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年会是全球肿瘤放疗界的最高学术盛会,今年是第62届,年会于10月25-28日在美国迈阿密(线上)举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主任曾昭冲教授带领的肝癌放疗临床和基础研究团队2项最新创新性研究成果分别被接受为大会口头(Oral)和壁报(Poster)交流。值得一提的是,ASTRO口头报告是从超过3300篇摘要投稿层层筛选280篇最具引领性的高质量研究报道。今年该团队已有2项研究成果分别被肿瘤学临床和基础研究国际顶级会议——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接受为壁报交流。作为4篇研究成果的第 1 作者,放疗科副主任杜世锁教授在大会上作口头发言。
放疗联合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模式,联合治疗的基础是放疗的系统免疫激活效应。但目前临床应用关键问题是缺少能准确评价、预测放疗对免疫系统的明确指标。此次曾昭冲教授团队口头汇报了关于放疗后I型干扰素水平(IFNβ)变化的临床相关研究成果,证实了放射线物理性破坏靶细胞染色体 DNA 是细胞死亡主要的机制,通过精确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首次证明放疗后断裂染色体 dsDNA 可以激活免疫细胞 cGAS-STING-IFN-I 信号轴形成正反馈环路诱导肝细胞大量坏死,该通路是发生 RILD 的关键机制。该研究深入、系统地延续了曾昭冲教授团队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从独特视角阐明 RILD 免疫调控机制,对放射性相关毒副作用防控提供全新思路和理论支持(ASTRO年会 No.3177)。
另一方面,肝肿瘤细胞cGAS-STING信号通路激活,诱导PD-L1上调产生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免疫逃逸,可能影响放疗诱导的抗肿瘤作用(AACR年会No.e16672)。通过检测放疗前后血清可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水平包括sPD-L1,sPD-1,sTIM3,sLAG3等,发现肝癌放疗后血sPD-L1、sPD-1及sTIM3的水平发生显著性变化,尤其PD-L1的与预后有显著负相关性(ASCO会议 No.2903),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放射生物学理论,将有望成为放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关键理论基础。
第一作者简介
杜世锁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关键岗位教授,2010年获复旦大学放射肿瘤学博士学位,2011-2015年在New York University癌症中心放疗科从事博士后工作,2015-2018年在Thomas Jefferson University肿瘤中心放疗科作为副教授从事放疗免疫激活效应的机理研究及放疗联合免疫治疗临床前期和临床研究。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