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甲状腺超声到底怎么看?

2022-04-23作者:论坛报林皓资讯
癌症筛查非原创

甲状腺结节以良性居多,不排除癌变可能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最常见的一种病症,通俗来讲就是甲状腺内部出现的团块状改变,这种肿块可以是良性的,包括各种增生和良性肿瘤,也包括恶性的肿块。甲状腺结节可以单发,也可能出现很多个,即所谓多发性结节。


甲状腺结节可通过单纯体检或彩超等检查发现。目前研究表明,在所有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中,约有85%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结节,剩下约15%为恶性结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应该如何筛查?


彩超对于甲状腺结节筛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检查手段,经济实惠并且没有辐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作为甲状腺体检的首选。根据体检报告来看。体检报告的甲状腺彩超TI-RADS,会显示甲状腺结节为哪一类,以此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针对不同的类别也有各自的应对方式。


1类


正常的甲状腺,无病灶恶性风险为0。


2类


可确诊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为0,临床建议长期(12个月)间隔随访。


3类


良性可能较大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3%,临床建议中长期(6个月)间隔随访。


4A类


有一定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在3%~30%之间,临床建议首选短期(3个月)间隔随访;次选细针穿刺活检;若活检结果为阴性,继续短期随访。


4B类


有相当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在31%~60%之间,临床建议首选细针穿刺活检;若活检结果为阴性,可短期间隔重复穿刺,或考虑手术治疗。


4C类


有极大恶性可能的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在61%~94%之间,临床建议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次选细针穿刺活检后手术治疗。


5类


可确诊的恶性甲状腺结节,恶性风险>94%,临床建议立即外科手术治疗。


6类


病理证实的恶性结节。


做了甲功检查,还需要做彩超检查吗?


甲功和彩超是不同的检查,甲功正常与否并不能判断良恶性。甲功检查属于免疫学范畴,它主要是检查血中甲状腺相关激素有无异常增多或者减少,是用来衡量甲状腺功能的。


而甲状腺彩超则属于影像学检查范畴。它是通过超声来看甲状腺是否有结节增生或者萎缩,以及增生性质的。通过彩超还可以看到甲状腺的血流供应是否异常,是属于形态的检查。


所以两个检查侧重不同,是无法替代的。


甲状腺癌,可以预防吗?


虽然目前甲状腺发病率增高的部分原因尚不明确,但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甲状腺结节的发病主要有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与过度富碘、缺碘、高氟、甲状腺激素需要量增加、辐射、年龄、性别、精神状态、工作性质、情绪变化等因素相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事项也能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避免过量辐射


避免过量辐射照射,特别是儿童、青少年。


合理搭配饮食


瓜果蔬菜肉类均衡摄取,尤其是碘类的摄取;


每周至少运动3次


研究证实,运动可调节体内激素分泌水平,预防与激素相关的癌症


调整情绪


科学研究发现,敏感、猜疑、爱生气、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情绪很容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导致体内各项生理功能失调而引发癌症。


避免酗酒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把酒精和酒精的初级代谢产物一起归为1类致癌物,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都有最高等级的致癌证据。


体检筛查肿瘤


肿瘤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有长期致癌因素接触史、长期不良生活习惯、长期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特别是年龄超过45岁的人,尤其要重视肿瘤筛查,定期体检。



来源: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