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一种Ⅹ因子激动剂的临床前研究和在血友病伴抑制物患者中的Ⅰ期临床研究
发表期刊:《血栓与止血杂志》[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F(2022):10.4]
通讯作者:张磊、杨仁池、周虎
第一作者:陈云飞、徐艳梅、孙婷
主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此研究在全球内首次探讨了从圆斑蝰蛇(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毒液中提取的FX激活剂——STSP-0601在血友病伴抑制物患者(包括HA和HB患者)中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有可能成为HA或HB伴抑制物患者的新止血治疗选择。同时,此研究结果也为不伴抑制物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血友病A(HA)和血友病B(HB)分别由因子Ⅷ(FⅧ)和因子Ⅸ(FⅨ)缺乏引起,其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替代性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然而,20%~30%的HA患者和5%的HB患者会产生外源性FⅧ或FⅨ抑制物,抑制物会导致替代治疗的疗效减低、出血风险和治疗成本增加。
产生抑制物患者的出血主要靠旁路制剂治疗,包括活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物(aPCC)和活化重组因子Ⅶ(rFⅦa)。然而,aPCC中的FⅨ和微量FⅧ可诱导对FⅨ和FⅧ的记忆反应。rFⅦa价格昂贵,半衰期短,为控制急性出血发作,必须重复多次给药。
新出现的非因子替代疗法虽然提高了血友病患者的治疗水平,但目前已经上市的FⅧa功能模拟物emicizumab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concizumab)和抗凝血酶(AT)(fitusirin)都只能用于抑制物患者的出血预防,不能用作出血急性期的止血治疗。因此迫切需要为HA和HB伴抑制物患者探索具有高效力和更快作用的替代疗法。
此研究在全球内首次探讨了从圆斑蝰蛇(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毒液中提取的FX激活剂——STSP-0601在血友病伴抑制物患者(包括HA和HB患者)中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STSP-0601具有很好的安全性,且可以显著改善凝血相关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生成潜力(ETP)和凝血酶峰值(peak height)。
研究为临床前以及I期临床研究。临床前研究显示,STSP-0601在体外可特异性激活FX,对其他凝血因子无明显影响。
在FⅧ基因敲除的小鼠体内,STSP-0601可以剂量依赖性缩短APTT。断尾试验24h后,STSP-0601可见显著减少小鼠死亡率。
临床研究分为Part A和Part B两部分,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以及其他参与中心>18岁的HA以及HB伴抑制物患者。Part A为单次给药,剂量爬坡组。STSP-0601剂量分别为0.01 U/kg、0.04 U/kg、0.08 U/kg、0.16 U/kg、0.32 U/kg以及0.48 U/kg。Part B为0.16 U/kg单剂量,多次给药组,最多给药6次。
试验过程未产生严重不良事件以及血栓栓塞相关不良时事件。试验结果显示,随着STSP-0601剂量的增加以及给药次数的增多,APTT明显缩短,同时凝血酶生成试验相关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此研究首次揭示了STSP-0601作为首个FX激活剂,为抑制物患者止血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有可能成为HA或HB伴抑制物患者的新止血治疗选择。同时,此研究结果也为不伴抑制物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市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基因治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学会理事长、 Global Medical Genetics主编,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万人计划’” 、“国家卫生健康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 ”等称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与止血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及博士生导师、亚太血友病协会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止血与血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院协会罕见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学组主任委员、中国血友病协作组组长、中国罕见血液病工作组组长、Haemophilia中文版主编、《血栓与止血学》杂志主编。
团队现有16名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其中高级职称人员8名,临床开放床位100余张。中心主要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患者,为国内外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做出突出贡献,培养了大量血液专科人才,近年来在N Engl J Med、Lancet Hematol、Cell Stem Cell、Blood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其中IF>10论文20余篇),多次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项。作为世界血友病联盟的国家成员单位(中国)的执行部门、中国血友病诊疗中心协作网的组长单位、国家血友病病例信息管理中心的依托单位,累计登记血友病患者近5万例,推动建立了血友病三级诊疗防治网络,实现了我国血友病从按需治疗到预防治疗的跨越式进步,为我国血友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奠基性贡献。此外,团队揭示血友病患者产生抑制物的危险因素;ET患者造血微环境异常;鉴定CD8+免疫抑制性细胞、CD72及CD70等多个ITP治疗靶点,拓宽了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同时开展完成亚洲首个血友病基因治疗实验并取得圆满成功;主导多个全球及全国多中心出凝血疾病临床试验,开创anti-CD38治疗血友病伴抑制物策略;主持编写多个凝血因子疾病诊疗;极大提升了出凝血疾病诊疗水平和患者生存质量。
查看更多