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正常大便主要物质是水分、食物残渣、以钙盐为主的矿物质以及肠道益生菌。婴幼儿在每个年龄段大便表现是不同的。
(1)新生儿:刚生下来的宝宝前2~3天排出的大便叫胎便,通常没有臭味、状态黏稠、墨绿色,主要由孩子在胎内吞咽的羊水和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毳毛、皮脂以及胆汁、肠道分泌物等组成,一般3天后大便逐渐变为黄色。
(2)母乳喂养婴儿:黄色膏状带少许颗粒,偶尔发绿,略有酸味。大便呈酸性,新生儿期大便次数较多,一天2~5次,随着月龄的增长,大便次数会逐渐减少,2~3个月的孩子大便次数会减少到每天1~2次。
(3)配方奶喂养婴儿:大便较少,通常会干燥一些,颜色较浅,多为土黄或金黄色,略带一些臭味,大便呈中性或碱性,每天约1~2次。
(4)添加辅食后:随着辅食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宝宝大便开始接近成人,大便往往是棕色或深棕色,会比较臭。这个阶段宝宝大便内有时会掺杂一些未完全消化的青菜、水果屑等颗粒,这属于正常情况,无须担心。
2.宝宝为什么会拉绿色的大便?
大便中为什么会有奶瓣?
粪便颜色与大便中所含胆汁的化学变化有关,小肠上部胆汁含有胆绿素,这段肠管内的大便因胆绿素的作用呈黄绿色,大便被推送到结肠后,胆绿素还原成胆红素,大便就会变浅呈黄色。
造成大便发绿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大便呈酸性时,肠道内胆绿素就会增加,大便因此会发绿。母乳喂养的宝宝的大便偏酸性,所以宝宝经常排出的大便呈浅绿色,而牛乳喂养的小儿大便偏碱性,所以大便呈浅黄色。②使用加强铁的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会因为铁离子的颜色造成大便发绿。③少数绿便为疾病所致,比如腹泻病时肠道蠕动很快,胆绿素来不及被还原成胆红素,大便也会呈现绿色,此时不仅大便呈绿色,而且便次也会增加,往往还含有黏液。所以宝宝大便发绿大多是生理性的,如果宝宝吃奶好,全身情况正常,妈妈就不需要担心。
宝宝的大便,经常会混杂一些白色的颗粒,俗称奶瓣,是牛奶中的酪蛋白与钙盐凝结而成的凝块,只要宝宝食欲与生长状况良好,不需要治疗。
3.从宝宝的大便能判断出其
是否生病了吗?
大便次数增加或便秘可以反映出宝宝消化出现了问题,而大便性状变化同样提示宝宝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
(1)大便灰白色:如果大便的颜色是“白陶土样”的,有可能是因为胆道闭锁或胆汁淤积,导致胆黄素无法进入肠腔,因而大便呈白色。
(2)大便黑色或红色:首先注意有无食物的干扰,比如进食动物肝脏、血制品、中药等,如果没有就应该考虑消化道出血。血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大便呈红色或黑褐色,或者夹带有血丝、血块、血黏膜等。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脂肪便:粪便呈淡黄色,液状,量多,像油一样发亮,在尿布上或便盆中如油珠一样可以滑动。多由于脂肪消化不良所致。
(4)泡沫状便:大便稀,大便中有大量泡沫,带有明显酸味。是对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良所致,减少或停止这些食物即可。
(5)臭便:大便闻起来像臭鸡蛋一样。大多由于宝宝蛋白质摄入过量,或蛋白质消化不良所致。
(6)水样便或蛋花样:粪便中水分增多,水与粪便分离,而且排便的次数和量有所增多。多见于秋季腹泻。
(7)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多发生于孩子患有肠套叠的情况下,后者发生出血性肠炎的可能性大,孩子多伴有哭闹、腹胀及吐泻等情况。
(8)大便为鸡蛋清样的黏液便,或伴有脓血便,提示发生肠炎的可能。
(9)便秘: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小儿哭闹、费劲,粪便干硬,甚至表面带血,这提示有便秘发生。多因孩子偏食和排便无规律引起。但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低的宝宝也可出现便秘。
小婴儿生长发育比较快,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以及热量较多,而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分泌的消化酶又比较少,因此与成人相比其胃肠道负担是比较重的,腹泻发生率比较高。
