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分为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其预后与病变的诊治时机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早期胃癌是指肿瘤位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意味着病变较浅,不论肿瘤有多大,有没有淋巴结转移都属于早期胃癌。
由于早期胃癌病人,多数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医生不能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来诊断早期胃癌,而主要依靠内镜或内镜下的活检来确定是不是早期胃癌。
▲标准胃镜检查
传统内镜包括白光内镜和色素内镜。
白光内镜是判断病变浸润深度最常用的检查手段,能够清楚观察病灶的色调、形态、周围黏膜变化及其随气体量变形等大体特征。
色素内镜是利用某些染料对黏膜进行喷洒染色,将病变表面特点及范围显示更为清楚。常用于胃黏膜染色的染色剂包括靛胭脂、冰醋酸。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在早期阶段发现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色调改变:发红、发白、红白混杂
2.形态改变:隆起、凹陷、凹凸不平、毛刺征、溃疡形成、周边黏膜皱襞集中、中断等
3.易出血或自发性出血
从内镜形态学上看,早期胃癌的分类标准有以下:高于2.5mm的隆起型(0-Ⅰ型)、深度>1.2mm的凹陷型/溃疡型(0-Ⅲ型)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平坦型(0-Ⅱ型)3种。
平坦型又分为表浅隆起型(0-IIa型)、表浅平坦型(0-Ⅱb型)、表浅凹陷型(0-Ⅱc型)3个亚型。
对于混合型病变则分别记为0-Ⅱa+Ⅱc、0-Ⅱc+Ⅲ等。
▲隆起型(0-Ⅰ型)
▲表浅隆起型病变(0-Ⅱa型)
▲表浅平坦型病变(0-Ⅱb型)
▲表浅凹陷型病变(0-Ⅱc型)
▲凹陷型病变(0-Ⅲ型)
但需要注意的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是1%~3%,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是11%~20%。巴黎分型中提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亦适用于黏膜下癌,但癌细胞浸润黏膜下层的深度要求≤500μm。
针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日本学者八尾建史提出的“VS(vessel plus surface)分型理论”提供了一个比较容易掌握的内镜分型标准。
“VS分型理论”认为,早期胃癌诊断的3个要素分别为:边界、微血管改变和微结构改变,其中任意2条符合即可诊断为早期胃癌。
2009年Yao等首次提出了微血管和表面微结构(VS)分类系统,是一个用于使用放大内镜区分癌性和非癌性病变诊断系统,已被作为M-NBI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
随着NBI放大内镜的出现,早期胃癌诊断的准确率有所提高,因其能帮助发现胃黏膜的细微形态改变、预测病理类型及明确病变边界。
▲胃底腺黏膜示意图
白色区域为隐窝边缘上皮(MCE);白色区域(MCE)中央隐约可见点状及条状的暗纹,为腺体或隐窝开口(CO);周围棕色的条状区域为上皮下血管(SEC);横跨血管两变的灰白色区域为隐窝间部(IP)
▲幽门腺黏膜示意图
可见规则的线条状(linear)和网状(reticular)表面结构;隐窝开口消失(其实隐窝开口未消失,只是变得隐约难见);微血管结构呈线圈状(coil-shape);看不到汇集静脉(CV)
2016年Muto等基于VS分类系统,创建了一种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放大内镜简单诊断算法(MESDA-G)。在MESDA-G中,首先需检查病变区和非病变区之间的分界线(DL)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病变被诊断为非癌性病变,如果存在则应分析DL内部是否存在不规则的微血管模式(MVP)和(或)微表面模式(MS),如果其中一个或两个不规则,则诊断为早期胃癌。
MV和MS模式分为三类:规则、不规则和不存在。
据此,M-NBI诊断早期胃癌的标准可分为:
(1)不规则微血管形态(MV)和分界线(DL)同时存在
(2)不规则表面微结构(MS)和分界线(DL)同时存在
只要符合上述两项其中之一即可诊断为癌。
▲DL:分界线;IMVP:不规则微血管模式(irregular microvascular pattern);IMSP:不规则微表面模式(irregular microsurface pattern)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来源:广东徐克成关爱健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