心第二波疫情。专家指出,在疫苗出现前,很可能会有第二甚至第三波疫情。

18.为什么“新冠病毒人造论”站不住脚?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近期,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又流传着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测,诸如“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然而,国际权威机构及多数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学者均表示,这些猜测缺乏科学支持,迄今为止所有证据都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制造。

19.张文宏又上线了!用实际案例回应“喝粥”争议

今天下午,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连线张文宏教授,在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为华侨留学生等在线解“疫”答惑。第二波疫情会来吗?回国途中可以吃方便面吗?为何说多吃鸡蛋多喝牛奶?张文宏教授均作出回应。

微信图片_20200423114636.png

20.院士解读,胃肠镜为啥没一次性的?与别人用同一根镜子会感染吗?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特殊时期,一次性消化内镜诊疗成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避免医源性感染方面带来了实质性改善。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认为并非所有的消化内镜都适合“一次性”,只有部分特殊的镜子适合。

21.国际认可!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受者即将康复出院!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ANNALS OF SURGERY》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教授作为通讯作者,肺移植科主任韩威力主任医师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外科学顶级期刊《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上在线发表题为《Lung Transplanta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end-stage COVID-19 Pneumonia》的论文。该文的背后正是浙大一院在3月初成功完成的全球首两例老年新冠肺移植手术,向全球宣告了终末期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2.最新 | 李红良团队系统介绍COVID-19的特点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020年4月15日,心血管顶级杂志Circulation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中心的PeterP. Liu教授合作的题为“The Science underlying 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the CardiovascularSystem”的深度综述文章。该文章围绕COVID-19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临床和基础的角度对COVID-19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阐述。

23.实锤!美国证实羟氯喹不仅对新冠无效,还会增加死亡率!

2020年4月21日,南卡罗来纳大学Joseph Magagnoli等人在预印版平台medRxiv发表未经同行评审的题为”Outcomes of hydroxychloroquine usage in United States veteran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一共分析了368例患者,一共分为三组:羟氯喹组(HC, 97例)、羟氯喹+阿奇霉素组(HC+AZ,113例)和对照组(158例)。结果发现,三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7.8%,22.1%,11.4%。经过各种因素的调整,发现与无HC组相比,HC组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风险更高(调整后的危险比为2.61),但在HC + AZ组中则没有(调整后的危险比为1.14)。总而言之,在这项研究中,在仅接受羟氯喹治疗的患者中发现总死亡率增加。这些发现突出了在广泛采用这些药物之前,等待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24.在COVID-19治疗中应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柳叶刀-血液病学》(The Lancet Haematology )近日发表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团队的评论,文章指出,COVID-19患者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在COVID-19患者的治疗中,应定期评估VTE和出血风险,给予VTE高危COVID-19患者更多关注。自2019年12月份以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已在全球蔓延,感染人数超过100万,死亡人数超过7万。 COVID-19患者,尤其是危重症患者,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卧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和中心静脉置管。 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报道评估这些患者的VTE风险。因此,我们使用来自中国的全国性数据描述COVID-19患者的VTE风险。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