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吉林市人民医院 刘志宏 王宏光 刘俊鹏 刘时助 王立波
患者男性,56岁,体检行结肠镜检查来我院,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浅表隆起型病变,待排早期直肠癌。
既往体健,偶饮酒,否认手术外伤史。
患者一般状态好,心肺查体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肿物。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离子、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异常。
胸部平片、全腹平扫+增强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未见明显异常。
内镜主机及图像处理系统:奥林巴斯290系统。内镜型号:GIF-H290ECI。染色方法:1%亚甲蓝+0.05%结晶紫双重染色。
普通白光内镜
直肠距肛缘约10cm可见一直径约0.8cm扁平黏膜隆起(图1,黄色箭头),中央略凹陷,结直肠肿瘤发育形态分型0-Ⅱa+dep型,呈发红色调,与周围黏膜边界清晰,形状欠规则,充气、吸气观察,病变不延展征阴性。病变周边黏膜呈白色鸡皮样改变(图2和图3)。
窄带成像(NBI)放大染色内镜
逐级放大观察病变,病变与周边黏膜分界线清晰,形状不规则;病变区域分布茶褐色表面微血管,口径不一,分布不规则(图4),中央凹陷区域表面微血管呈断续点线状(图5),12点钟区域微血管消失(图6),周边微血管呈螺旋状,无粗大血管;表面微结构观察不到;另可见少量白苔,不易被冲洗掉。NBI放大染色内镜下分型介于日本放大内镜专家组(the Japan NBI Expert Team,JNET)分型的2B型与3型之间。
放大内镜结晶紫染色
逐级放大观察,病变表面见管状、类圆形和脑回样腺管开口,排列不规则,口径大小不一,大部分区域符合大肠肿瘤腺管开口部形态(pit pattern)分型的VI型轻度不整;病灶凹陷的12点钟区域(NBI放大染色内镜下无血管区)经反复0.05%结晶紫滴染仍不着色,表面结构显示不清,但与周边的VI型区域相连续,呈逐渐过渡,无明显分界线(图7和图8,黄色箭头区域)。
注:pit pattern分型包括Ⅰ~Ⅴ型,其中Ⅴ型又分为ⅤI型(不规则腺管)和ⅤN型(无结构)。
EC细胞内镜
1%亚甲蓝+0.05%结晶紫双重染色,放大至最大倍率(520倍)观察,管腔宽窄不一、不光滑、走行不规则;细胞核以类圆形核为主,可见少量杆状核,浓染、大小不一、呈假复层排列,核质比增高,细胞核排列至腔缘、极向紊乱(图9),单纯结晶紫染色不着色区域有管腔结构,较VI型区域腺腔更加狭窄、腺体排列拥挤,符合EC分型3a型(图10)。
图1 白光远景观察
图2 白光中景吸气相观察
图3 白光中近景充气相观察
图4 NBI近景非放大观察
图5 NBI中等倍率观察
图6 NBI高倍率放大观察病变12点钟区域
图7 结晶紫染色低倍放大观察
图8 结晶紫染色中等倍率放大观察
图9 VI型区域520倍观察
图10 染色不良区域520倍观察
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后标本显微镜观察 实体显微镜观察病变区域(包括切除前的不染区)染色良好,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表面见管状、类圆形、脑回样腺管开口,排列不规则,口径大小不一,全区域符合大肠肿瘤的pit pattern分型的VI型轻度不整(图11)。
病理结果 (日本标准)高分化管状腺癌,大小约8mm×7mm,大体形态结直肠肿瘤形态学分型0-Ⅱa型,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水平切缘及垂直切缘阴性,肿瘤距切缘最近距离为2mm,未见溃疡,淋巴及血管未见累及(图12)。
病理解读 5号组织条,低倍镜观察,病变呈0-Ⅱa型,位于黏膜层,未突破黏膜肌层,与周边黏膜有明显的分界线,病变区域有较规则的腺管形成,呈迂曲、分支状,两端呈双层楼结构,越向病变中央,底层的正常腺管被肿瘤腺管取代(图13);中央区域肿瘤腺管紧邻黏膜肌层,但未侵犯、突破黏膜肌层(图14)。细胞核大、深染、染色质丰富,以类圆形为主,部分区域为杆状核,假复层排列,核质比增高,极向紊乱(图15)。
图11 术后标本结晶紫染色后体视显微镜观察
图12 病理复原图
图13 5号组织条HE染色低倍率观察
图14 5号组织条HE染色中倍率观察
图15 5号组织条HE染色高倍率观察
内镜下诊断消化道早癌,需要我们通过内镜下观察到的各种病变表面情况,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及深度。这个判断是基于病变表面所得出的,而实际上病变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因此想准确判断其性质和浸润深度是非常困难的。为此,内镜专家们制定了各种分型和诊断流程,来尽可能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首先是判断病变的性质。本病例在采用JNET分型时遇到了一些麻烦,该病变既符合2B型的特点,局灶又出现无血管区域,是判断为2B型还是3型?可见,尽管采用同一个分型标准,不同医生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判断。这时追加结晶紫染色后放大观察,采用更为准确的大肠肿瘤pit pattern分型进一步判断是较好的处理方法。在看到病变大部分区域呈VI轻度不整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该病变为癌。其次是浸润深度的判断。NBI放大染色内镜下观察病变的12点钟方向为无血管区域,疑似JNET 3型,结晶紫染色放大下该区域不着色,如果不能排除VN型pit pattern,则要考虑黏膜下深浸润。综合内镜图像,考虑病变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浅层,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有以下三点依据:第一,白光下看到不延展征阴性;第二,病变结晶紫不着色区域与周围VI型轻度不整区域呈逐渐过渡,无明显分界,因此不考虑VN型pit pattern,单纯染色不良染色可能性大。第三,EC细胞内镜观察,在这一区域看到清晰、密集的腺管结构,EC分型3a型,提示病变为黏膜内癌或黏膜下浅浸润癌。综合分析以上依据的可靠性,第一,依据相对客观,但易受到内镜操作者充气量影响;第二,对于“是否存在过渡”的判断,比较主观;第三,有清晰的结构和细胞图像作为依据,判断最为客观;同时,密集排列的腺管结构,也解释了该区域单用结晶紫不染、NBI放大染色内镜下表面微血管构造不能被观察到的原因。
目前,对NBI放大染色内镜下观察JNET分型2B型,以及诊断确信度低的1型、2A型和3型病变,建议应用染色剂染色放大后采用另一种结构异型性方法——pit pattern分型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这一操作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也等于放弃了NBI放大下获得的诊断信息,其诊断精度只是提高到了pit pattern分型的水平。在JNET分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EC细胞内镜的EC分型,从结构异型性和细胞异型性两个维度进行诊断,采用腺腔形状、腺腔宽度、窝间部宽度、腺腔走行,细胞核形状、大小、极向等相对更加客观的指标进行判断,是否能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呢?基于这一思路,我们中心制定了一套“EC细胞内镜联合JNET分型——大肠黏膜病变经验性诊断流程”(图16)。目前,该诊断流程在我中心的使用初步显示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与JNET分型后pit pattern分型诊断的流程方法相比较是否具有更多的优势,仍在研究和临床验证中。
图16 EC细胞内镜联合JNET分型——大肠黏膜病变经验性诊断流程
☆本栏目与吉林市人民医院消化中心合作,特约主任编委王宏光教授
☆每两月一期,敬请关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