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 是人体的正常定植菌群,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容易进入肝脏引起肝脓肿。肝脓肿依据病理过程可分为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初期和脓肿形成期。不典型肝脓肿多反映病理阶段的炎症期和脓肿形成初期,其CT表现复杂多样,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肝脓肿主要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肝脏化脓性疾病,临床以细菌性肝脓肿最常见。目前,KP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化脓性肝脓肿的最主要病原菌。有研究显示,在亚洲地区导致肝脓肿的KP多为高毒力型,其更容易引起全身的迁徙性感染,通常预后不佳,可导致败血症,甚至脓毒症休克,致死率高。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可能会使白细胞的吞噬、免疫功能受损,病原菌的清除率下降,从而容易导致KP感染并出现肝脓肿。
肝脓肿的MSCT表现与其所处病理阶段密切相关。对于不典型肝脓肿,既往报道以“蜂窝征”“花瓣征”等CT征象较常见。但导致肝脓肿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不同致病菌引起不典型肝脓肿的影像特征是否有差异,这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发现KP所致不典型肝脓肿部分病灶内出现血管穿行征,主要为肝动脉,并伴有血管增粗、边缘模糊及形态不规则等受侵改变,这与脓肿正处于早期阶段有关,此时病变组织细胞水肿伴炎性渗出,坏死及液化不明显,脓腔还未彻底形成,其内穿行血管同时发生炎性改变; 这与部分病变的滋养血管有所差异,其血管本身常无急性炎性改变。随病程发展,血管炎性反应进一步加重,部分病灶可出现“蜂窝征”等改变。
病灶动脉期可见周围肝实质一过性强化,可能机制包括脓肿周围充血、水肿导致血流高灌注,以及炎性细胞浸润、压迫门静脉致其狭窄,从而使肝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
少数病灶呈轻度强化,且周围肝实质未见异常强化,导致误诊为原发性肝淋巴瘤(PHL)。这可能与致病菌的种类、毒力及侵袭性大小有关,导致脓肿周围炎性反应不明显,从而未出现异常灌注现象。
图1 A~C 女,71岁,KP不典型肝脓肿。A、B.(冠状位) .动脉期示肝左叶病灶内可见血管穿行(长箭),边缘模糊,周围可见异常灌注; C.患者8天后复查,静脉期示病灶呈“蜂窝征”,其内穿行血管明显增粗、模糊(长箭) ,另肝左叶内侧段小脓肿显示清晰、新增肝右叶小脓肿(短箭)
图2 A、B 女, 68 岁,KP 不典型肝脓肿。动、静脉期示肝右叶病灶轻度强化,其内见血管穿行( 长箭) ,边缘稍模糊,周围肝实质未见异常灌注,此例误诊为PHL
图3 A、B 男,74 岁,KP 不典型肝脓肿。动脉期示病灶呈“蜂窝状”强化,内见血管穿行征( 长箭) ,其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周围可见异常灌注( 短箭)
图4 男,46 岁,PHL 患者。CT 增强静脉期示肝左叶内侧段病变呈轻度强化,其内可见血管穿过,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边缘毛糙等受侵表现
(1) PHL:乏血供肿瘤,多为轻度较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血管穿行且无受侵,呈“血管漂浮征”,可能是由于肿瘤跨越或沿脏器解剖结构生长,因而其内原有解剖结构残留;此外,病灶周围肝实质异常灌注少见,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常无特异性。
(2) 局灶性脂肪变性:属于脂肪肝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肝左叶内侧段,通常无占位效应,CT 增强呈均匀强化,病变区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异在各期中大致相同,病变内可见正常肝血管穿行,血管无受压、扭曲等受侵征象; 临床常无症状,多为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偶然发现。
(3) 肝内胆管细胞癌:好发于肝左叶,可伴局部胆管扩张、邻近肝包膜回缩及肝叶萎缩等,CT增强呈典型“慢进慢出”和延迟强化表现,病灶边缘强化环多不完整,其内血管常出现受侵征象。
(4)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 : EHE 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多个解剖部位,肝脏EHE多位于肝包膜下,部分病灶内可见血管穿行,但EHE具有嗜血管生长的特性,易侵犯肝窦和肝内静脉系统,围绕肝、门静脉及其分支生长使其狭窄或闭塞,血管发生受侵改变。
总之,KP不典型肝脓肿的MSCT表现复杂多样,笔者认为: 病灶内出现血管穿行伴炎性受侵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史,出现发热、腹痛,实验室检查炎症指标升高等,则应首先考虑KP不典型肝脓肿的可能性。
转自:熊猫放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