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喂养或添加辅食不当,比如进食量或种类过多、进食不规律、突然改变饮食结构、腹部受凉等都会造成婴儿腹泻。
(2)全身以及胃肠道免疫功能不够成熟,一旦食物或食具被污染,而肠道自身免疫功能不能发挥作用时,就非常容易患肠炎从而出现腹泻。
(3)婴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的发育均未成熟,在患有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时,也会因消化功能紊乱而出现腹泻。
(4)使用抗生素以及中药,容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或肠蠕动增快而造成腹泻。
(5)近些年来食物过敏造成的腹泻发病率也在增加,常见的过敏物质有牛奶、鸡蛋、鱼虾、坚果等。
症状比较轻的腹泻病,家长可以在家进行治疗和护理,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方法:详见本书问题“腹泻时如何饮食?”解答。
(2)常用药物:口服补液盐、益生菌、蒙脱石散等常用腹泻药物,家长可以自己使用,但要注意使用说明,比如口服补液盐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配制,大多数益生菌是不能与抗生素同时服用的。
(3)加强隔离与消毒:感染性腹泻病多有传染性,患儿需在家隔离。每天餐具要煮沸消毒,粪便要加消毒液消毒后再倒入厕所,生活用品要单独使用。
(4)护理:婴幼儿臀部皮肤嫩弱,腹泻时肛门周围皮肤容易出现充血甚至糜烂,每次便后都要用温水清洗,并涂上植物油,尽量不使用纸尿裤,保证皮肤局部干燥透气。
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精神萎靡,嗜睡不容易叫醒;阵发性剧烈哭闹,腹胀;呕吐物有黄绿色胆汁,大便有血;尿少、无泪。
孩子大便呈柏油样,多为上消化道出血所致。
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速度较慢,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故粪便呈黑色;又由于硫化亚铁刺激肠黏膜分泌较多的黏液,而使粪便黑而发亮,故称为柏油样便,多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糜烂性胃炎所致的出血。
若上消化道出血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另外,正常人进食动物血、猪肝等含铁多的食物也可使粪便呈黑色,而服用铋剂、炭粉以及某些中药等药物也会使粪便变黑,但一般为灰黑色,无光泽,查隐血试验阴性可帮助鉴别。
肛门排出的大便中带血或全为血便,无论颜色是鲜红的、暗红的还是柏油样的,都称为便血。
粪便的颜色取决于消化道出血位置的高低、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肠道停留的时间,一般上消化道出血多为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
宝宝大便带血应注意以下问题:
(1)是不是消化道出血:宝宝便血了,家长可回忆下是否有口腔、鼻咽等部位的出血,吃奶的宝宝妈妈乳头有无皲裂,最近是否服用含铁丰富的食物或药物。便血是否和某些食物有关(如牛奶)。
(2)不同年龄的宝宝便血原因不一:新生儿便血大多由于咽下母亲产道或皲裂乳头的血或由于患有新生儿维生素K1缺乏、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消化道畸形等疾病;牛奶蛋白过敏出现在哺乳期宝宝;婴儿和幼儿便血多见于肠套叠、梅克尔憩室、肠息肉、脱肛、肛裂等疾病中;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便血要考虑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病、肠息肉、肛裂、过敏性紫癜等疾病。
(3)宝宝便血时的表现:少量便血且呈鲜红色,鲜血附在大便的表面,多是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疾病出血;肠道炎症时便血出血量不是很多,粪便为脓血便,间断性排便,可伴有发热、腹痛及呕吐等症状。过敏性肠炎多会有皮肤湿疹。如果解大便时小儿无哭吵要考虑直肠息肉,如果小儿哭吵厉害要考虑肛裂,也见于肠套叠等。
改编自:《儿童健康好帮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分册》
来源:人卫儿科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